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233605e+09
1705233605 4.The policemen lined up with the dogs to face the rioters.(警察们带着狗排成一列面对暴徒。)
1705233606
1705233607 我们可以谨慎地假设,对4个句子中的每一句,你都将形成句中所表示的狗的不同意象。在例(1)的打猎语境中,最有可能的狗也许是某种猎狗;在例(2)的赛狗语境中,首先进入我们脑子里的当然是一只灰狗;就例(3)和例(4)而言,你可能会分别想像到卷毛小狗和德国狼狗。这些例子说明,什么最有可能成为某个范畴的成员,要依语境而定。因为我们可能预期原型是我们的第一选择,我们这个小实验说明,依靠语境,原型会变化。这样产生的“语境依赖”的范畴可能完全不同于在样本合格性等级实验中得出的非语境化的原型。
1705233608
1705233609 然而,就这些例子而言,不仅仅是原型变化这么简单。我们假定,在样本合格性试验中,>ALSATIAN<(>德国狼狗<)在等级上列为原型狗,>GREYHOUND<(>灰狗<)、>SETTER<(>塞特猎狗<)、>POODLE<(>小卷毛狗<)只是稍微没那么称得上原型。因为>PEKINESE<(>哈巴狗<)个儿小,脸儿平板、有某种“非狗的”举止,所以它可能是较边缘的狗。以这个范畴结构作为出发点,似乎很清楚的是上述句子不仅仅变换了原型。在一些实例中,语境依赖范畴的范畴结构比非语境化范畴的范畴结构要贫乏得多。例如,例句(2)与例句(3)的语境依赖的原型分别是>GREYHOUND<(>灰狗<)和>POODLE<(>小卷毛狗<);就各种实际用途而言,几乎不可能是其他种类的狗,所以其他种类的狗只能是这一语境依赖范畴的极为边缘的成员。
1705233610
1705233611 与此相反,在例句(1)中,DOG(狗)的内部范畴结构依然保持了更广的范围。人们当然可以想像出用作猎狗的德国狼狗或塞特猎狗。尽管如此,它们显然还是(HUNTING)DOG((猎)狗)这个语境依赖范畴中不如猎狗(retrievers)那么典型的成员。所以,样本合格性的不同等级原则在这一实例中依然有效,例(3)和例(4)的情形也一样。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语境依赖的范畴结构与在非语境化的样本合格性等级划分中得出的结构是不同的。总而言之,语境不但决定了范畴原型的选择,而且引起了其他范畴成员位置的调整。怎样才能使这一现象得到解释(17)?
1705233612
1705233613 有一个办法是用属性作为解释工具。正如1.2节所示,重要属性可用来解释范畴的典型性结构。从属性的角度来看,语境好像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语境改变与某种范畴有关的属性的重要性。那些在样本合格性等级划分和属性基础上的典型性等级划分中显得很关键的狗范畴属性(如,“吠”、“有四条腿”、“高兴时摇尾巴”、“喜欢追猫”,等等),在特定的语境中明显地失去其重要性;第二,语境可以强调本不凸显的属性,甚至引入在非语境化的属性列举实验中根本不会提及的新属性。在猎狗这一语境中,像“拾回猎物”或者“指出被猎野兽的位置”这种属性的重要性增加了。在赛狗这一语境中,“有长而细的腿”、“跑得快”、“有耐力”和其他一些属性则变得至关重要。新属性的引入和对现存属性重要性的重新评估,完全改变了范畴成员的属性清单。其结果就是,那些原先的边缘样本被赋予更重要的属性而成为好样本甚至成为原型,而原已确定的好样本则降格为边缘成员。
1705233614
1705233615 语境、情境与认知模型
1705233616
1705233617 在认识到语境可以完全改组范畴结构中成员的位置关系之后,我们必然会提出语境是什么这一问题。这是一个相当难以理解的概念,却又是在语言学中用得最为广泛的术语之一,我们怎样才能把握它?
