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209923e+09
1705209923
1705209924 读书学习难免会遇到疑难问题,如果无人指点迷津,往往会原地打转,事倍功半。所以,唐代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规定了三项职能:传道、授业、解惑。解惑就是专门澄清谜团,排除疑难,使人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其中的“解”,就是通过解释、解说、讲解,使人能够透彻地理解、了解,脱离一知半解、迷惑不解。《庄子·徐无鬼》:“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有所惑就要敢于解惑,最终才能无惑,这是古人的大智慧。但是人性的弱点决定了很多人文过饰非,不懂装懂,把自己关在了进步的大门外。
1705209925
1705209926 “解”的用法很多,意义各不相同。“解”相当于书的章节单位,如《汲冢周书》;“解”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特点是侧重于解疑释惑;“解”是周易六十四卦卦名之一,《易·解》:“解,利西南”;“解”是武学术语,表示练武之人过招时用来化解对方招式的动作;“解”又是解方程所得的答案,有几个答案就说有几“解”。
1705209927
1705209928 “解”读“jiè”时,一是指举进士者由地方推荐入京,称为解元,如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二是表示押送犯人,如苏三起解。解读“xiè”时,一是表示姓氏;二是表示懈怠,这个意义后被“懈”取代而消亡;三是指武艺,浑身解数即所有的本领。《西游记》第七十三回:“浑身解数如花锦,双手腾挪似辘轳。”
1705209929
1705209930
1705209931
1705209932
1705209933 土生说字 惑 huò
1705209934
1705209935
1705209936
1705209937
1705209938 “惑”,形声字,从心,或声。
1705209939
1705209940 “或”有或许、也许之意,也表示假设,相当于倘若、假使,意寓不确定或另有选择;“心”为内心。“或”“心”为“惑”,可理解为因为无法选择,不知道是真是假,不明白是对是错,从而心疑不定,心神不宁,杂乱无章,烦乱无主。“惑”的本义为迷乱、分辨不清。《说文·心部》:“惑,乱也。”“或”“心”为“惑”,又可理解为心被外物所蒙蔽,故而无从选择。因此“惑”也指欺骗、蛊惑、使迷乱。
1705209941
1705209942 人们对自己的内心应是很了解的,但有时却理不清自己很熟悉的东西,因此疑惑顿从心生。“惑”有疑惑之意。《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30岁时,学有所悟,事业初步成就,40岁教学相长而能无所困惑,50岁便知道天地自然的命运,顺应天命,60岁不生烦恼,70岁达到从心所欲无不合乎规矩的境界。“三不惑”指在酒、色、财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后汉书·杨秉传》:“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白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惑”亦可作名词。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就是传授知识、教授技能、解除疑惑的人。
1705209943
1705209944 “惑”本指自己的内心存有疑问而迷乱,若是别人故意从外界制造迷乱的环境,就是用不光明的手段而使本来清醒的人迷惑。“惑”有使人迷惑之意。战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东家之子嫣然一笑,使全阳城的人为之辨不清四方,使全下蔡的人为之迷倒。成语“妖言惑众”指以妖异不经之言欺诳、煽惑众人。“调三惑四”指挑拨是非。《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调三惑四。”“眩视惑听”指迷惑人的视听。“染惑”谓外物的影响和迷惑。南朝梁简文帝《为诸寺檀越愿疏》:“常恐虚蕉染惑,永结駚河。”“嬖惑”指宠爱、迷恋。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自此昼来宵往,嬖惑殊甚。”
1705209945
1705209946 凡是要使别人疑惑、迷乱的人,必定心怀诡计,以欺骗、蛊惑别人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惑”有欺骗、蛊惑之意。《荀子·解蔽》:“内以自乱,外以惑人。”在内使自己人迷乱,在外蛊惑众人。“惑”首先是内心迷乱才给别人以可乘之机,如果自己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就不会被假象所迷惑,心清者无惑。
1705209947
1705209948 “惑”是一个佛教用语,佛教称烦恼为惑。“惑”亦有迷恋、迷失之意。佛教中“三惑”为三毒之异称,即贪欲、嗔恚、愚痴等三种根本迷惑,又云三障。台宗将烦恼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三种,因一心中具有此三惑,故必须修三观才能断三惑。见思惑,指迷于三世之道理,迷于现在事象;尘沙惑,比喻人之惑障如尘沙之多;无明惑,指昧于“万有即法界”之理所引起的烦恼。迷于邪说叫惑妄。
1705209949
1705209950 “惑”通“或”,《墨子·明鬼下》:“请惑闻之见之。”意思是:请你听一下或是看一下。
1705209951
1705209952
1705209953
1705209954
1705209955 土生说字 [:1705202006]
1705209956 土生说字 栽培
1705209957
1705209958 教育就是一边教做人,一边育人才。
1705209959
1705209960
1705209961
1705209962
1705209963 土生说字 栽 zāi zài
1705209964
1705209965
1705209966
1705209967
1705209968
1705209969 “栽”,形声字,从木,声。
1705209970
1705209971
1705209972 “栽”从木,表示与木材、木料有关;“”可视为“载”省,有承载、负担之意。“木”“载”省为“栽”,意为以木为材料,使其具备承载、负担作用的过程。《说文·木部》:“栽,筑墙长版也。”“栽”的本义为筑墙立板,读作“zài”。古代筑墙时,先于两侧立木板,中间层层夯土而成,起到支撑房顶、房梁等的作用。
[ 上一页 ]  [ :1.7052099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