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04744
1705204745
“原”作动词有推究之义。“原情定罪”指追究心里的动机来确定有无罪过或罪过轻重。《旧唐书·王玙传》:“罔上害人,左道乱政,原情定罪,非杀而何!”原情定罪是我国古代断狱的一种方式,断狱必先弄清案情,得到真情,并据此案情、狱情判断。对那些案情有可原谅之处的人可以宽恕,也可免除他们的罪行,故“原”亦有宽恕、赦免之义。“情有可原”指基于某些特定情由,尚可原谅过错。“原省”指宽恕并免除其罪。“原洗”指赦免洗雪。“原恕”指赦免。
1705204746
1705204747
“原”还可指原野。《尔雅》:“广平曰原。”“如火燎原”指如火在原野燃烧,比喻声势很大,难于阻抑。《尚书·盘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雕虎焦原”指壮士履险。《尸子》:“中黄伯曰:余左执太行之獶而右搏雕虎。”又:“莒国有石焦原者,广寻,长五十步,临百仞之谿,莒国莫敢近也。有以勇见莒子者,独却行齐踵焉。”“原色”指原野的景色。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部分是平原,并且黄河中下游地处中国的中间地带,故称之为中原。中原是从古至今的重要地带,自古便有“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1705204748
1705204749
“十二原”为经穴分类名,指五脏及膏、肓之十二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1705204750
1705204751
谅
1705204752
1705204753
【諒】
1705204754
1705204755
liànɡ
1705204756
1705204757
1705204758
“谅”,繁体为“諒”。形声字,从言,京声。
1705204759
1705204760
“谅”从“言”表示与语言、言行有关;“京”为高大、宽广,含有厚重之意。“言”“京”为“谅”,可理解为厚重、实在的语言,借此表示内心诚恳真实。《说文·言部》:“諒,信也。”本义为诚实、信实。“谅”从言,从京,意为宽厚的胸怀,诚挚的语言,借此表示内心的包涵与宽容。故“谅”为不斤斤计较,不钻牛角尖、不小肚鸡肠,善于宽恕之意,如原谅、谅解。
1705204761
1705204762
“谅”指信实、诚信。“谅”是孔子评价人品高低的标准之一。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意为君子为了讲大信而忽略一些小节。这里“谅”的意思就是信。“谅”是一种以宽恕之心对待他人过错的一种高尚行为。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应当是做朋友的首选。“谅”也是孔子所认同的交友原则之一。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正直、信诚、博闻多识的人是有益的朋友,而那些善于逢迎、两面派、华而不实的人则不能交往。“谅”即指的是“诚实”。朱熹《论语集注》:“友谅,则进于诚。”意思是朋友诚信,我与之交,必无欺也,是有益于我也。
1705204763
1705204764
“谅”还有料想、认为的意思。权德舆《丙寅岁苦贫戏题》:“颜渊谅贤人,陋巷能自怡。”“谅”即“认为”,表推想、判断。颜渊认为贤人都能身居陋巷而怡然自得,并且身体力行,成为千古楷模。
1705204765
1705204766
“谅”从言,表示错误多是言语不慎所致,言多必失。说话办事要谨慎,不要信口开河,不要因为别人的宽宏大量就放纵了自己的言行。不知体悟别人谅解之情的人,是不值得总被原谅的。“谅”从“京”,“京”为高台。“谅”中之高,是思想的高度,品德的高尚。以高尚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他人的过失,就是原谅、谅解、体谅的意思。
1705204767
1705204768
1705204769
1705204770
1705204771
1705204772
1705204773
1705204774
1705204776
土生说字 逍遥
1705204777
1705204778
心安即逍遥,放下便自在。
1705204779
1705204780
逍 xiāo
1705204781
1705204782
1705204783
“逍”,形声字,从辵,肖声。
1705204784
1705204785
“辵”有慢走之意;“肖”为小、细微。“辵”“肖”为“逍”,可理解为慢步行走,只需要细微的力气,或是根本不用花力气,意寓闲适自如、随心所欲。《说文新附·辵部》:“逍,逍遥,犹翱翔也。”“逍”的本义即逍遥,即优游自得的样子。
1705204786
1705204787
汉代司马相如《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刘良注:“逍遥,行貌。”晋代张华《情诗二首》之二:“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吕向注:“逍遥,缓步貌。”
1705204788
1705204789
“逍”又有安闲之意。《玉篇·辵部》:“逍,逍遥,清暇也。”《诗·郑风·清人》:“二矛重乔,河上孚逍遥。”陆德明释文:“逍,本又作消;遥,本又作摇。”《文心雕龙·养气》:“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劝。”
1705204790
1705204791
从古至今,人们都向往逍遥,而庄子在《逍遥游》中向人们讲述了怎么样才能做到逍遥。他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他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子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子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
1705204792
1705204793
庄子笔下的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或是因为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而困惑彷徨,或是沉溺于肉体物质的享受,要想达到逍遥的境界几乎不可能。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除却五欲。疮疣解脱,逍遥自在。”但是要除却五欲,是非常艰难。
[
上一页 ]
[ :1.7052047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