1705233618
1705233619 具有不同背景与怀着各种目的学者以很多方式给“语境”下过定义。从纯语言学的观点上看,语境被看作是一个词或句子之前和之后的语言材料。语言哲学家和语用学家,如最值得注意的Searle(1979:125),则把语境定义为理解一句话所必需的背景假设的集合。在话语取向的语言研究方法中,则把语境与一句话置于其中的情境联系起来。发端于人类学家Malinowski的研究,“语境”这一术语更是扩展到包括所谓的“文化语境”。Malinowski早在1923年就论证过,“情境语境”与“文化语境”对一句话或语篇的正确理解都是必要的(Halliday和Hasan 1989:5以次)。
1705233620
1705233621 对认知语言学家来说,重要的是应该把“语境”这一概念看作是心理现象。Langacker就强调这一要求,例如,他把认知域这一他的中心概念定义为“语义单位特征描述的语境”(1987a:147)(18)。我们将在第4章讨论这种对“语境”非常全面的解释及Langacker理论中的其他基本原则。在这一节中,我们将试图提出一种更好把握但依然是认知的关于“语境”这个概念的看法。
1705233622
1705233623 要做到这一点,把“语境”(context)与“情境”(situation)及其他一些有关的概念区分开来是有益的。图1.13以例句“这个男孩正在用他的桶和铲子建一座沙城堡。”(The boy was building a sandcastle with his bucket and his spade.)解释了我们对“语境”与“情境”这两个概念进行有意义的术语区分的建议。这个图表明,我们将把“语境”归入心理现象领域,而“情境”则用来指“真实世界”中事件的某种状态(考虑到哲学家对究竟是否存在“真实世界”这种事物这一点的长期争论,加在真实世界上的引号是必要的。见阅读注释(6))。
1705233624
1705233625 如图1.13所示,我们把情境(situation)这一术语定义为真实世界中物体的互动。在上文那个句子描写的示范性情境中,情境由四种物体组成,也就是一个男孩、一个沙城堡、一只水桶、一把铲子,它们通过男孩的活动而互动。听者或读者处理这个句子时,这些词会唤起相应的认知范畴,或更简单点儿说,是我们所具有的关于这个真实世界的物体的心理概念。另外,也形成了概念间互动的认知表征,正是因为这种认知表征,我们还会使用语境(context)这一术语。在图1.13中,我们把例句的语境特点粗略地刻画为“正在建一座沙城堡”。应该强调的是,跟大多数语用的和/或社会语言学的语境研究相反,我们的概念关注的焦点不是在其中造出话语(utterance)的言语事件,而是该话语描述的情境的认知表征(19)。
1705233626
1705233627
1705233628
1705233629
1705233630 图1.13 “男孩正用水桶和铲子建一座沙城堡。”这个句子的“情境”与“语境”图示
1705233631
1705233632 当然,这种认知表征,或者说语境,并不会一直是孤立的心理体验,而是至少会以两种方式与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直接地联系起来。一方面,再次提取关于有关范畴的特定语境知识(20)。这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把>PLASTIC BUCKET<(>塑料桶<)选为BUCKET(水桶)这一依赖语境的范畴的最典型成员,而把>CHILDREN’S SPADE<(>孩子的铲子<)选为SPADE(铲子)这一语境依赖范畴的最典型成员。
1705233633
1705233634 另一方面,当前处于活动状态的语境从长期记忆中唤起与之有着某种关系的其他语境。就我们的例子而言,除了上文的句子所表达的以外,还可能唤起关于沙与沙城堡其他方面的经验。与此有关的范畴,如WATER(水)、HANDS(手)、SHELL(贝壳)、TURRET(塔楼)或者MOAT(护城河),以及像“挖沙”或者“塑造塔楼”这种所有那些范畴间的频繁互动,都是这类关联语境很好的候选对象。
1705233635
1705233636 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现象,我们已经体验并储存了大量的相互联系的语境,这是经得起推敲的。认知范畴不仅依靠它置身于其中的直接语境,而且依赖与直接语境相联系的整个语境集束。所以,拥有一个涵盖属于某一领域的所有储存起来的认知表征的术语,是相当有用的。我们将用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这个术语来指称这些知识基础;其他有关的术语,如“框架”或者“脚本”,将在第5章中再次论及(21)。
1705233637
1705233638 图1.14表示的是“建筑沙城堡”这一语境有可能置于其中的两个认知模型(ON THE BEACH(在沙滩上)和ON THE SANDPIT(在沙坑里))中的一个。考察一下这个例子,认知模型的两个重要的特性就立即会变得很清楚。第一,正像图1.14中“其他语境”所表示的那样,认知模型基本上是无限的。这一特征的实际后果就是,一个认知域的认知模型非常难以描写,而且对认知模型的描写永远是不彻底的,却总是有很高的选择性。
1705233639
1705233640
1705233641
1705233642
1705233643 图1.14 认知模型ON THE BEACH的图示(括号中表示主要范畴和它们相互作用的方式)
1705233644
1705233645 第二,正像为认知模型建立基础的语境那样,认知模型本身也不是孤立的认知实体,而是相互联系的。就我们的例子而言,可以这样认为,人(PEOPLE)、海(SEA)、沙(SAND)这些范畴及其他不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的范畴组成了ON THE BEACH(在沙滩上)这一认知模型。因此,人、海和沙的认知模型与在沙滩上的模型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强调所谓“连接主义者”结构的心智理论相一致,人们可以认为,认知模型联合起来建立了网络(22)。这种趋势用图示可以得到最好解释。图1.15提出了一个网络的想法,这个网络包含通过多向联结相互联系的各种认知模型。
1705233646
1705233647
1705233648
1705233649
1705233650 图1.15 认知模型网络例示
1705233651
1705233652 至此,认知模型的两个方面,即它们的不可穷尽性和建立网络的倾向性,已经从我们提供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示中显现出来了。认知模型还有第三个特点,尽管不是那么明显,却也不应该忽视,也就是认知模型是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在每一次范畴化活动中,我们都或多或少有意识地提及一个或几个我们已经储存的认知模型。只有当我们遇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物体与情境时,在这种极个别的情况下,才会得不到适当的认知模型,但即使这个时候,我们也可能会试图回想起类似的经验并立即形成一个认知模型。设想一下一个到英国的外国游客平生头一回去看一场板球比赛。在这种情境中他没有可用的认知模型,所以他不会懂得球场上正在发生什么。尽管如此,这个游客也会试着把他所看见的跟类似的可能是关于一般比赛或关于他的垒球知识的认知模型联系起来。
1705233653
1705233654 那么,很显然,我们既不能避开认知模型的影响,也不能在没有它们的情况下进行我们的活动。即使在样本合格性等级划分这种相当人为的情境之中,要求被试划分等级的这种场合的认知模型也在起作用。所以,说这种实验是发生在一个未语境化的真空里,那将会出现误导。这些实验性情境产生的是非常中性的语境或者零语境,可以比作这类句子:When she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she saw a …(朝窗外看时,她看见一个……)或者She thought of the ...(她想这个……)“没有认知模型的语言”这种意义上的未语境化语言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 上一页 ]  [ :1.7052336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