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36077
为了说明后一观点,我们考虑一下John broke the window(with a stone)(John(用石头)打碎了窗户)这个句子的施事致使意义,即一个施动者以某种目的蓄意发出一个动作(例句改编自Talmy 2000/I:272)。对这个句子所描述致使事件的认知分析表明,这个致使事件包括下面的次事件:
1705236078
1705236079
1.施动者打定主意要打碎窗户。
1705236080
1705236081
2.他屈膝,将手伸到地上抓住一块石头,直起身,用手举起石头,手握石头挥动胳膊,松开手中的石头从而使得石头向前运动。
1705236082
1705236083
3.石头从空中飞过。
1705236084
1705236085
4.石头有力地触及窗户。
1705236086
1705236087
5.窗户碎了。
1705236088
1705236089
观察这五个次事件的相互关系,我们发现每一个次事件都以致使关系与下一个次事件相联系,这就产生了Talmy的术语“致使链事件”。正如在位移事件中一样,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推断出更广泛适用的致使链事件框架(causal-chain event-frame)的组成成分。图5.14以上文提出的句子为例子,粗略地列出了一个致使链事件框架各阶段。正如在位移事件框架中一样,致使链事件框架中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其开启注意力视窗的潜力。我们从与上面的情境有关的标准模式入手,也就是从John broke the window(约翰打碎了窗户)这个句子入手。把这个句子放到致使链事件框架中,我们发现阶段1(施事)和阶段5(最终结果)开启了注意力视窗,而中间阶段则被隔断。这种只有施事和结果的“不连续”视窗开启,成了描述一个致使事件的最自然方式。这并不奇怪,因为它回答了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即“发生了什么?”和“谁发起了这个事件?”。实际上,在施事引发的致使事件中,意图(阶段1)和它的实现(阶段5)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至于正如Talmy(2000/Ⅰ:276)所说,两个阶段“让人觉得是无缝连接”,而两者间缺少的部分几乎达不到被注意的水平。除了引发事件的施事和最终结果,倒数第二个事件(阶段4)自然是致使链事件框架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指出了最终结果的直接原因。阶段4在认知上的重要性在英语的这样的事实中得到了反映:一个主要施动致使结构,即by小句,因倒数第二个事件而被倒装了。
1705236090
1705236091
1705236092
1705236093
1705236094
图5.14 致使事件框架的各阶段(改自Talmy2000/Ⅰ:272)
1705236095
1705236096
图5.15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图中列出了表达致使链事件框架各个阶段的by(通过)短语。在这些句子中,只有最后一个变体by hitting it with a stone(用石头砸)是完全可接受的,因为只有这个变体表达了倒数第二个事件。正如问号所示,有些说话人也认为例(f)是可接受的,看起来他们是从句中推断出石头确实砸上了窗户。这意味着他们事实上把这个短语看成表达了倒数第二个事件。
1705236097
1705236098
I broke the window(我打碎了窗户)——
1705236099
1705236100
(a)★by grasping a stone with my hand.(通过用手抓着石头。)
1705236101
1705236102
(b)★by lifting a stone with my hand.(通过用手举起石头。)
1705236103
1705236104
(c)★by swinging a stone with my arm.(通过用胳膊扔石头。)
1705236105
1705236106
(d)★propelling a stone through the air.(通过在空中向前扔出石头。)
1705236107
1705236108
(e)★by throwing a stone towards it.(通过冲着它扔石头。)
1705236109
1705236110
(f)?by throwing a stone at it.(通过朝它扔石头。)
1705236111
1705236112
(g)by hitting it with a stone.(通过用石头砸。)
1705236113
1705236114
图5.15 标志倒数第二次事件的英语by小句(改自Talmy 2000/Ⅰ:273)
1705236115
1705236116
虽然事件框架和视窗开启的许多迷人的地方没有论及,但这是我们对它们所能做的全部讨论。本节本应说明的是基于框架的分析可以超越Fillmore的更“传统”的立场。这种观点认为,注意力导向基本上只限于某些动词所要求带的主语和宾语的选择。然而Talmy的事件框架和视窗开启概念把研究扩展到了原先忽视的状语和小句结构中其他不那么凸显的部分。他的分析方法还考虑到了所谓的“冻结补足语”(blocked complements),即事件框架中那些不能在语言表层表达出来的成分(例如:The book cost ten pounds★to John/★from Sue(这本书花费了10英镑★对John /★从Sue))(12)。因而Talmy的理论为说明真实世界情景在我们的头脑中如何处理、又如何表达为语言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认知观。
1705236117
1705236118
在这一节中,框架是从普遍认知主义观的角度来理解的,这种观点认为,事件框架似乎是为所有语言的说话人所共有的。5.3节将讨论一些特定语言框架实例,在这些例子中,框架的成分在不同语言中用不同手段表达。总结性的5.4节将再专注于更广泛的讨论:如何看待框架与构式中的句法结构之间的联系。
1705236119
1705236120
练习
1705236121
1705236122
1.分析下列作为位移事件框架实例的句子:
1705236123
1705236124
We flew from Strasbourg to London.(我们从Strasbourg飞到London。)
1705236125
1705236126
Sir Edmund Hillary climbed to the top of Mount Everest in 1953.(Edmund Hillary爵士在1953年登上Everest山的山顶。)
[
上一页 ]
[ :1.7052360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