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13906
1705213907
“忧”由忧愁引申指疾病。“负薪之忧”意指背柴劳累,体力还未恢复,是有病的谦词。《礼记·曲礼下》:“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孟子·公孙丑下》:“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忧”还特指父母的丧事。“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时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到宋代,凡官员有父母丧,须报请解官,服满后起复。夺情则另有规定。清代规定,匿丧不报者革职。武将丁忧不解除官职,而是给假一百天,大祥、小祥、卒哭等忌日另外给假。《晋书·袁悦之传》:“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丁忧去职”,就是因父母的丧事而辞去自己担任的职务。
1705213908
1705213909
1705213910
1705213911
1705213912
土生说字 虑 【慮】 lù
1705213913
1705213914
1705213915
1705213916
1705213917
“虑”,繁体为“慮”。形声字,从思,虍声。
1705213918
1705213919
“虍”为虎皮上的斑纹,可代指虎,老虎机警敏捷;“思”为思考、谋思。“虍”“思”为“虑”,意为思维敏锐、周密。《说文·思部》:“虑,谋思也。”“慮”本义为计议、谋划。“虍”为虎皮上的斑纹,“虑”从虍,又可会意谋划事情要思维清晰,有条理;又寓意思考任何问题,都要小心谨慎,否则大祸临头。
1705213920
1705213921
“虑”为思虑、谋划。“深谋远虑”指周密谋划,考虑深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长虑却顾”指顾及未来而作长远打算。宋代李纲《与宰相论捍贼札子》:“纲窃观自古人主,必有亲兵,所以制障表里,为长虑却顾之术也。”
1705213922
1705213923
人们在遇到比较麻烦的问题时就会担忧,进而积极思量对策,故“虑”有担忧、忧虑之义。“虑患”指忧虑祸患;“不足为虑”指没有必要忧虑。“烦虑”指烦恼忧虑。唐代皎然《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气令烦虑散,时与早秋同。”
1705213924
1705213925
“虑”作名词,有意念、心思之义。诸葛亮《出师表》:“此皆良实,志虑忠纯。”“百虑一致”指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易·系辞下》:“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存心积虑”指长期、一贯的思想、想法。苏辙《进策五道·臣事下》:“社稷之臣可使死宗庙,郡县之臣可使死封疆,文吏可使死其职,武吏可使死其兵,天下之人,其存心积虑,皆以为当然,是以寇至而不惧,难生而无变。”“神虑”指精神、心神。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左右惊怖伏地,叔高神虑怡然如旧。”常用来指天子的心意、意图。《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相国晋王诞敷神虑,光被四海。”
1705213926
1705213927
“虑无”是古代军中前卫部队持以报警的旗帜。《左传·宣公十二年》:“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杜预注:“虑无,如今军行前有斥候蹹伏,皆持以绛及白为幡,见骑贼举绛幡,见步贼举白幡,备虑有无也。”
1705213928
1705213929
1705213930
1705213931
1705213933
土生说字 心情
1705213934
1705213935
养生首重养心,养心重在节欲。
1705213936
1705213937
1705213938
1705213939
1705213940
土生说字 心 xīn
1705213941
1705213942
1705213943
1705213944
1705213945
“心”,象形字。
1705213946
1705213947
“心”为五脏之一,在肺之下,膈膜之上,脊小篆椎第五节。“心”的甲骨文、篆文均为动物心脏的象形,外面若心的包络。《说文·心部》:“心,人心也……在身之中。”“心”为人的心脏,位于身体的中部。心是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是人生命的动力,称为“心脏”。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全身的血液在脉中运行,并通过心脏的搏动输送到全身,循环无端,营养肌体,故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心通常处于人体中央偏左的部位,是生命之本,因此引申指物体的中央、枢纽、主要之意,如心腹、中心、核心。“心”为二十八宿之一,是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五宿,有星三颗,这三颗星恰与“心”中三“丶”相互应和。
1705213948
1705213949
《西游记》第一回讲到:美猴王为参访仙道,来到一座山前,问樵夫哪有神仙。樵夫说:“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是心的别称,“斜月三星”说的是一弯斜月的上方点缀着三颗星星,正是“心”字的象形。樵夫的回答实际上是说佛法仙道就在人心之中,即心是佛,不须外求。
1705213950
1705213951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古人认为,心是思维、思考的器官。人之所思、所想皆发自于心。“心想”一词便是沿用以心作为思想器官的认识。人们把深谋远虑的人称作是“工于心计”的“有心人”。《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心主宰着人的形体,又是人精神和智慧的主人。所以兵家讲究用兵以攻心为上,所谓攻心,就是使敌方心无斗志,心悦诚服。
1705213952
1705213953
明朝时,王阳明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提倡“心学”。认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比如看花,花在山中开,人没有看到花之前,花不为花,待看到花时,因思想中有了花的颜色、姿态,花便一下子鲜艳明亮起来,是因为心中有花,花才存在。又如孝敬老人,如果心中不存孝敬老人的想法,这件事就不存在。以此推,万事万物皆是因为心中有而有,心中生而生,所以说是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1705213954
1705213955
中国传统五行学说认为,心是属火的器官,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被称为“君主之官”,也称“心君”。人有喜、怒、忧、思、恐,为五志,分属五脏。心为喜,喜是良性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但喜极过度,又会使心神受伤。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悲伤。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会伤心,五志过度均会损伤心神。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舌的状态是心之状态的外在表现。这是由于舌面没有表皮覆盖,血管极其丰富,从舌的色泽可以直接察知气血运行和判断心的功能状态,故舌又有“心之苗”的说法。舌的生理功能是味觉和表达语言,其功能是否正常,均有赖于心的生理功能。
[
上一页 ]
[ :1.7052139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