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209726e+09
1705209726 辅佐是对君王在政治上的协助。《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郑伯傅王,用平礼也。”丁未,即五月十二日,晋文公把楚国的俘虏献给了周襄王,还献上四马披甲所驾的战车100辆,步兵1000人。郑文公辅助周襄王担任赞礼之职,用周平侯时的礼节来接待晋文公。《史记·留候世家》:“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张良虽然有病,在病榻上还在辅佐太子。“傅”表示辅佐,除了从字形上释义以外,还有一个传说:商王继位后,为治理天下,苦思复兴殷商的方略,并深入民间访贤问能。有一天,武丁梦见上天赐予他一位贤人,这个人姓傅名说,奴隶装扮,正在做苦役。武丁醒后想:“傅者,相也。说者,悦也。天下当有傅我而悦民者哉!”认为这是个好兆头。天亮以后,武丁就让人把梦中人的形象画出来,在全国寻找,果然找到了傅说。傅说天资聪颖,虽身份卑贱,但精明能干又善于思考。武丁力排众议,拜傅说为相,辅佐国政。傅说上任后,实行了“治乱罚恶、畏天保民、选贤取士、辅治开化”等一系列政策,缓解了各王室宗亲、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使殷商出现了政治开明、国泰民安、百废俱兴的局面。
1705209727
1705209728 由辅佐之意引申,“傅”在古时又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如太傅、少傅。《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有一个楚国大夫到了齐国,想让他的儿子学习齐语,是让齐国人教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专门向他人传授某种特殊技艺的人也为“傅”,即师傅。师傅带徒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手艺、技能和经验通过师傅手把手、不厌其烦地传授,就能代代相传。然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真正继承和发扬师傅的事业,还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和悟性。师傅教徒弟,往往“不图徒弟钱,只求徒弟有良心”。作为徒弟,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不忘师傅再造之情,并将师傅传授的本领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1705209729
1705209730 “师傅”、“太傅”有时也指老师。《战国策·楚策二》:“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太子说,我有老师,请允许我追上他而向他请教。西汉著名文学家、政论家贾谊,因受谗言被贬为长沙王太傅,4年后复召回朝,旋拜为梁怀王太傅。梁王坠马死,贾谊郁郁自伤,不久去世,年仅33岁。刘长卿曾以“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来感叹贤才贾谊不被重用。
1705209731
1705209732 无论古今中外,大凡真正有智慧的老师,都注重教导自己的学生如何去发现真理。世上没有不称职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至今对开发学生的潜力仍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705209733
1705209734
1705209735
1705209736
1705209737 土生说字 [:1705202002]
1705209738 土生说字 硕博
1705209739
1705209740 学位代表的只是一种学习经历。没有知识,没有学历,却能体悟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的人是真正的智者。
1705209741
1705209742
1705209743
1705209744
1705209745 土生说字 硕 【碩】 shuò
1705209746
1705209747
1705209748
1705209749
1705209750 “硕”,繁体为“碩”。形声字,从页,石声。
1705209751
1705209752 “石”即石头,自然界中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也是比较常见的物质,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坚硬、巨大。“页”的本义是头,以后凡从“页”的字都表示与头有关。“石”、“页”、为“硕”,用大石来形容头,强调了头大。《说文·页部》:“硕,头大也。”其本义就是头大。由特指头大又泛指一切物体的大,“硕”为大。“硕”从头,头为头脑、智慧,可理解为“硕”中智慧多多,头脑发达,因此“硕”又用来形容学识渊博、德高望重。
1705209753
1705209754 《诗·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大老鼠啊大老鼠啊,不要再吃我的粮食了。这是带有反讽意味的一首古诗,贪婪的剥削者就像肥大的老鼠一样,吸榨着百姓的血汗,不堪重负的先民们于是发誓说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大家就要弃统治者而去,寻找自己心中的“乐土”了。
1705209755
1705209756 “硕”可引申指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人。《新五代史·宦者传论》:“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若任人唯亲、宠信小人,而疏远忠贞之士、有德之人,那么君王就会逐渐被孤立起来。“硕士”一词,古已有之,在古代指贤德而有学问的人;现代沿用,指一级学位,介于“学士”和“博士”之间。其他词语如“耆儒硕老”,意为年高望重的博学之士;“硕学”,是渊博的学问;“硕彦”,为品节高尚、学问渊博的名流;“硕隽”则指学识渊博、俊拔出众的人才。盖“硕”从“石”,石头是坚硬庞大的象征,知识的掌握不单要多而广,亦须扎实深厚,坚如磐石。
1705209757
1705209758
1705209759
1705209760
1705209761 土生说字 博 bó
1705209762
1705209763
1705209764
1705209765
1705209766 “博”,形声字,从十,尃声。
1705209767
1705209768 “十”的字形是从一个中心向四面八方发散之小篆状,是遍布十方、通天彻地,表示涉及面极广;“尃”的甲骨文像手在苗圃中布种幼苗之形,引申有铺开、散布之意。“十”“尃”为“博”,意为散布于四面八方。《说文·十部》:“博,大,通也。”本义为大。“博”由本义引申指宽广,如广博;广泛,如博览群书;众多,如博杂;知识面广,知道得多,如渊博。
1705209769
1705209770 “博”又从十,从甫,从“寸”。“甫”是古时对男子的美称,意寓有思想、有抱负的人;“寸”为方寸、分寸,既表示有尺度,也表示范围有限。“十”、“甫”、“寸”为“博”,既表示博学者做人处事应有尺度,也强调博学之范围虽广,却终有局限。正如《老子》所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智者并非全知全能,博者并非大智大慧。
1705209771
1705209772 “博”又指懂得多,知识面宽广。故学识见闻很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的人被称为“博学之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知识广博,记忆力强,明了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于外交辞令,能应对复杂局面。“博引旁搜”(或“旁征博引”)指考证完备广博,引证资料丰富充足。
1705209773
1705209774 渊博的学识不仅需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积淀。由此,“博”又有众多、丰富之意。《论语·子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意思是说君子研习丰富的文献,而后用礼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成语“博文约礼”就指广求学问、恪守礼法,喻指高标准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学习知识。“地大物博”则指国家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1705209775
[ 上一页 ]  [ :1.7052097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