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14260
熟睡是人的精神最放松的时刻,潜意识里,神经系统会把梦者念念不忘的挂于心间的事情在大脑中以独特的方式呈现,这就是梦。“冥”字头表示梦会在冥冥之中给梦者以暗示。宋代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雨生,铁马冰河入梦来。”夜深时卧床细听风吹雨打的声音,入梦后见到铁骑驰骋在冰冻的河上。“梦”由本义引申为做梦。成语“梦寐以求”指在睡觉做梦时都在寻求,形容心情迫切,强烈追求。“同床异梦”指二人同眠一床,所梦之事各异,喻指相处共事时貌合而神离。清代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梦中忽然惊醒,才知道自己是他乡之客;船上笼罩着寒冷的月光,慢慢地驶到江边的村庄。“梦”由做梦引申为幻想,因为梦中景象都是潜意识里的幻象。“白日梦”指白日做梦,喻指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成语“南柯一梦”出自唐代传奇《南柯太守传》,淳于棼做梦到大槐安国享受富贵荣华,醒来后发现乃一场大梦,大槐安国原来是大槐树下蚁穴。后用此典故比喻人生如梦。
1705214261
1705214262
“庄周梦”典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认为生与死、祸与福、物与影、梦与觉等都是自然变化的现象,圣人任其自然,随之变化。后以“庄周梦”比喻虚幻的事物。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予衰极今岁,倘与鸡梦协。”《晋书·谢安传》:“(谢安)雅志未就,遂遇疾笃……因怅然谓所亲曰:‘昔桓温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温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温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后以“鸡梦”指死亡之兆。“梦刀”典出《晋书·王浚传》:“浚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后因以“梦刀”为官吏升迁之典。“华胥梦”典出《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后因称一场幻梦为“一梦华胥”。“痴人说梦”原指对痴人说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宋代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九:“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也。”“一场春梦”比喻过去的一切转眼成空,也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落了空。五代张泌《寄人》:“倚柱寻思倍惆怅,一场春梦不分明。”
1705214263
1705214264
“梦”用于地名。“梦泽”即云梦泽。“梦溪”是地名,在今江苏省丹阳县,宋朝沈括原居住于此。《梦溪笔谈》是沈括所著的一本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因写于润州梦溪园而得名。
1705214265
1705214266
1705214267
1705214268
1705214269
土生说字 寐 mèi
1705214270
1705214271
1705214272
1705214273
1705214274
“寐”,形声字,从㝱省,未声。
1705214275
1705214276
“寐”可视为从宀,从爿,从未。“宀”在古文字中是房子的象形,指房子;“爿”为木板、木片,是劈成片的竹木,可将之用作制床、椅等器具的材料;“未”是“昧”的省字,指昏沉无意识。“爿”于“宀”下,表明是置于室内的卧具,因此“寐”为在屋里的床上已经睡得昏沉了。《说文·宀部》:“寐,卧也。”段玉裁注:“俗所谓睡着也。”“寐”的本义为睡着。
1705214277
1705214278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在床曰寑,病寑曰寝,隐几曰卧,合目曰眠,眠而无知曰寐,坐寐曰睡,不脱冠带而眠曰假寐。”在床上休息为寑,因病休息为寝,屈伏于几为卧,双眼合闭为眠,眠而没有知觉为寐,坐着而寐为睡,不脱冠解带而眠为假寐。睡觉的各种形态竟然有不同的文字来表达,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汉字的丰富多彩。入寐时没有知觉,说明睡意昏沉。“夜不能寐”指晚上睡不着觉;“梦寐以求”是睡梦中都想得到,比喻十分迫切的愿望。
1705214279
1705214280
“寐”是指一种良好的睡眠。偶尔“夜不能寐”并无大碍,经常“夜不能寐”则为“失眠”。“失眠”也称“不寐症”。《内经》中又称其为“不得卧”、“目不瞑”、“不得眠”。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表现为经常性的睡眠减少,或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时睡时醒,甚至彻夜不眠。
1705214281
1705214282
古籍对“不寐”的原因有详尽的论述。《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明朝人李中梓将不寐分为气虚、阴虚、痰滞、水停和胃不和五症。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不寐·论治》中则从“一由邪之扰,一由卫气之不足”两方面来解其病理。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作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困顿、思虑过度及大病初愈和年迈体虚等因素均可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
1705214283
1705214284
在物质空前丰富、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睡眠环境较之以前要舒适得多。然而,人们的睡眠质量却今不如古,生活的快节奏、无规律、压力大、超负荷以及种种不如意的情感因素,都影响人的睡眠质量。睡眠不好,是养生的一大忌。“不寐症”严重影响了人的生理机能,进而影响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防治不寐有许多方法,比如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参加体力劳动;睡前不宜喝浓茶、咖啡,不宜用烟酒;保持宽容平和的心态,坦荡无私,宽宏雅量等,都能起到逐步改善和调节睡眠的作用。
1705214285
1705214286
1705214287
1705214288
1705214290
土生说字 睡眠
1705214291
1705214292
没有好的生活习惯,不可能有健康的身体。
1705214293
1705214294
1705214295
1705214296
1705214297
土生说字 睡 shuì
1705214298
1705214299
1705214300
1705214301
1705214302
“睡”,形声字,从目,垂声。
1705214303
1705214304
“目”为眼睑;“垂”为下垂。“睡”从目,从垂,意为眼皮下垂。《说文·目部》:“睡,坐寐也。”本义为坐着打瞌睡。睡觉通常是眼皮自上而下合拢起来,所以“目”“垂”为“睡”,形象地表现了睡觉时眼睛的状态。
1705214305
1705214306
睡眠给文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一篇脍炙人口的《睡乡记》,把看不见、摸不到的睡乡描绘成一个与齐州接壤的“世外桃源”。在“其土平夷大,无东西南北,其人安怡舒适,无疾痛札疠”的无忧无虑的境界里,居民们个个“昏然不生七情,茫然不交万事,荡然不知天地日月”,既没有凡尘俗事的困扰,也没有利害之争。如此至高无上的境界,非普通人所能达到。苏东坡最后说到,在所有的君王中,只有上古的黄帝、尧、舜三人才到达了睡乡。至于禹、汤、武王等,因为他们一生都为建功立业而忙碌,当然只能与睡乡无缘了。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把睡乡虚拟为道家的无为之境。
1705214307
1705214308
《红楼梦》中的“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湘云淳朴可爱的个性跃然纸上。不过,女子如湘云这般睡得一身落英、无所顾忌的,在古代社会里还真不多见。《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孔明出山。去时孔明还在午睡,好不容易孔明先生睡醒了,还要不紧不慢地吟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如此优哉游哉,求贤若渴的刘备依然毕恭毕敬。李渔在《闲情偶记》中也有一篇谈“睡”的文章:说有位名士善睡,起必过午,并自写一首颇为调侃的打油诗:“吾在此静睡,起来常过午。便活七十年,只当三十五。”笠翁先生对于什么时候睡觉最为适宜也有自己的一番言论,他说:“不静之地,止能睡目,不能睡耳;耳目两歧,岂安身之善策乎?不凉之地,止能睡魂,不能睡身;身魂不附,乃养生之至忌也。”
1705214309
[
上一页 ]
[ :1.705214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