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208034e+09
1705208034 “荣”又从艸,从冖,从木。“艸”为草本植物,郁郁葱葱的长于地面;“冖”为覆盖;“木”于下,表示植物的根基:草下根基稳固,自然郁郁葱葱地覆盖着地面,繁荣似锦。“冖”为“冥”字头,指冥冥之中,不可预知:人生的盛衰就像草木的荣枯一样,难以逆料,无法掌控。
1705208035
1705208036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荣”由草本植物的花引申为花的通称。此句解释了“华”、“荣”、“秀”、“英”的区别。《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橘子的叶子青青的,开着白花,纷然茂盛,确实可喜啊。草木长得繁茂才能开出娇艳的花朵,故“荣”有繁荣、盛多的意思。陶渊明《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草木繁茂的花就多,结的果实就很多,果实又长小苗,又开花,越来越繁盛。而一个家族在财势上的繁盛就会使其荣显、富贵。故“荣”引申为荣显、富贵。《红楼梦》第四回:“四家皆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荣华富贵”指人兴盛显达,财多位尊。草木之花开得再灿烂,也有凋落的时候。一个人再荣华富贵,声名赫赫,死后也无法带走。所以对地位、金钱、虚名这些身外物毋须太在意,也不必过于计较得失。
1705208037
1705208038 “榮”字上面的两个“火”,不仅指草木花开得繁荣,亦比喻人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故“荣”有光荣、美誉、荣耀之意,与“辱”相对。《吕氏春秋》:“人之情……欲荣而恶辱。”追求荣耀、讲究荣誉、不愿受辱是人们普遍的心态。光荣地获得为“荣获”;光荣地接受或承当为“荣任”、“荣膺”;光荣地归来为“荣归”。《淮南子·修务》:“死有遗业,生有荣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留下的是美名、芳名;“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墓前愧姓秦”留下的是恶名、骂名。死后能否留下荣名,全看你在活着的时候都做过了什么。当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默默无闻中终其一生,死后也寂寂无名。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奉献一生,虽做不成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只要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他人、无愧于国家,也就应该感到欣慰,感到光荣。
1705208039
1705208040 荣誉感指个人或团体的自尊心、名誉感、光荣感、好胜心、自我优越感等,是使人积极向上、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表现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或所属的团体比其他人或其他团体更先进、更优秀,更能受到认同、称赞、奖赏、仰慕等。荣誉感是人类向往真善美的普遍社会心理,有了荣誉感就能自觉遵守社会道德秩序和法律,更加奋发有为。但是,荣誉常与财富、名声、地位、鲜花和掌声等光环效应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得很多人为了表面风光而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结果不但得不到荣誉,反而身败名裂,甚至锒铛入狱。这样的荣其实是虚荣,即使得到也一文不值。
1705208041
1705208042
1705208043
1705208044
1705208045
1705208046
1705208047 土生说字 誉 yù【譽】
1705208048
1705208049
1705208050 “誉”,繁体为“譽”。形声字,从言,與声。
1705208051
1705208052 “與”即“与”,为给予、赠予;“言”为语言、言辞、言行。“譽”是通过语言或某种举动、行为给予他人赞美。《说文·言部》:“譽,称也”。本义为称赞、赞美。
1705208053
1705208054 简化字“誉”从兴,从言。“兴”为高兴、喜悦。故“誉”是使人高兴、喜悦的语言,即赞美之辞。“言”于“誉”下,寓意赞誉他人要实事求是,不可夸大其词;受到赞誉的人要保持低调,不可出言傲慢。而“兴”又可视作“举”的省字。“举”意为抬高、举高,即抬举。“誉”从举省,从言,可理解为抬举的语言,也就是用语言抬高别人,此为“誉”。故“誉”也有假者,如“沽名钓誉”。《庄子·盗跖》:“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喜欢当面说人好话的人,也喜欢在背后诽谤人。赞美也是一种荣誉,所以“誉”可引申为荣誉、名声。《墨子·修身》:“誉不可巧而立也。”虚浮不实和伪诈作假与真正的荣誉无缘,只有赢得大家的认可和敬重,才能得到赞美,赢得好名声。荣誉有时并不需要惊人的事迹,而是在于事情本身的意义。秦始皇统一中国,功不可没,却因残酷暴戾而骂名千古;孔融四岁让梨,事不足奇,却因年少知礼而流芳百世。
1705208055
1705208056 “譽”中之“與”意为参与、一起。荣誉往往不是单枪匹马的战果,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人或一项事业取得成功,离不开众多人员的协助、铺垫、支持、栽培。《管子·禁藏》:“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荣誉美名不会凭空出现,祸患也不会偶然产生。要想获得荣誉,必须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1705208057
1705208058 不要为了获得荣誉、赞誉而做事,功利目的太强,往往得不偿失。“兴”是一种快乐的情绪,获得荣誉谁都会欢喜,但也要注意心态平和,戒骄戒躁,避免乐极生悲。“好汉不提当年勇”。过去的荣誉不应该成为吹嘘的资本,而是应该成为前进的阶梯。一个人赢得他人的信任靠的是名誉,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立稳脚跟凭的是信誉。良好的信誉是企业的一面金字招牌,可以让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违约欺诈、假冒伪劣、逃债抵赖者,终会名誉扫地,也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相反,以义取利,诚信不欺,公平竞争,合法经营,则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信度,促进企业发展。
1705208059
1705208060
1705208061
1705208062
1705208063
1705208064
1705208065 土生说字 [:1705201969]
1705208066 土生说字 提携
1705208067
1705208068 用人不疑,疑人照用。
1705208069
1705208070
1705208071
1705208072
1705208073
1705208074
1705208075 土生说字 提 tí
1705208076
1705208077
1705208078 “提”,形声字,从手,是声。
1705208079
1705208080 “手”表示行为动作;“是”的本义为正、不偏斜,表示肯定,有一定的针对性。“手”“是”为“提”,强调了是手的动作,物体被提起时垂直于地面不倾斜。《说文·手部》:“提,契也。”段玉裁注:“契者,悬持也。”“提”的本义为悬持、拎,引申指向上或向前引领,后也指说起、举出。“提”也特指将犯人从关押之处带出来,如“提审”。“提”也表示取出之意,如“提取”、“提货”。“提”又引申指舀取油、酒等液体的一种用具,如油提、酒提。
1705208081
1705208082 “提”的本义即拎起。“提纲挈领”指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能“提”的东西,必然有一个着手的地方,如柄、把儿之类。《国语·越语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袍,以应使者。”越国大夫范蠡于是左手提着战鼓,右手拉起衣服下摆,前去迎接使者。“鼓”是打击乐器,一般在鼓身上都有一对金属耳,用来穿绳索提起。俗语“哪壶不开提哪壶”,本义是说水没有烧开,却把水壶提离火炉,后比喻说话、写文章专挑人隐私,揭露人家愧恨之事。“提”引申指说起、指出、举出。“钩玄提要”指探取精微,摘出纲要。“钩”为探索;“玄”指精微之处;“提”为举出;“要”指纲要。唐代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元代关汉卿《窦娥冤》:“三桩儿誓愿明提遍。”把三桩誓言挨个儿说到。词语“提及”、“提名道姓”皆是说内容涉及到,有牵扯、关联之意。“提”还指心里记挂、牵挂某事,如“提心吊胆”形容顾虑很多。劝人“提得起,放得下”是说心胸要开阔。
1705208083
[ 上一页 ]  [ :1.7052080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