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18176
“廣”还可作姓氏。根据《通志·氏族略四》的记载,广氏是广成子的后代。
1705218177
1705218178
在现代汉语中,“廣”简化为“广”,而“广”的原始意义已经被忘却了。
1705218179
1705218180
1705218181
1705218182
1705218184
土生说字 折扣
1705218185
1705218186
再大的折扣也只是价格的折扣,而不能是质量的折扣。
1705218187
1705218188
折【摺】
1705218189
1705218190
zhé shé zhē
1705218191
1705218192
1705218193
1705218194
1705218195
“折”,异体为“摺”。会意字,从手,从斤。
1705218196
1705218197
“折”的甲骨文从断木,从斤。“斤”为斧,会意斧斫而木断。金文字形讹断木为断“屮”,会以斤断草之意;隶变后舍“屮”为“手”而为“折”。《说文·手部》:“折,断也。”本义为断掉、弄断。如折断、骨折、腰折。
1705218198
1705218199
今体“折”字中有“手”,表示与人的行为、动作有关;“斤”为斫木之斧。“手”“斤”为“折”,表示手中执斧能斩断物体。“斤”也为斤两,表示分量,又是“近”的省字,意为要想折断东西,须要用力与之接触。被折断的物体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故“折”为折损、挫折。从经济上来说,价格比原价降低,就是打折、折扣、折损、折本。“折本”中的“折”音读“shé”。若强迫缺乏韧性的物体弯曲则容易使之折损,故“折”有曲折之意,如“折跟头”既表示一种动作,也比喻失败。“折跟头”中的“折”音读“zhē”。
1705218200
1705218201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其中的“折”为折断、断开。“锲”为雕刻之意,“镂”在此表示凿空、凿穿。整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只雕刻一会儿就放弃了,即使是枯朽的木头也不会被折断;但若是坚持不懈地雕刻下去,即使是金属或石头也能够凿穿。可见,无论做小事还是成大事,贵在坚持。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朝着目标努力地做下去,即使是铁杵也能磨成细针。
1705218202
1705218203
“折五鹿角”形容口才出众,轻松击败对手。典出《汉书·朱云传》:“汉元帝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受宠。”汉元帝让他研究梁丘氏关于《易经》的阐述,然后元帝命他与其他儒生去辩《易》理,但很多儒生都假称有病,不敢与他交锋。鲁人朱云很有辩才,一向不畏惧权威,他勇敢地站了起来。辩论开始后,朱云咄咄逼人,连续辩倒充宗。儒生们为此总结道:“五鹿充宗头上的角高高的,朱云把他折断了。”
1705218204
1705218205
东西折断了以后会变成零碎的段节。“折”字又是一个戏曲名词,指元杂剧剧本结构中的段落。元杂剧中,每戏大多四折,每折用同一个宫调的若干曲牌形成一个整套,一韵到底,相当于现代话剧中的一幕,但不限于一时一地。“折子戏”即指可单独上演的一折戏。
1705218206
1705218207
“折”又可表示挫折、损失等意。成语“百折不挠”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会屈服、动摇。又如“损兵折将”指作战失利,兵士和将领都有所损失。这个“折”表示损失。一件东西在折断之前,一定会发生弯曲,“折”又引申表示弯曲。《淮南子·览冥训》:“河九折注于海。”河水经过九个大弯,流入大海。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也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他生性淡泊,为人注重名节,任彭泽县令之时,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回家务农。此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中国后世文人所推崇的气节。这里的“折腰”即为弯腰。
1705218208
1705218209
由弯曲之意引申,“折”又可用来表示反转、转变方向。如“走到半路又折回来”,这句话中的“折”就是反转、改变方向的意思。“折”又可引申出折服,指让人钦佩不已。如“心折”表示对于自己所佩服的人,会诚心地拱手作揖,弯腰行礼,口里还不停地念叨:“佩服!佩服!”
1705218210
1705218211
东西弯曲或折断后,两端能够合并在一起,由此“折”又有折合、折扣之意。《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外面也没有预备羊酒,这是折羊酒的银子。”其中的“折”就是折合的意思,表示银两刚好能买到需要的羊酒。将商品以打折的方式优惠于顾客是商家经常采取的促销手段。对商品价格可以打折,但是对待工作、对待学问、对待事业却不能打折扣。“不折不扣”是一种精益求精、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这不仅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1705218212
1705218213
扣kòu
1705218214
1705218215
1705218216
1705218217
1705218218
“扣”,形声字,从手,口声。
1705218219
1705218220
“扣”从手,表示行为、动作;“口”为口腔,这里表示像口腔一样呈环状且中空的东西。“扣”为用手将某物体系成一个像“口”一样的形状。《说文》:“扣,牵马也。”本义是用绳子把马拴住。
1705218221
1705218222
“扣”引申泛指用环状物套住或拢住某物,例如“环环相扣”、“扣上门”等。“手”“口”为“扣”,又意为手呈中空形或手持口朝下的器物放置或覆盖别的东西,例如“把碗扣在桌子上”。
1705218223
1705218224
“口”为发声器官,亦有关口、要害之意。以手敲击物体使之发声为“扣”,因而“扣”引申为敲击。“扣”作此义讲时又假借为“敂”,即现在的“叩”。《墨子·公孟》:“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扣”指敲击。宋代苏轼《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又如词语“扣扉”、“扣户”、“扣门”、“扣阍”、“扣扃”都是指敲门。南朝梁钟嵘《诗品》:“白马与陈思答赠,伟长与公幹往复,虽日以莛扣钟,亦能闲雅矣。”“莛”是草茎,“扣”是敲击。“以莛扣钟”意思是用草茎打钟,毫无声响,用来比喻应答的双方才学悬殊。类似的成语有“以羽扣钟”,用羽毛敲钟,比喻才疏学浅却不自量力地做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也比喻拿浅显的东西向学识渊博的人请教。清代王夫之《姜斋文集·君相可以造命论》:“臣以意欲造君命者,干君之乱臣;子以意欲造父命者,胁父之逆子。至于天而徒怀干胁之情,犹以羽扣钟,以指移山,求其济也,必不可得已。”成语“扣槃扪籥”或作“扣槃扪烛”,比喻认识片面,未得要领。该成语出自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扣壶长吟”借指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气。清代唐孙华《题薪禅弟〈击壶图〉》诗:“扣壶长吟心未厌,惜哉狂竖徒骄盈。”
1705218225
[
上一页 ]
[ :1.7052181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