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235687e+09
1705235687
1705235688
1705235689 图4.22 希腊色拉情景的认知互动网络
1705235690
1705235691 在这个图中,背景——厨房及其中的家具及设备与做色拉无关的多余功能——已经被划出作为场景而忽略不提。圆圈表示名词性侧面(其中的人物、配料、所用容器及实际产品——希腊色拉),关系侧面则由连接圆圈的线及各个动词及介词标示。如果我们回忆一下舞台隐喻,就很容易发现,被侧显的名词性成分类似于舞台上的演员,而被侧显的关系则类似于演员之间的互动,或者更一般地说,名词代表了此情景中的参与者,动词与介词代表了他们之间的互动。Langacker在谈论互动网络(interactive network)时,对此是了然于心的。
1705235692
1705235693 这又引入了另一个隐喻,意思是参与者可以通过很多路径联系起来,而只有其中的一些参与者被选作句子组成成分,如图4.23所示。4.23的图(a)是图4.22的图式变体,而图(b)则显示了相互联系的参与者之间的某种组合是如何被选作小句句型的基础的。正如我们从4.2节所知道的那样,这个选择过程由角色原型、动作链及参与者间的心理互动来控制,外加可以把场景作为参与者容器的辅助手段。其结果是一个这样的句法结构:主语做主体,可能有但并非一定有宾语;如果有宾语,则是起背景作用。回到图4.22及希腊色拉情景,我们可以预期:说话人或者会把含有一个施事-主语的一般动作链作为句法主体,而把一个受事-宾语选为句法背景(下面的例(a));或者,他会选择更具体的连续动作链,在这个动作链中,施事/受事链和施事/受事/位置链结合在一起了(例(b));第三种可能性是把场景-主语合并为句法主体(希腊色拉),而这个句法主体和“容器-内容”关系中作为句法背景的一个或几个受事角色相联系(例(c)):
1705235694
1705235695 a.Susan is preparing the Greek salad.(Susan在做希腊色拉。)
1705235696
1705235697 b.Susan puts the oil and the vinegar into the bowl,stirs them,adds onions,tomatoes and olives and puts a large slice of sheep’s milk cheese on top.
1705235698
1705235699 (Susan将油和醋倒入碗中,搅拌了一下,加入洋葱、西红柿和橄榄,并在上面放了一大片羊奶酪。)
1705235700
1705235701 c.The Greek salad contains onions,tomatoes,olives and sheep’s milk cheese.(希腊色拉中有洋葱、西红柿、橄榄和羊奶酪)。
1705235702
1705235703
1705235704
1705235705
1705235706 图4.23 互动网络及动作链/句子成分的选择(根据Langacker1990a:219的图式表达)
1705235707
1705235708 既然我们已经造出了几个与希腊色拉情景有关的实际存在的句子,我们就会感到凸显原则被证明在回答我们开始所提出的三个问题时有用,而结束这个主题的讨论。本章的结语部分将说明主体/前景对比也可以应用到语用学领域。
1705235709
1705235710 视角配置
1705235711
1705235712 Langacker(1995:9以次)认为凸显是指导认知处理的三原则之一,其他两个与之契合的原则是具体性及视角。特定性原则(specificity)决定了我们同周围世界接触的层次(基本层次,下位层次或上位层次;参见第二章)(19)。第二条附加原则,即视角,Langacker更经常地称之为视角配置(viewing arrangement)(20)。这一概念最好用前面提到过几次的+STAGE+(+舞台+)隐喻来理解。这一隐喻主要用以描述“舞台上”所发生的事,即行为的参与者必须从场景中区别出来(参见4.2节)。然而+STAGE+(+舞台+)隐喻也将观众考虑在内,视角配置也就是从这个要素——即台下的观众与台上的事件之间的关系上——得到体现。
1705235713
1705235714 正常的或“标准”的配置是观众(说者/听者)及台上事件之间的关系并不直接表达出来。句子表达的是台上事件,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三人称视角成为常态的原因。另一个也很常见的视角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配置。这时说者/听者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显性化,并以第一人称指示代词指说话人,用第二人称指示代词指听话人。其他指示(或索引)词,如here(这里)、now(现在)和this(这个)以及其他的限定词通常也被看作是表示了与说话人“视角位置”参照。对比以下例句,其中句(a)表达了标准视角配置,(b)、(c)则是自我中心的变体:
1705235715
1705235716 a.(Where is the vinegar?)It is on the table.(醋在哪里?它在桌上。——未表达与说话人/听话人的关系)
1705235717
1705235718 b.I can see the vinegar.(我能看见醋。——表达了与说话人的关系)
1705235719
1705235720 c.Have you seen the vinegar?(你看到醋了吗?——表达了与听话人的关系)
1705235721
1705235722 Langacker认为,视角配置也为其他一些语用现象提供了一个认知解释。这些现象包括了一些主要的言语行为如断言(如(a)中的It is on the table(它在桌上)这样典型的台上话句)和命令(原型为说者在自我中心的视角配置中说话人向听话人表达的指令行为,如 Please pass the vinegar(请把醋递给我))。此外视角配置还被认为包括Langacker所称的言语行为的心理方面,这些方面包括语用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如Grice的合作原则及Searle的成功言语行为的得体条件。
1705235723
1705235724 但是怎么可能把这些不同的方面归在视角配置中,并且又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取决于说话人的位置?回顾一下前三章的讨论,得到以下的解决方法,也就在意料之中。台上事件与台外观众(说者/听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解释为主体/背景的一个实例。实际上,Langacker(1991:498)这样说:
1705235725
1705235726 应该认为背景基本上等同于有利位置,从这个位置上,说话人和听话人对由名词句或限定小句产生的内容进行概念化。
1705235727
1705235728 换句话说,说话人所处的背景不仅取决于他的地理、时间、社会、年龄、性别等背景因素,同时也取决于他为确保言语行为在交际中取得成功的心理状态。
1705235729
1705235730 为了将语用因素溶入自己的理论框架中,Langacker独创了说者/听者与背景之间的联系。他因此提出了一个详尽的“背景”概念,即台上事件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是如何通过时态、语气、名词性限定语及不定代词来建立的(21)。至于在众所周知的语用描写之外,它是否还产生了言语行为及会话含义方面的很多解释性细节,则是另一个问题。
1705235731
1705235732 作为这一章的总结,图4.24提供了一个概貌,它将说明Langacker框架中凸显原则的普遍性。通过扩充和深化主体/背景的概念,他提出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全面的认知观。但是为了公正地评价当今的认知语言学的地位,我们还需要看一下其他的一些理论,尤其是那些强调了一个在Langacker的著作中不那么明确的概念(即注意力概念)的理论。
1705235733
1705235734
1705235735
1705235736
[ 上一页 ]  [ :1.7052356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