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17136
“押”还引申为率领、掌管。《新唐书·百官志》:“(舍人)以六员分押尚书六曹。”用六个人分别掌管尚书六曹。“押”还有压逼,逼近的意思。《张义潮变文》:“汉军得势,押背便追。”汉军占了有利的形势,逼近他们的后面急追。
1705217137
1705217138
当人急着用钱又没有足够的钱时,可以先向别人借,同时把大致等值的物品或自己家最值钱的货物交给别人做担保,为了表示诚信,需要双方立契约或者合同,这就免不了双方签字画押,所以“押”又有抵押、典当的意思。《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凤姐)说着,叫平儿:‘把我那两个金项圈拿出去,暂且押四百两银子。’”
1705217139
1705217140
现代法学的术语中有质押和抵押之分,都是担保物权的设立方式,不同点主要是质押需交付标的物,即将质押物交付给质权人,而抵押无需交付抵押物给抵押权人,在标的物的设立范围和债务的优先受偿等方面也有所不同。我国《刑法》规定,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将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担保方式。
1705217141
1705217142
被抵押的财产称为抵押物。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事人在订立抵押合同时,不得在合同中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时,抵押物的所有权归债权人所有。这种条款被称为流质条款,是法律禁止的。
1705217143
1705217144
赌博下注也叫“押”。如“押宝”就是根据猜测“宝”的大小或所处的位置下注。当然,这样的“押”是一种违法行为,严重的构成犯罪,换来的是被相关部门关押,不仅“宝”没得到,反而将自己的宝贵前程也“押”了进去。
1705217145
1705217146
1705217147
1705217148
1705217150
土生说字 垫付
1705217151
1705217152
买卖赚钱,起码三年,没有垫付就没有获得。
1705217153
1705217154
垫【墊】
1705217155
1705217156
diàn
1705217157
1705217158
1705217159
1705217160
1705217161
“垫”,繁体为“墊”。从土,執声。
1705217162
1705217163
“执”为拿着、掌握;“土”为土地、土石。手执器具挖地取土,地则低陷。《说文·土部》:“墊,下也。”本义为下陷。“垫”上有“丸”下有“土”。“丸”为小圆球,圆球易滚动,欲使小球停止,须取土填衬于下方,故“执”“土”为“垫”,为把东西衬于物体下方,使其平稳、加高、加厚或与物隔离,如垫高、垫平、垫背、垫脚石、垫子等。引申为填补空余处或支撑,用在经济活动中则是替人暂付款项,如垫款、垫付等。
1705217164
1705217165
“垫”从土,土性向下,故“垫”诸义均与地陷、下方、下端或向下有关。《方言六》:“垫,下也。凡屋而下曰垫。”由此引申,凡地势低洼之处都称为“垫”。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江左假息,偏居一隅,地多湿垫。”“江左”为今南京一带。中国的地势是西部多高山丘陵,气候干燥,东部低洼下陷,气候温润,故曰“湿垫”。
1705217166
1705217167
“垫”,从土,从执,是执器挖取,有挖掘意。《庄子·外物》:“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古人认为地下有黄泉,是死去的人居住的地方。这句话是说天地并非不广大,但人所需的只是一小片可容站立的地方。况且也就一抬脚的工夫,就挖到了黄泉,就算是那么一片小小的地方,对于此时的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1705217168
1705217169
“垫”由向下挖掘引申为下垂。杜甫《江头五咏·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尤垫。”“枝尤垫”说是枝叶下垂。“垫”又为“藏”,《广雅·释诂四》:“垫,藏也。”。从字形上看,就是把手中所执之物埋藏于土中。
1705217170
1705217171
专门用来坐靠或铺于物体下方的,以草、棉、布等制成的或平展或柔软的物品称为垫子。据说得道高僧长庆禅师打坐用功,曾经坐破了7个垫子。马背上的垫子叫做鞍,用蒲草编成的垫子叫蒲团。《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凤姐道:我又不等着衔口垫背,忙什么呢!”富贵人家死后,要在口中衔玉,称“衔口”;在尸身下放置财物,称“垫背”,后比喻使别人为自己分担过失或罪责。俗语有“垫脚石”,原指过河时脚下所踩踏的石头,现用来比喻被人用来借以向上爬的人或事物。“垫底儿”字面意义指衬垫在物体下方,今指处于最末的人、事、物,是“垫底儿之物”。饥饿时预先吃的少许食物叫“垫补”,是腹空时所填之物。“垫”也指在空余处充填物什,如“垫戏”是因正戏晚场而临时上演的填补空缺的小戏。
1705217172
1705217173
如果是钱不够了,口袋空了,就让别人临时帮一下,或者,这方面的钱不够了,临时用其他方面的钱付一下,暂时把眼前的困难应付过去,就叫“垫付”。就好比随手拿起一个垫子在那里垫一下,把问题解决了再说。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三回:“倘使我们老爷不肯拿出钱来,就是家人们代凑着先垫起来,也可以使得。”如今,生活中的“垫付”现象也较普遍。如亲朋好友中有的人在资金上暂时周转不开,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垫付、垫支、垫出一部分资金,以解燃眉之急。不过这种“垫”虽然是关怀和友爱的体现,但却是以信任为前提的。因为垫付毕竟只是临时挪用,是遭遇困难时候的权宜之计,一旦有了能力,就要及时归还。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诚信原则是垫付现象存在的基础,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只有恪守诺言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帮助。
1705217174
1705217175
付 fù
1705217176
1705217177
1705217178
1705217179
1705217180
“付”,会意字,从人,从寸。
1705217181
1705217182
“付”中有“人”字,意为“付”是人的行为;“寸”小篆的甲骨文像手的形状,表示手。“付”是以手持物交付与人,本义为交给、给予。《说文·人部》:“付,与也。”“与”即交与。买东西要付钱财,办事情要付心血,当有要事而无暇顾及时,可将此事托付于他人,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皆可“付”。“寸”是分寸、限度。提示人的付出要把握分寸,要依能力而定。“寸”也为寸心,付出不在多少,寸心一颗,足以暖人;付出的一切都要用心来衡量,凭心而论。
1705217183
1705217184
“付”为交与。《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上天既已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都交给先王,今王也只有施行德政,来和悦地教导殷商那些迷惑的人民,用来完成先王所受的使命。又如成语“付之东流”出自高适的《封丘作》。唐朝诗人高适任封丘县尉时因感叹官府的黑暗不公,写下“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的诗句,意思是为生之计还是依靠那一亩田吧,那逢迎怨怒的世情,还是抛给那东去的流水吧。言下之意就是我不干了。这里的“付与”便是交与。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载,唐代崔日知因没有得到尚书省的官职而念念不忘,待他做到太常卿时,在厅后建了一座楼,正好与尚书省相望,当时人们称之为“崔公望省楼”。陆游有词写道:“乃知朝士妄想,自古已然,可付一笑。”说那些当官的人们一山望着一山高,其执著之处,古今皆同,可以付之一笑。“付之一笑”指一笑了之,表示不介意、不重视、不值得理会。把书稿交给出版社为“付印”;把事情交给别人办理是“托付”;把政策交给有关部门落实即是“付诸实施”。
1705217185
[
上一页 ]
[ :1.7052171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