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04662
1705204663
献祭神灵和祖先是古代极为神圣庄严的仪式,后世等级森严,尊卑长幼区分得一清二楚,所以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进奉也都称为“献”。古代中央王朝除向民众征收赋税,还令地方行政区或附属国定期朝贡,也就是贡献或送礼。古代地方到中央送礼,是执行中央政策的表现,至于到底送些什么,从《周礼·天官·内府》中可见一斑:“凡四方之币,献之金玉、齿革、兵器,凡良货贿入焉。”“献”后来引申表示毕恭毕敬地呈送或表演,如将士杀敌立功称为献馘、献功;艺人为客人表演称之为献曲、献艺等。
1705204664
1705204665
“献”带有尊敬的含义,故而酒宴上主人向宾客举杯庆贺也为“献”,名之为献酬、献酬交错。凡是主人酌宾,请客人喝酒称“献”,宾客回敬主人曰“酢”,主人又自饮以酌宾曰“酬”。此为酒过三巡之礼。《诗·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宾客满堂,互相谦让敬酒,不仅是出于礼敬,更带有祝福的意味。宾客拜会主人,不会空手而来,都会带有礼物,故而向主人送寿礼也称之为“献”,如献寿、献礼。传说天上仙女中有一个叫麻姑,每当王母做寿时,她都会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酒,献给王母,谓之“麻姑献寿”。后世也多以麻姑献寿来比喻年岁久,享寿长。
1705204666
1705204667
献礼时客人所献的物品都是大大方方地送上去的,很多主人凭借礼之多寡来衡量客人人情的厚薄,“献”由此引申为显露。同时,因为所献之礼大多很贵重,“献”又引申为具有珍藏价值之物,如文献,即指具保存价值的书籍。旧时主人还会专门准备一处房屋来堆放礼物,可见古代早已把“礼尚往来”搞成了“礼上往来”,没钱送礼,也就被孤立在官场或交际圈外,像陶渊明那样清廉的官员,即使不挂冠封印回家种地,也是很难吃得开的。
1705204668
1705204669
1705204670
1705204671
1705204672
1705204673
1705204674
1705204675
1705204677
土生说字 布施
1705204678
1705204679
别把布施当学问,它只是一种行为。
1705204680
1705204681
布 bù
1705204682
1705204683
1705204684
“布”,形声字,金文从巾,父声。
1705204685
1705204686
1705204687
金文“父”是手执工具的形象,有劳作之意;“巾”为佩巾,甲骨文是织物下垂的样子。“布”的本义为麻布。今体“布”中之“”为“手”,表明布是一种手工制品。古时无棉布,所以“布”专指麻布。
1705204688
1705204689
《诗·卫风·氓》:“抱布贸丝。”《孟子·滕文公》:“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其中的“布”都是指麻布。到后来有了丝绸,丝绸成本很高,属于贵族的消费品,与平民百姓无缘,百姓们穿得起的只有麻布。即使宋元时期棉布盛行,很多普通民众仍以穿葛衣为主,“布衣”因此成为平民的代称。后来纺织品的种类多了,“布”就成为各类纺织品的统称。现在,更多材料的制成品,也都称为“布”,如“苫布”、“塑料布”等。
1705204690
1705204691
按古代婚俗,男方向女方求婚要送礼物,叫作“下聘”。聘礼的多少代表着男方的财富和地位,而布匹多少更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布匹又是历代重要的税收实物,老百姓如果不能按规定缴纳布匹,又拿不出钱来,轻则服劳役,重则坐牢。布匹也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衣装、被褥、窗帘、帐子,处处离不了。布行曾是古代十分赚钱的行当。古代女子讲究“三从四德”,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妇工”即指女红,穿针引线如果学得出类拔萃,出嫁时就可作为重要资本,就像现在的高学历一样备受追捧。
1705204692
1705204693
古代中国的纺织技术很有竞争力,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祖先们织布就像穿衣一样丝毫不敢马虎,各类布匹从原料到颜色、花样、做工,各有学问,五颜六色,种类繁多,难怪在西亚市场十分畅销。
