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35656
1705235657
3.(a)She climbed the tree(她爬上了树)
1705235658
1705235659
(b)up the tree(在树上)
1705235660
1705235661
这些成对的位移动词及方向介词也很好地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关系侧面有一个内在的主体/背景结构。如4.1节中所讨论的一样,像out(外)、up(向上)(还有into(进入))这种介词描述了可移动的射体(主体)及静止的界标(背景)之间的关系,这对于位移动词来说也是如此。
1705235662
1705235663
问题是:为何相同的射体/界标关系可以由两种方式——通过动词及介词——表达?或者更概括一点,如何解释词类之间的变换?Langacker寻找一种认知解释,认为词类之间的选择与我们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我们扫描认知输入的能力有关系,甚至是由这种认知能力决定的。
1705235664
1705235665
扫描及词类差异(17)
1705235666
1705235667
假定的扫描基本过程是对相似的和不相似的对象(如白色和黑色(或彩色)的点)的识别过程((Langacker 1987a:101以次)。很显然,这是记录图画或一些别的文件中的点的扫描器的工作原理。扫描过程开始启动后,累积的信息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看到或变成打印出来的资料。与这种技术处理相比,正如Langacker所设想的那样,人类的认知处理更灵活,并且可主要区分为总括扫描(summary scanning)和次第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
1705235668
1705235669
在总括扫描中,一个情景的不同方面,像反映到一个认知单位里,被一个接着一个地检验,数据则被不断合计,扫描过程完成时,所有与这个认知单位有关的方面就作为一个整体集合在观察者的头脑中,就像一个单个的“完形”一样(参见1.2节)。这种在很大程度上和电脑扫描对应的扫描适合于名词性侧面,因为它能同时获得一个整体的认知领域,并解释作为名词典型特点的这种意义的综合性。但是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总括扫描也可以生成由介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一些关系侧面。
1705235670
1705235671
与总括的方法相比,次第扫描在应用时有更多的限制:实际上它只用于事件(即包含变化的过程)。至于总括扫描,有关的认知单位被连续地检查,但数据仅在事件的某一阶段被合计,当合计完成时,在事件的下一阶段,一组新的扫描数据被收集,如此继续下去。结果,我们得到的是一系列互不相同的小事件,这些小事件因而表现了隐含在事件中的变化。这种结果与看电影或录像相类似。就像显示的速度使我们不能区分电影的单个画面一样,认知处理的甚至更高的速度则意味着被感知事件是一个不间断的行为。就像这种描述所表明的那样,次第扫描也就适合于时间关系,并主要由(限定)动词来表示。这一区别最适合用涉及射体/界标明确对立的例子来解释,这将我们带回了列举在例(1)—(3)中那几组位移动词与介词。图4.21解释了第一对中的不同扫描类型,即动词enter(走进)和介词into(进入);也包括了相关的介词in(里)。
1705235672
1705235673
1705235674
1705235675
1705235676
图4.21 enter(走进)、into(进入)和in(里)的次第扫描和总括扫描(改编自Langacker1987a:144,245)
1705235677
1705235678
这种图式化表示对于次第扫描似乎更有说服力。正像在电影中一样,过程被分成一个个画面,代表了无数的处理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以一定的射体(进入的人)和界标(房子)之间的特定关系来界定,与相邻画面有着细微的差别。连续地看来,这些处理阶段反映了射体进入界标的位移。
1705235679
1705235680
