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206277e+09
1705206277 “部”是部署,需要安排、布置。《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偷袭、袭击是秘密的活动,事先都要计划周密、妥当。部署是为了落实计划,对人员、物资等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和配置,也说“布署”。行军打仗,战略部署是重要的环节,关系着整个战局的成败,所以事先要考虑周全,仔细解剖各个环节。
1705206278
1705206279 《山海经·西山经》:“司天之九部。”这里的“部”意为边界、界限。由血缘相近的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称为部落。《辽史·营卫志中》:“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另外,由本义引申,“部”也指部位、部分。“条贯部分”指条理贯穿,部位分明。《弘明集·正诬论》:“佛经说天地境界,高下阶级,悉条贯部分,叙而有章。”“部”又为标志空间、方位的专用语,如“上部”、“中部”。
1705206280
1705206281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方圆30里称为“部”。《管子·乘马》:“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后在这些地区设置管理机构,亦称为“部”,代指衙署,指中央行政官署,有时也指地方行政官署。“千部一腔”意思是演奏的都是一个声调,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部”指唐代管理音乐的机构,按所管音乐的性质,区分为若干部。《红楼梦》第一回:“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
1705206282
1705206283 “起部”为官署名。两晋、南北朝时遇营造宫室宗庙等大工程时,设置起部尚书,工程完成后撤销。隋朝以工部为六部之一,实即起部改称,而扩大其所辖,并沿袭北周工部在大夫之名。工部所辖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即旧有起部等曹。隋大业三年,修改官制,又改工部一司为起部,主官为起部郎,使与部名有别。唐武德三年仍改起部为工部。“部曲”在魏晋南北朝时指家兵、私兵,隋唐时期指介于奴婢与良人之间属于贱口的社会阶层。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有曲,联称泛指某人统率下的军队。新莽末农民大起义中,地方豪强曾以军事编制部勒所属的宗族、宾客、子弟等,组成武装力量。宾客的部曲化,在中国历史上这是首次出现。东汉末世族大姓为聚众自保或出师作战,更多地采用军事封建制来部勒自己的宗族、宾客、佃客、门生、故吏。这样,部曲就再次大量地形成,成为世族大姓私人武装的常用代称。
1705206284
1705206285
1705206286
1705206287
1705206288
1705206289
1705206290 土生说字 [:1705201936]
1705206291 土生说字 集体
1705206292
1705206293 国家之兴衰,甚于个人生死。
1705206294
1705206295
1705206296
1705206297
1705206298
1705206299
1705206300 土生说字 集 jí【雧】
1705206301
1705206302
1705206303 “集”,繁体为“雧”。会意字,从三隹,从木。“隹”本为短尾鸟,这里泛指各种鸟,三“隹”为众鸟之意;“木”为树木、森林。“雧”为群鸟栖于森林,引申为至、聚集等意。“雧”上之“隹”不单指鸟,亦可引申指人、事、物,“雧”下之“木”不单指树,亦可泛指任何场地。人聚于一地、事聚于一点、物聚于一处、文聚于一书,都称为“雧”,即集会、集结、集合、聚集、采集、文集、集锦、集资等。《尔雅·释言》:“雧,会也。”“雧”上之“隹”又为“难”省,表示困难、艰难,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人为的将一些事物集中起来,就意味着要集中人力来完成,集中财力以资助,集中时间以投入等,因此具有一定的难度。简化字“集”为一鸟在树,以一鸟代替众鸟。每当傍晚,各种鸟都会群集于林中,若用于人,则是四方之人定时或临时聚于一地从事买卖交易活动(在古代,如非进行买卖交易,是禁止多人聚于一处的),此为集市、赶集。