1705204694
1705204695
古代钱币也称为“布”。“布币”是东周时期流通的青铜货币,形状像现今的铲,故又称铲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当时农具镈缩小演变而成,初期的布币还保留镈之形状,首空可以纳柄,故又叫“空首布”。以布币造型而定名,有空首尖足大布、平底空首布、平肩空首布、斜肩空首布、异形布、方足布、圆首布、三孔布等。东周列国所用布币各有不同,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布、刀等币。王莽曾一度仿制布币通货。布币在春秋战国时通货550余年,为祖国兴旺发达作出了贡献。布币钱文有对称之感,从唐代开元通宝到宋朝对钱都体现了布币钱文布局的对称。在新疆、甘肃一带用油布制的钞票叫布钞,曾一度流通。民间门上新年贴的“门神公”中,有的就手展古布图,并在天地头上写着“招财进宝”、“四季发财”等吉祥语。
1705204696
1705204697
布匹展开面积很大,所以“布”引申为铺开的意思。《山海经·海内经》:“禹鲧是始布土。”《左传·昭公十六年》:“敢私布之。”进一步引申为散开、分布。唐代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影布石上。”还可引申为布列,如清代邵长蘅《青门剩稿》:“千人者布列江岸。”由分散之意引申为布施、施行,如《乐府诗集·长歌行》:“阳春布德泽。”又引申为公布、颁布,如“布露”意思是向众人布告披露,“布谕”意思是布告晓喻,“布教”意思是颁布教令。“布”由铺开的意思引申为铺陈,如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聊布往怀,君其详之。”
1705204698
1705204699
施 shī shǐ yí yì
1705204700
1705204701
1705204702
“施”,形声字,从㫃,也声。
1705204703
1705204704
《说文》:“㫃,旌旗之游,㫃蹇之貌。”“㫃”意为旌旗飞扬的样子,也指旗上的飘带;“也”同“迆”,有曲折、绵延之意。《字汇·乙部》:“也,与迆同。”“施”由“㫃、“也”组成,强调旗帜随风飘扬时绵延、飘忽的状态。“施”的本义为旗飘动貌。《说文·㫃部》:“施,旗貌。”朱骏声《通训定声》:“旖施,柔顺摇曳之貌。”“旖施”指柔顺摇曳的样子。行军打仗时,旗帜指示着行动的方向,因此“施”引申表示行为,进一步引申为给予之意。
1705204705
1705204706
1705204707
1705204708
可将“施”视为从“方”,从“”,从“也”。“方”为方法、方式,可代指行为;将“”看作“人”;“也”为副词,表示强调。三者相合,表示人做某事时所采取的方式或所付诸的行动,故而“施”有设置、实行、施展等意。“方”为方向。“施”则表示人所指的方向,意寓做事要有正确的方向,有针对性。
1705204709
1705204710
“施”读“shī”时,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施”作动词,本义是旗帜飘动,由此引申为实行,推行。汉代贾谊《过秦论上》:“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句中的“仁义不施”就是不推行仁义之政的意思。“施”还引申为施加的意思,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还有安置、安放的意思。明代汤显祖《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在大厅的东北角上放置八尺屏障。“施”为散布、铺陈。《周易·乾卦》:“云行雨施。”施雨就是下雨、布雨的意思。“施”为运用。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无所施”就是无所用。“施”表示判罪。《左传·昭公十四年》:“施生戮死。”“施”为教、育。《礼记·学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这个“施”就是教的意思。“施”还表示繁殖之意。《管子·地员》:“群木安逐,鸟兽安施。”“安施”即安心地繁殖后代。最后,“施”还可表示陈尸示众之意。《论语》:“君子不施其亲。”意思是,君子在自己的亲人死后会好好将其安葬,而不会使亲人的尸骨暴露在众人面前。
1705204711
[
上一页 ]
[ :1.7052046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