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13136
1705213137
“络”为缠绕的意思。《广雅》:“络,缠也。”《山海经·海内经》:“有九丘,以水络之。”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绵络天地。”其中的“络”皆为缠绕的意思。“络”又指用网状物兜住。《乐府诗·陌上桑》:“黄金络马头。”《列子·周穆王》:“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美玉。”“络”又引申为联、连、联络,如“络绎不绝”。“络”还有环绕、包罗的意思。《三辅黄图》:“络樊川以为池。”
1705213138
1705213139
“絡”还用以指代人身上纵横交错如网状的经脉气血通道,是为经络、脉络。如手足各有三阴三阳十二经脉。脏腑互为表里阴阳,它与十二经有直接联系,故在手足三阴三阳的十二经上把所属的脏腑名称加上去就成为人体十二经脉名称。《素问·经络论》:“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意思是说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而阳络的颜色却变化无常,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寒冷过甚,血液就迟滞,因此呈现青黑的颜色;湿热过甚,血液就润泽,因此呈现赤黄的颜色。这都是正常的色泽。人体十二经脉与阴维、阳维、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跤、阳跤奇经八脉共同构成人体经络系统。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阴与阳相对,络与纽互文,都表示通道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血络第三十九》:“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歧伯曰:血络是也。”意思是说由奇邪所导致的病变,但是又不在经脉中的情况,这是由于病邪滞于络脉导致的病变。刺血络放血时令病人昏厥,是因为病人脉气盛而血虚,针刺时就会脱气,导致气闭昏倒。中医里讲观察血络,以寻找针灸下针的经络。“脉络分明”形容有条有理或做事有条不紊。“脉络”为中医对动脉和静脉的统称,引申为条理或头绪。宋代朱熹《中庸章句集注》:“川流者,如川之流,脉络分明而往不息也。”
1705213140
1705213141
“络”还可表示山川流脉。唐代李白《大鹏赋》:“跨蹑地络,周旋天网。”“地络”是指地之脉络,即山川之属。
1705213142
1705213143
1705213144
1705213145
1705213147
土生说字 肠胃
1705213148
1705213149
多吃水果多吃菜,清理肠胃又补钙。
1705213150
1705213151
1705213152
1705213153
1705213154
土生说字 肠 【腸】 cháng
1705213155
1705213156
1705213157
1705213158
1705213159
“肠”,繁体为“腸”。形声字,从肉,昜声。
1705213160
1705213161
“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分大肠、小肠两部分。“腸”从“肉”,表示其意义与身体相关;“昜”古同“阳”,意为阳面、正面,与“阴”相对。中医以脏为阴,以腑为阳,“腸”为腑,属阳,故字中有“昜”。手阳明大腸经始于食指商阳穴,行于右臂外侧中间,归属于大腸;手太阳小腸经起于小指少泽穴,行于右臂之后,归属于小腸。大腸、小腸均属阳,故字从“昜”。一说“昜”上为“日”,下为“月”,代表着阴阳相合,“腸”的字形体现着阴阳调和,即肠胃相融,是康健之道。简化字“肠”由草书写法演化而来。
1705213162
1705213163
“肠”是人体中的重要器官,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汉代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曾经阐述过清肠之于养生的重要性:“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在民间也有“洁肠清肠,无灾无恙”的说法,就是说肠道的食物应该及时消化处理,送入下一个环节;如果经常有半消化状态的食物淤积在肠道中,难免会滋生毒素,进而影响到整个身体机能的运转。
1705213164
1705213165
吃得太多,肠子会受不了,但若是饿了,肠子也会发出警告和抗议。成语“饥肠辘辘”就是说肚子饿得咕咕乱叫,声音大的就像车轱辘在地上滚过的声音,是对肠鸣的夸张之语,一般用来形容极其饥饿的样子。人是铁,饭是钢,有食物就好,肠是不知道挑肥拣瘦的。也许正因为来者不拒的习惯,过分饮食带来的肥胖状态才少不了肠子的那份“功劳”。“肠肥脑满”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饱饱的,养得胖胖的。“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脑满”指肥头大耳。《北齐书·琅邪王俨传》:“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
1705213166
1705213167
也许是肠子对人体太过重要,所以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肠”时,常常带上强烈的感情色彩。唐代刘元淑《杂曲歌辞·妾薄命》:“夜深闻雁肠欲绝,独坐缝衣灯又灭。”其中“肠欲绝”三字表示悲痛之深。唐代白居易《杂曲歌辞·长相思》:“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极度悲痛,无法忍受的伤心,使人战栗。而这世上,总有无数“断肠人”沦落“在天涯”。“百结愁肠”指愁绪如结无法解开。“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战国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肠”常与心、肺连在一起表示感情或精神。“别具肺肠”比喻人动机不良,故意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奇特主张。《诗·大雅·桑柔》:“自有肺肠,俾民卒狂。”“冰肌雪肠”比喻身心洁白,没有污点。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筵席》:“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
1705213168
1705213169
除了人类外,大多数动物也都长有肠子。猪有猪肠、牛有牛肠,并且都可以做成食物来吃,像肥肠、卤煮小吃里的猪肠汤、羊肠汤等,都倍受欢迎。而人工加工的一些类似肠子的食品也被名之为“肠”,例如香肠、灌肠等。
1705213170
1705213171
因为肠子长而细,常用来比喻那些外形长而细的物体,例如“羊肠小路”。唐代刘长卿《按覆后归睦州,赠苗侍御》:“羊肠留覆辙,虎口脱余生。”
1705213172
1705213173
1705213174
1705213175
1705213176
土生说字 胃 wèi
1705213177
1705213178
1705213179
1705213180
1705213181
“胃”,会意字,从田,从肉。
1705213182
1705213183
“胃”从“肉”,表示为身体的一部分;“田”为田地,用来种植五谷,因此可指粮食。“田”“月”合而为“胃”,意寓装五谷之处,指身体里储存粮食的器官。“胃”是人体中储藏消化食物的场所,粮食在胃中消化后转化为能量,从而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说文·肉部》:“胃,谷府也。”
1705213184
1705213185
胃是人和动物的消化器官之一,起着分泌胃液,消化食物的作用。脾胃在五行中属土。“胃”上之“田”代表土地,土地为万物的生长提供了必需的养料。胃把食物消化后产生的能量提供给人体,来满足人生存的需要,其作用相当于土地。《黄帝内经·灵枢》:“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
上一页 ]
[ :1.7052131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