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13777
1705213778
简化后的“适”从舌,“辵”是行动,“舌”代指语言。言行配合一致得体,为合适、适当。“舌”为“千”“口”,象征众人之口、民心所向。言行要符合百姓意愿,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此为“适”之切合、相合、适合之意。“适”从辵,从舌。“舌”是辅助发声的器官,同时“舌”的灵活性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辵”“舌”为“适”,意为舌头在活动,以此表示舌头能够正常灵活地活动,是正常生理功能的体现,也表示身体处于健康状态。身体健康则感觉舒适、安适。“适”的本义是“到某地去”的意思。《诗·魏风·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快乐的家园去。后引申为女子出嫁,辞别父母,住到夫家。古代女子与大夫结婚叫“嫁”,与士、庶人(平民百姓)结婚叫“适”。
1705213779
1705213780
“适”有舒适之意。张潮《幽梦影》中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如果说“闲”是一种外在的表现,那么,“适”则是一种内在的体验。首先,“适”是一种心境。“适”能让人体验到生命的自然状态,能让人感受到涤荡世俗烦忧之后的娱乐与自在,“适”使人感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论语》中孔子询问学生们的人生志向,子路志在治理“千乘之国”,冉有志愿献身“宗庙之事”,只有曾点的志趣让孔子颔首赞同,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次,“适”乃是遂性自适,身心俱适。就像群鱼嬉戏于渊,众鸟欣鸣于林,骏马衔草而肥,山鸡琢笼而飞一样,人也应随性适分,酣咏怡情。白居易《适意二首》:“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适”不仅是生理的安适,更是心灵的快适。白居易晚年所作《二适赠道友》诗写道:“褐绩袍厚暖,卧盖行坐被。紫毡履宽稳,赛步颇相宜。足适己忘履,身适己忘衣。况我心又适,兼忘是与非。二适今为一,怡怡复熙熙。”再次,“适”的最高境界是“忘适”。《庄子·达生》篇中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可见,忘适之适乃是不刻意求适而适自得的无往不欢的境界。
1705213781
1705213782
但是,“适”决不是无所事事,不是懒散放荡,不是消极倦怠。“适”是生命的本真追求,是忙碌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憩的自由空间,是人生旅途动态中的“静态”,是人生华美乐章中必不可少的休止符,是不为事牵,不为物累的达观境界。
1705213783
1705213784
1705213785
1705213786
1705213788
土生说字 悲愁
1705213789
1705213790
过度伤神、伤心、伤大脑,都是短命之兆。
1705213791
1705213792
1705213793
1705213794
1705213795
土生说字 悲 bēi
1705213796
1705213797
1705213798
1705213799
1705213800
“悲”,形声字,从心,非声。
1705213801
1705213802
“悲”的本义为哀伤、痛心。《说文·心部》:“悲,痛也。”“非”的本义是违背,引申为不是、不对,表示否定。“非”“心”为“悲”,“悲”是人遇到非心所愿之事或遭受心所不能承受的沉重打击时,因心之痛而产生的哀伤。非心,是说“悲”是一种情绪,但这种情绪非心所想,非心所受,非心所思,非心能助。他人遭遇不幸,我心哀怜,我的心是为他人而怜,不是为我而哀,是悯人之心而非怜我之心。故“悲”又表示哀怜、怜悯,如慈悲、悲悯、悲天悯人等。
1705213803
1705213804
“悲”中之“非”也有违背之意,非我之心谓之悲也。不论是他人还是自己,做了违背个人内心意愿的事情,心中难免悲痛。人在悲伤之际,适当地倾诉一下内心的哀痛和悲苦,会使紧张焦虑的心理得到一定的释放。正所谓快乐与朋友分享,快乐就会倍增;哀伤有朋友分担,哀伤就会减半。
1705213805
1705213806
佛教将“慈”、“悲”、“喜”、“舍”合称四无量心,悲为怜悯他人之苦而欲救济之心,音译作迦楼那、加卢那。《大智度论》卷二十中说:“悯念众生于五道中所受之身苦、心苦,称为悲。”“非”“心”为“悲”,是说这颗悲心是为众生之心,不是为我之心。佛家讲非佛即佛、非心即心:我并不是众人心目中的佛,但行的是佛的度人之事,因此我就是佛;我的这颗心并非常人之心,而是一颗为众生的悲悯之心。以他人心为我心,以他人苦为我苦,以他人愿为我愿。我心化为众生心,此心为人不为己。
1705213807
1705213808
