1705203539
“如”为依照、遵从;“心”为内心、心情、心境。“如”“心”为“恕”,意为内心柔顺、善良,即富有同情心,能够站在他人立场为他人着想。《说文·心部》:“恕,仁也。”本义为恕道、体谅。“恕”为“如”“心”,也可理解为遵从善良之心:为人处事,不执着于自己的利益,容易原谅他人的过失,故“恕”有原谅,宽容之意,如恕宥、恕谅、恕罪、宽恕、饶恕。“如”又为假如、如果。心里多想一些假如、如果,以己度人,换位思考,用自己的心去推想别人的心,如此,就能多一分宽容,多一些宽恕。
1705203540
1705203541
将“恕”视作从女,从口,从心。“恕”从“女”表示与女人的特性有关;“口”为言行。“恕”是女人的口与心。女人往往心性柔顺,善解人意,所以“恕”是因为女人内心的柔弱、善良而产生的行为。“恕”是一种解人意、通情理的举动。
1705203542
1705203543
《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与“恕”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忠”即尽心竭力,尽己之心以爱人;“恕”即推己及人,推己之心以爱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大概是宽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在孔子看来,将心比心,以心揆心,便是具备了“恕”人之德。《韩诗外传》卷三释“恕”类同于此:“昔者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非目能视乎千里之前,非目能闻乎千里之外,以己之情量之也。己恶饥寒焉,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恶劳苦焉,则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恶衰乏焉,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能够做到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己之所无,不以责人;我之所有,不以讥彼”,这就是“恕”;反之,则曰“非恕”。《荀子·法行篇》:“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
1705203544
1705203545
“恕”是宽容、原谅。宽恕是人的美德。但宽恕也有一定的原则。明代哲学家吕坤《呻吟语》说:“恕人有六:或彼识见有不到处;或彼听闻有未真处;或彼力量有不及处;或彼心事有所苦处;或彼精神有所忽处;或彼微意有所在处。”别人的识见不广,所闻不切,力不能及,情有可原,疏忽大意,有苦难言都应该怀着豁达的胸怀宽恕。但宽恕不是姑息迁就,也不是以恶恕恶。吕坤《呻吟语》又说:“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货者恕人之贪,好饮者恕人之醉,好安逸者恕人之惰慢,未尝不以己度人,未尝不视人犹己,而道之贼也。故行恕者不可以不审也。”
1705203546
1705203547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宽容者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说:“大德必得其寿。”因此养生将修性养德放在首位。宽恕是豁达大度,不计前嫌,宽恕是用富有弹性的心灵去包容别人,解放自己;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1705203548
1705203549
1705203550
1705203551
1705203552
1705203553
1705203554
1705203555
1705203557
土生说字 敏捷
1705203558
1705203559
勤动脑、勤动笔、勤动手是保持身体和思维敏捷的三宝。
1705203560
1705203561
敏 mǐn
1705203562
1705203563
1705203564
“敏”,形声字,从攴,每声。
1705203565
1705203566
“敏”的甲骨文字形像人用手挠头的样子,挠头是一个小动作,一抬手就能完成,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说文·攴部》:“敏,疾也。”本义为动作快,引申指思维敏捷、反应快。如敏感、灵敏、聪敏。“每”为每时每刻,表示常常、经常;“攴”为鞭策、督导。“敏”为时时鞭策督促自己,表示勤勉、奋勉之意,如敏求、敏而好学;同时,又强调了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要靠长期严格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每时每刻,又可意指时间的短暂,即一刹那,一霎时,一瞬间,“敏”从“每”表明,“敏”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了悟、明白,极言其迅速、灵活,暗含聪颖、聪慧之意。
1705203567
1705203568
《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敏”是感觉敏锐,心思聪颖,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705203569
1705203570
行动是受头脑控制和指挥的,头脑灵活自然行为敏捷,故“敏”由本义引申为聪慧。《广韵·轸韵》:“敏,聪也;达也。”
1705203571
1705203572
聪慧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与磨练,需要勤奋和努力,所以“敏”又有勤勉的意思。子曰:“我非生而知之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有智慧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勤勉学习得来的。
1705203573
1705203574
一个人要想在生活中受人尊敬喜爱、事业上有所成就建树,就要努力做到:敏悟,聪敏伶俐,善解人意;敏达,聪明机智,通达事理;敏行,勉力修身,不辍耕耘;敏学,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1705203575
1705203576
捷 jié
1705203577
1705203578
1705203579
“捷”,形声字,从手,疌声。
1705203580
1705203581
“手”代指人的行为动作;“疌”为快速、迅速。故“捷”为行动快速、轻快、迅疾。作战或比武中,行动的迟缓往往会导致失败,故“捷”意味着胜利、成功。《尔雅》:“捷,胜也。”“捷”由此意又引申作名词,指战利品。《说文》:“捷,猎也,军获得也。”
1705203582
1705203583
《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六月,齐侯来献戎捷。”“捷”在这里作动词,为战胜、胜利。“所向克捷”意思是军队所去之处,都能取得胜利。清代魏源《圣武记》第七卷:“号令严明,所向克捷。”又如词语“大捷”、“首战告捷”、“捷书”、“捷报”等。
1705203584
1705203585
“捷”作形容词,为敏捷、迅速。古代作战或比武,必须身手敏捷,才能取得胜利。“高才捷足”形容人才能出众,行动快。《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有力量者十二首都做也可;不能的作一首也可。高才捷足者为尊。”“捷足先得”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巧捷万端”意思是机灵敏捷,变化多端,形容动作或思维机敏,变化极多。“巧捷”指机灵敏捷。《淮南子·俶真训》:“置猨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三国魏曹植《名者篇》:“连翩击鞠壤,朽捷惟万端。”
1705203586
1705203587
“捷径”原指近便的小路,用来比喻不循正轨,贪便图快的做法也用来比喻速成的方法或手段,是个中性词。成语“终南捷径”是个贬义词,是指求名利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唐朝道士司马承祯名闻天下,多次被召进朝廷,他无心于仕途,请求归还天台山。那时有个人叫卢藏用,早年为做官而隐居于终南山,因为终南山靠近国都长安,在那里隐居,皇帝知道了,就会请他出来做官。一次,司马承祯再度请辞归山,路上遇见卢藏用,卢藏用说:“这里面确实有无穷的乐趣呀!”司马承祯回答:“不错,照我看来,那里确实是做官的‘捷径’啊!”从此,“终南捷径”便被人们用来代指追求官位名利的便捷途径。“捷径”虽然是中性词,但是很多时候被人们视为贬义词。“捷径窘步”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简便的速成办法,其结果并不理想。“捷径”是近道;“窘步”指因行走太急而感到困难。屈原《离骚》:“夫唯捷径以窘步。”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捷径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们事半功倍,那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我们之所以注重经验的作用,就是因为我们能够从中发现规律,可以发现成功的捷径。“捷”为敏捷,要头脑灵活,捷径也是一种头脑灵活的表现,只有思维敏捷,才能发现和把握捷径。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我们没有必要按照正统的观念,走最艰难的那一条。
1705203588
[
上一页 ]
[ :1.7052035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