总括扫描用这种图式的方式来表示则更困难。看由图(b)所表示的into(进入)时,我们必须记住它反映的是扫描的结果,而不是扫描的一个个阶段。射体沿着路径的不同位置就像加在一起并投射于一个单个的画面中。排列的小圆圈代表了射体移动路线的总体印象。界标虽然像射体一样一遍遍地被扫描,但并不发生变化,因而只用一个(大一点的)圆圈来表示。在in(里)这个例子中(图4.21(c)),扫描操作的性质完全无法从这个图推论出来。因为不仅界标是静止的,而且射体也是静止的,所以人们容易地得到一个(错误的)印象:认为这可在一次扫描操作中确定。实际上我们需要重复扫描来确认射体确实是静止的。所以图(c)应被理解为对射体与界标之间关系的总括的印象。在扫描形容词的关系(如red(红的)、large(大的)、parallel(平行的))时会得到相似的结果。因为必须扫描不同的成分及认知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名词的扫描操作要更复杂一些(18)。
1705235681
1705235682
句法主体及背景回顾
1705235683
1705235684
把认知域侧显为名词,关系侧显为动词、形容词及介词提供了从中建立连贯话语的原材料。这就意味着现在我们可以讨论开头所提出的三个问题中的最后一个问题,并回答词及其代表的概念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以组成小句及句子这个问题。这也将我们带回了4.2节中关于小句句型的讨论。为了给出一个关于认知处理在此阶段所达到结果的范例,让我们想像我们正在处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个女孩(Susan)在准备一道希腊色拉。为了把握已经进行的认知过程,我们可以作如下假设:希腊色拉情景已经激发了大量的认知刺激;这些刺激已经在它们与空间、味道这些基本认知域对比中及在与食物、蔬菜、容器(后者是碗的基底)这样一些更具体的认知域的对照中得到侧显;剩下的认知单位因情景的相关性而被筛选出来(例如,滤除无关的因素:就Susan而言,她穿着牛仔裤;就油而言,可被用作燃料);最后一步是认知单位被侧显为认知区域(名词)或关系(动词、介词)。结果如图4.22所示。
1705235685
1705235686
1705235687
1705235688
1705235689
图4.22 希腊色拉情景的认知互动网络
1705235690
1705235691
在这个图中,背景——厨房及其中的家具及设备与做色拉无关的多余功能——已经被划出作为场景而忽略不提。圆圈表示名词性侧面(其中的人物、配料、所用容器及实际产品——希腊色拉),关系侧面则由连接圆圈的线及各个动词及介词标示。如果我们回忆一下舞台隐喻,就很容易发现,被侧显的名词性成分类似于舞台上的演员,而被侧显的关系则类似于演员之间的互动,或者更一般地说,名词代表了此情景中的参与者,动词与介词代表了他们之间的互动。Langacker在谈论互动网络(interactive network)时,对此是了然于心的。
1705235692
1705235693
这又引入了另一个隐喻,意思是参与者可以通过很多路径联系起来,而只有其中的一些参与者被选作句子组成成分,如图4.23所示。4.23的图(a)是图4.22的图式变体,而图(b)则显示了相互联系的参与者之间的某种组合是如何被选作小句句型的基础的。正如我们从4.2节所知道的那样,这个选择过程由角色原型、动作链及参与者间的心理互动来控制,外加可以把场景作为参与者容器的辅助手段。其结果是一个这样的句法结构:主语做主体,可能有但并非一定有宾语;如果有宾语,则是起背景作用。回到图4.22及希腊色拉情景,我们可以预期:说话人或者会把含有一个施事-主语的一般动作链作为句法主体,而把一个受事-宾语选为句法背景(下面的例(a));或者,他会选择更具体的连续动作链,在这个动作链中,施事/受事链和施事/受事/位置链结合在一起了(例(b));第三种可能性是把场景-主语合并为句法主体(希腊色拉),而这个句法主体和“容器-内容”关系中作为句法背景的一个或几个受事角色相联系(例(c)):
1705235694
1705235695
a.Susan is preparing the Greek salad.(Susan在做希腊色拉。)
1705235696
1705235697
b.Susan puts the oil and the vinegar into the bowl,stirs them,adds onions,tomatoes and olives and puts a large slice of sheep’s milk cheese on top.
1705235698
1705235699
(Susan将油和醋倒入碗中,搅拌了一下,加入洋葱、西红柿和橄榄,并在上面放了一大片羊奶酪。)
1705235700
1705235701
c.The Greek salad contains onions,tomatoes,olives and sheep’s milk cheese.(希腊色拉中有洋葱、西红柿、橄榄和羊奶酪)。
1705235702
1705235703
1705235704
1705235705
[
上一页 ]
[ :1.7052356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