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03984
“谦”从言,语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善于与人交际者,慎言谨行,待人谦和有礼,此所谓“谦谦君子”。古语中的谦词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崇礼尚谦的精神品格。如谦称儿子为“犬子”,家宅为“寒舍”,作品为“拙文”;女性自谦为“贱妾”、“奴家”;僧人、尼姑自谦为“贫僧”、“小尼”等。“谦”从兼,更侧重于待人接物时内心怀有敬意,态度上恭顺谨慎,将自己置于卑位。尊卑相对,自然世界天尊地卑,推而及之,人类社会君尊臣卑、夫尊妻卑、父尊子卑、长尊幼卑,此处所言的“卑”并不是说卑鄙、卑微,而是指一种谦卑、谦让、尊敬的态度,是与“尊”相辅相成的。古代哲学讲求阴阳,处在谦位卑位的就是阴,尊位高位的就是阳。
1705203985
1705203986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故天地有常,日月以明,星辰以列,禽兽有群,树木有立。君子懂得遵循这些规律行事,不违背事物的本性,才能不拘于外物。故谦之卦辞说:“谦亨,君子有终。”谦逊使人亨通,君子应自始至终保持谦虚的美德。
1705203987
1705203988
逊
1705203989
1705203990
【遜】
1705203991
1705203992
xùn
1705203993
1705203994
1705203995
“逊”,形声字,从辵,孙声。
1705203996
1705203997
“辵”为走,“孙”是儿子的儿子,表示辈分小。“逊”表示走到哪里都把自己当成小辈,放在低位,故“逊”为谦逊。长辈批评小辈的过失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为“孙”者要尊重长辈。那么,把自己置于低位而把别人放于高位,尊重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即为“谦虚”。自己为小辈,认为别人比自己强便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别人来坐,自己则走开、离开,此时的“逊”为退让、让出。逊位,多指帝王让出自己的位子。
1705203998
1705203999
既然孙子是辈分小的人,那么做事就一定要认真,若是有所过失,见到长辈请安问好之后就赶快跑,躲得远远的,免得挨训。故“逊”又为逃避、逃遁之意。《说文》:“逊,遁也。”“逊”的逃避之意为其本义。“逊郊”一词指天子逃遁于荒野。
1705204000
1705204001
见到功名、利益,不是积极去争取而是躲避在一旁或是跑得远远的,这不是怯懦,而是辞让的表现,故“逊”由本义逃避引申为退避、辞让。“逊受”指谦让着接受;“逊辞”指辞让、推辞;“逊位”为让位,放弃高官显职。
1705204002
1705204003
“逊”由辞让引申为恭顺、谦虚、谦让。“谦逊”为不自大或不虚夸;“逊让”指谦虚退让。“谦逊”是中国古先贤普遍崇尚的美德。从谦让中看胸怀,从谦让中看涵养。古人言“谦受益”,不仅益他,更是益己。谦逊作为一种美德,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获得理想的人际关系,重在自律与自知之明。“人贵知己”,做人要懂得分寸。尊重人的基础是谦逊,谦逊是正直与灵活、成功与失败的融合。它不是低人一等的谦卑,也不是高人一等的傲慢。谦逊不是软弱和无能,而是成熟。
1705204004
1705204005
谦逊的人总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看到不如人之处,故逊字由谦逊引申为“不如”、“差”之意。“毫不逊色”为一点也不差;“稍逊一筹”为稍微差了那么一点。
1705204006
1705204007
1705204008
1705204009
1705204010
1705204011
1705204012
1705204013
1705204015
土生说字 怜悯
1705204016
1705204017
同情心来自于承受过苦难的人。
1705204018
1705204019
怜
1705204020
1705204021
【憐】
1705204022
1705204023
lián
1705204024
1705204025
1705204026
“怜”,繁体为“憐”。形声字,从心,粦声。
1705204027
1705204028
“心”为内心、心理,心情;“粦”为“鄰”的省字,意为邻居、邻近。“心”“粦”为“憐”,即强调了心的邻近。心灵的接近使彼此深入,了解,彼知我苦,我解彼忧,互诚互爱。《说文·心部》:“憐,哀也。”本义为哀怜、同情,如怜悯、怜惜、可怜。
1705204029
1705204030
简化字“怜”亦为形声字,从心,令声:“令”为听令、听命之意。“心”“令”为“怜”,强调了“怜”是人的心理状态。“令”为美善,美好、美善的事物总是让人心生喜爱,“怜”有爱、惜之意,是怜爱、怜惜。“怜”中之“令”可视作“邻”的省字,“邻”为相邻、邻近,说明同情、哀怜他人是要设身处地地体谅其处境、心情,与对方产生共鸣,才会心生怜惜之情。白居易《卖炭翁》诗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句,诗中的卖炭老翁在冬天还穿着不足御寒的衣服,心中却忧急天气不冷会使炭价下跌。诗人对老翁的艰难处境和矛盾急切的心情体会至深,感同身受,故心生怜意。
1705204031
1705204032
“令”为命令,是上对下、长对幼的吩咐。“令”在“怜”中,体现出“怜”是境遇好或心境好的人对境遇舛厄者表现出的情感。相比起来,怜人之人境遇优越,被怜之人处境恶劣,故“怜”从“令”。亦有同病相怜者,是怜人者与被怜者境遇相似,心意相通,因而互生怜意。
1705204033
[
上一页 ]
[ :1.7052039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