“集”最常用的意思是聚集、会合。所谓“集体”,是许多人有组织地聚集而成的整体。人是社会的人,有归属的社会心理需求,因此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属于某一团体。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说的是贤士们都来了,年长年幼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兰亭之会”是东晋时一场著名的文人雅集,包括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0多人,可谓名流荟萃,他们一边欣赏山水,一边饮酒赋诗,不但为后代留下了优美的诗篇,更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名作《兰亭集序》。古时文人常把自己的作品集中在一起编印成书,以便流传于世,也有后人整理前人诗文成书的,这些都叫做“集”。现代出版的图书也有各种诗集、文集、图集、别集、选集、全集等,都是各类作品的汇集,并且已经不限于诗文类的作品了。后人将前人对一部古籍的注释汇合成一书称为“集注”,有时也附上自己的见解,如朱熹的《四书集注》。又如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研习书法非常刻苦,遍临古人法帖,终于自成一家,他对自己的书法颇为自得,并说他人笔锋只有一面,而自己的却有四面,又自诩其字为“集古字”,意为自己的书法是遍集古人之字而自成一家,这里的“集”即为汇集。
1705206304
1705206305 四面八方的人汇聚在一起进行买卖活动的场所,即谓“集市”。《礼记·月令》:“四方来集,远乡皆至。”四方各地的人都聚集在这里。《礼记》中的这段话说的是在秋季收获结束后,朝廷开设集市,让各地的百姓都集中到这里来交换物品,满足各自的需要。因为买卖的地点是人口集中的地方,亦是买者与卖者云集的场所,故“集”引申为集市。北方方言称“集”,即为买卖交易的开阔场地,南方称为“墟”或“场”。
1705206306
1705206307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集市代表着商品经济自发的萌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集市概念,早已经超出了传统界定的内涵。
1705206308
1705206309 “集”不再仅仅是面对面的货物买卖场所,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的股票交易所和期货市场就是一种不见面的新型集市。虽然不见面,其庞大的规模和巨额的交易量却是我们的祖先所无法想象的。随着经济的发展,集市的规模和形式还将有新的变化,这种发展的趋势使得“集市”这个词不但没有走下历史的舞台,而且愈发充满了光彩与活力。
1705206310
1705206311
1705206312
1705206313
1705206314
1705206315
1705206316 土生说字 体 tǐ tī【體軆躰】
1705206317
1705206318
1705206319 “体”,繁体为“體”,异体为“軆”、“躰”。在古代,“体”与繁体“體”是两个字,意义并不同。小篆“體”为形声字,从骨,豊声。
1705206320
1705206321 “骨”为骨头,脊椎动物身体里面支持身體的坚硬组织。“豊”字上“曲”下“豆”:“曲”表示曲伸,“豆”的甲骨文为盛器形,表示支撑、支柱。故而,“豊”为能屈能伸、可转折、可支撑的部位。“骨”“豊”为“體”,意为身體中起支撑以及做各种动作的部位。《说文·人部》:“體,总十二属也。”段玉裁注:“首之属(有)三:曰顶、曰面、曰颐;身之属三:曰肩、曰脊、曰臀;手之属三:曰肱、曰臂、曰手;足之属三:曰股、曰胫、曰足。”《广雅》:“體,身也。”本义为身体。
1705206322
1705206323 “骨”是支撑人身体的物质基础,是本体;“豊”为“礼”的古字,是知事达礼、通情达礼,亦是伦理。“豊”是支撑人身体的精神基础,如果无礼,则只剩骨,人则为行尸走肉。所以有“骨”有“豊”方为“體”。
1705206324
1705206325 异体字“軆”从身,从豊。“豊”指盛放祭品的礼器,是“礼”的本字;“身”指身体。“體”为人站在盛放着祭品的礼器前弯曲身体行礼;“軆”为人们相见曲身行礼,表示对人有礼节,能伸能屈,举止得体,体态大方,行为规范。异体“躰”从身从本。“本”为根本、基本。“身”“本”为“躰”,意为身体的根本。
1705206326
[ 上一页 ]  [ :1.7052062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