慈悲心是缘众生而生的。如果不知道有众生,则慈悲心也无从说起。不论是对于我们的亲属还是朋友,甚或是小动物,当见到他们的苦痛时,我们便起了慈悲心。想要消除他们的痛苦,就是悲心;想要使他们得到快乐,就是慈心。慈悲是佛道门户、诸佛心念,为万善之基本、众德之伏藏。慈悲系以无量众生为对象,而能爱念怜悯之,进而根本救度之,此种慈悲为佛、菩萨所独具之德行。
1705213809
1705213810
佛教认为,怜悯和同情只是慈悲的一部分,是狭隘的慈悲。而广义的慈悲则是给人信心,给人快乐,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慈悲是净化的爱、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慧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更是成就对方的一种心愿。集合了爱心、智慧、布施、美好愿望就是慈悲。慈悲能去除我们的嗔恨、嫉妒及贪欲。有了慈悲心,人就会宽宏大量,就会解脱心中的执著和痛苦。心胸开阔,智慧生起,闭塞、孤僻的心性就会开放,狂野的脾气就会平息,阴沉、堕落、负面的性情就能转化。慈悲之心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多维复杂的人世,因为有了慈悲,才充满了生机与亲善;颠沛坎坷的人生,因为有了慈悲,才充满了憧憬与渴望。
1705213811
1705213812
1705213813
1705213814
1705213815
土生说字 愁 chóu
1705213816
1705213817
1705213818
1705213819
1705213820
“愁”,会意兼形声字,从心,秋声。
1705213821
1705213822
“秋”指秋季、秋天;“心”是心情、心绪、心境,汉字中从“心”的字多与人的思维和情感有关。草木至秋而枯黄,树叶至秋而凋落,秋气肃杀,景物凋零,使人心生悲伤之情,故以“秋”“心”为“愁”。《说文·秋部》:“愁,忧也。”本义是忧虑、悲伤、发愁。“秋”在五行中属金,金当令为旺,心属火。五行中火克金,金当令,火受金侮,心绪低落,心情沉闷。“秋”是“禾”边有“火”。“禾”为五谷、粮食,是人的生存之本。“愁”字表示粮食被火烧光,使人从心里发愁。
1705213823
1705213824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们在感受丰收的喜悦、忙于收获的同时,还要担心粮食的贮存问题:如何把粮食晒干、脱粒;贮藏的仓库够不够结实,天气这样干燥,防火的工作可马虎不得……至于游手好闲的人,到了秋天,他能看到的就只有一片荒芜的田地:冬天要来了,家里吃什么?拿什么来御寒呢?他要发愁的事多了。
1705213825
1705213826
吴文英对“愁”字有另一番解释。他在《唐多令》中写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心上秋”合成了一个“愁”字。秋天与“愁”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得失上,更重要的是来自人的情感体验。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愁”作为一种情感、一种意象,可谓“剪不断、理还乱”。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有国愁:“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崔颢《黄鹤楼》中有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有情愁:“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杜荀鹤《山居自遣》中有闲愁:“此中一日过一日,有底闲愁得到心。”张先《一丛花令》中有离愁:“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张峋《玉华山》中有哀愁:“饥鼯啼烟猿啸风,子规声哀愁满容。”范成大《酹江月》中有忧愁:“浮生有几,叹欢娱常少,忧愁相属。富贵功名皆由命,何必区区仆仆。”罗邺《春望梁石头城》中有悲愁:“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欧阳修《少年游》中有苦愁:“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杜甫《凤凰台》中有孤愁:“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李白《将进酒》中有豪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王昌龄《从军行》中有边愁:“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骆宾王《秋日送别》中有穷愁:“当歌应破涕,哀命返穷愁。”
[
上一页 ]
[ :1.7052137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