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208411e+09
1705208411
1705208412 古代对犯人的惩罚,侧重于体罚,即通过对犯罪人身体或某个部位的伤害来达到处罚和惩戒的目的。但是,正如荀子所言:“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在“罚”的执行过程中,执法者是否贤良公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白居易在《论刑法之弊》一文中指出,有贞观之法,而无贞观之吏的种种弊端:“有黩货贿者矣,有祐亲爱者矣,有陷雠怨者矣,有畏权豪者矣,有欺贱弱者矣,是以轻重加减,随其喜怒,出入比附,由乎爱憎。”试想,刑罚的宽猛严慈若全凭执法者个人喜好,“爱之者,罪虽重而强为之辞;恶之者,过虽小而深探其意。”法律自然会因以私乱法而失去其应有的效力和严肃性。
1705208413
1705208414 现代刑罚越来越体现出对人权的尊重。惩罚力求量刑适度,在服刑人员管理上也更加人性化。这比单纯的惩罚更有利于犯罪分子认罪伏法,重新做人,并以健康的心态回归社会。
1705208415
1705208416
1705208417
1705208418
1705208419
1705208420
1705208421 土生说字 [:1705201975]
1705208422 土生说字 伪装
1705208423
1705208424 笑脸相迎者未必是好人,阿谀奉承者必定是坏人。
1705208425
1705208426
1705208427
1705208428
1705208429
1705208430
1705208431 土生说字 伪 wěi【偽僞】
1705208432
1705208433
1705208434 “伪”,繁体为“偽”、“僞”。形声字,从人,為声。
1705208435
1705208436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且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为”有做、作为之意。“人”“为”为“伪”,即指人之所为。《广雅》:“伪,为也。”“伪”指人为的,与自然生成的相对。“伪”从人,从为,意为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而采取的行为,本义为欺诈。《说文·人部》:“伪,诈也。”伪者,或瞒天过海,或杜撰谎言,或制造假象,或矫揉造作。
1705208437
1705208438 “人”“为”为“伪”,伪是人之所为。“伪饰之辞”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说的假话;“伪经”是假托前人名义伪造的经书;“伪善”是指违背了天性和自然的善举;“伪君子”则是貌似正派、冠冕堂皇、实际却卑鄙无耻的人。此外还有伪钞、伪画、伪古董等。法律上,在案件进行侦查或审理过程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或翻译人故意做出的虚假证明、鉴定和翻译,就是提供伪证。伪证一旦被查明,证词全部无效,并将依法构成伪证罪。
1705208439
1705208440 “伪”的现象在不同的时代常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伪书就自古有之。伪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古时并无其书而后人假名伪造;原书已久佚而后人有意作伪;原作者已无考而后人托名前人;成书较晚而相传为前代著作等。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归纳出伪书的十种类别:全部伪;部分伪;本无其书而伪;曾有其书,因佚而伪;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伪;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伪;内容、书名不尽伪而人名伪;盗袭割裂旧书而伪;伪后出伪;伪中益伪。至于作伪原因,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指出伪书作者的十余种动机:有惮于自名而伪者;有耻于自名而伪者;有袭取于人而伪者;有假重于人而伪者;有恶其人,伪以祸之者;有恶其人,伪以诬之者;有书非伪,人托之而伪者;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等。
1705208441
1705208442 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中讲:“古人好以己之著书假作他人,今人好以他人之书假作自己。”这实在是切中肯綮之论。古人造伪书,最常见的还是著作者觉得自己人微言轻,宁愿把著作权送给权威。
1705208443
1705208444 而现在的“伪书”却大多是混淆和冒用名人署名、虚构外国作者以牟取暴利。这种行为使得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1705208445
1705208446
1705208447
1705208448
1705208449
1705208450
1705208451 土生说字 装 zhuāng【裝】
1705208452
1705208453
1705208454 “装”,繁体为“裝”。形声字,从衣,壮声。
1705208455
1705208456 “壮”为大、有力之意;“衣”是披覆在物体外面起包裹作用的东西。“壮”“衣”为“装”,意为用大的东西包裹。《说文·衣部》:“装,裹也。”“装”的本义指包裹、行囊。“装”从“衣”,又表示与衣物、衣着有关,表示穿在身体外面的衣物,如“服装”、“便装”、“中山装”。“装”后用来特指演员演出时的穿戴打扮,也特指工业生产或军队作战所需的用具和器械,如“装备”、“装置”、“装甲”。服饰可以改变人的原貌,因而“装”又引申指打扮,又有做作之意,如“佯装”、“装模作样”。“装”后引申指安置、安放,也特指对书籍、字画加以修整或修整成的式样,如“装订”、“装帧”、“装裱”。
1705208457
1705208458 “装”有衣服、服装之意。“军装”指军队的制服;“冬装”指冬季穿的御寒的服装。清代方苞《狱中杂记》:“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装资”指置办嫁妆的费用;“装新”指穿戴结婚时的礼服和饰物。“装”亦可指服装的式样。“西装”指西洋人穿的衣服样式,亦特指男子的西式上衣、背心和裤子。“中装”指中国的一种旧式服装。“装”还可引申为行装、行李。“约车治装”指准备车马,整理行装,泛指做出发的准备。《战国策·齐策》:“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束装就道”指整好行装走上旅途。清代王韬《淞隐漫录·燕剑秋》:“生素闻西湖名胜,思往一游,束装就道。”“办装”指置办行装。《汉书·龚胜传》:“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安车驷马迎胜,即拜,秩上卿,先赐六月禄直以办装。”清代赵翼《游洞庭东西两山》:“办装有贤侯,结伴得同调。”
1705208459
1705208460 衣服最基本的作用是遮体、御寒,但是随着生活水平和审美观念的提高,衣服已经成为人们装饰的重要部分。“装”有装饰、打扮之意。《玉篇·衣部》:“装,束也。”“装奁”指女子梳装用的镜匣。“装饰”指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化妆打扮。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一:“千金装马鞍,百金装刀头。”“装点门面”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漂亮。“装点”指装饰;“门面”指外观。元代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止则有这两件儿衣服,装点着门面。”古时在塑佛像时,先在佛像背后留一空洞,开光时,由住持高僧把经卷、珠宝、五谷及金属肺肝放入封上,称“装藏”。
[ 上一页 ]  [ :1.7052084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