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262273e+09
1705262273 大部分古老文字体系(埃及文字、前亚诸文字等)中不同符号数量的减少是靠发展音节符号或者辅音-音素符号来实现的;这些符号把主要保留用作定义符号的字符逐渐排挤出去。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减少不同符号数量的途径,这就是把表词字变成词素符号,词素符号的数量总是少于不同词的数量。
1705262274
1705262275 只有中国汉字彻底经历了这一途径;这决定于汉语历史发展的特点。如前所述,古汉语基本上是由单音节词组成;但是随着汉语的发展,用这些单音节词加合的方法构成了更复杂的双音节词,然后甚至构成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结果,最初表示单音节词的汉字,后来开始表示与这些词相应的组成多音节词的根词素,由这些根词素构成的词的数量比这样的单音节词素的数量要多许多倍。例如,现代北京方言总共约有420个语音结构不同的音节;如果考虑到其中许多音节有四声的差异,那么北京方言中语音不同的音节数量只有1500个左右。汉语单音节词素的数量略超过这个数字(包括同音字)。然而汉语不同词的数量却数以万计。
1705262276
1705262277 用以构成现代汉字合体字的基本符号(词素字),由于始终采用上述(见本章第13节)音意结合表示词素的方法,其数量更大为减少。表示汉字的词素通常是两种成分的组合:(1)表音词素字,它表示几个读音相近的词素;(2)意符(部首),它确定该表音词素字属于与这些读音相近的词素的哪一类(第36图)。
1705262278
1705262279 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汉字是用这种方法构成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汉字是纯表意符号及其组合。
1705262280
1705262281 结果,要表达现代汉语的全部基本词汇,只要6000—8000个合体汉字就够了。而作为这些汉字的基础的也总共不过1000个左右的表音词素字(85)和250个左右的意符(部首)。
1705262282
1705262283 因此,中国汉字只是由于它从表词文字变成词素文字,同时始终采用音意结合表示词素的方法,就把各种符号的数量减少了下来。
1705262284
1705262285 与中国人相邻的民族的文字体系是在汉字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以东是朝鲜文字和日本文字(见第五章);以南是越南文字(见第五章),以及中国境内缅藏语系某些小民族的文字体系(如彝、苗族等);中国以北和西北是与蒙古人接近的民族——契丹——的文字(公元10世纪初创立文字,部分已得到释读),征服了契丹人的通古斯-满族——女真族的文字(公元11世纪初创立文字,部分已释读),还有曾经在历史上十分强大,而后(13世纪)被蒙古人消灭的缅藏语系的唐古特族(86)的文字(11世纪初创立,已被B.涅夫斯基释读)。汉字对蒙古文和满文也有影响(见第七章)。
1705262286
1705262287 15
1705262288
1705262289 由国家把汉字的基本原则固定下来,以及使汉字系统化,这在周代(公元前1000年代)就已经开始,只是在秦代(公元前221—前206)和汉代(公元前206—前220)中国统一成中央集权国家的年代才完成。
1705262290
1705262291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汉字在中国不同地区具有各种不同的形体。中国统一之后,产生了统一文字的必要性。秦始皇甚至提出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口号。为了执行这一使命,秦始皇的宰相李斯制定了新的、全国遵行的汉字书体“小篆”(见本章第17节),同时编成了第一部官方的汉字书《三仓》(87)。
1705262292
1705262293 第二部最主要的汉字书是前已提到的《说文解字》。这部字书是东汉年间编著的。在此字书中全部汉字分为6类:(1)“象形字”——其图形与其意义符合的意词字;(2)“指事字”——约定象征性质的意词字;(3)“变形字”——通过改变符号位置或形式而成的意词字;(4)“合成字”——由两个或几个主要的意词字组合而成的意词字(如“口”+“鸟=鸣”);(5)“假借字”——获得新意的字,其中包括变为音词字的意词字;(6)“表音字”——由音词字和“偏旁”组合而成的字。包括在《说文解字》的10500个汉字中约有73%属第六类,约8%属第五类,约11%属第四类;属第一、二、三类的一共只有9%(88)。《说文解字》的分类法至今也没有失去其意义。
1705262294
1705262295 根据提出的一般文字类型字,汉字分为4类是最正确的。
1705262296
1705262297 (1)纯意词字:
1705262298
1705262299 ①简单意词字(由一个要素组成);
1705262300
1705262301 ②合成意词字(由两个或几个简单表意要素组合而成);
1705262302
1705262303 (2)音意字(89)——由音词字同意符(偏旁)组合而成:
1705262304
1705262305 ①通过使用一个汉字来表示几个读音相近,但字源上彼此没有联系的词的方法产生;
1705262306
1705262307 ②由于该汉字表示的词出现新的字源上相近意义的结果而产生(见第127页)。
1705262308
1705262309 直到不久前为止,汉字的发展基本上是按这四种方式进行的。第一,由于造出新的合体字来表示新词,不同汉字的总数越来越增多;例如,殷代卜辞约有2500个字,《三仓》字书(公元前3世纪末)有3300个字,《说文解字》(2世纪)有10500个字,清朝的《康熙字典》(18世纪初)约有49000个字(90)。在唐朝(618—906)和宋朝(960—1279)中国古典文学繁荣的年代,新的汉字造得特别多。甚至需要国家进行干预来限制汉字数量的增加;例如清朝康熙皇帝宣布造新字者犯有犯上罪,要处以死刑。第二,音词字(词素字)的比例靠意词字而不断增加;例如,如果说在殷代卜辞中以意词字为主,那么在汉代(《说文解字》),据И.M.鄂山阴统计,意词字的比例已下降到约20%,到现在,已降到10%。第三,由于越来越连续不断地使用意符(部首),汉字逐步系统化了,部首的数量不断减少(由《说文解字》的540个减到现在的约250个,其中——为汉字分类编排的目的——在词典中列有214个部首)。第四,汉字越来越失去其图画形式,同时产生了大量笔画精巧的书体(见本章第17节)。(91)
1705262310
1705262311 中国词典中汉字通常按214个“部首”分类,在每一类中按笔画(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排列。除此以外,在某些词典中采用汉字的读音(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法和笔形-数码排列法。
1705262312
1705262313 汉字铭文及其符号分析的式例——参阅第37图。
1705262314
1705262315
1705262316
1705262317
1705262318 第37图 中国汉字铭文的式例,附标音、翻译及分析符号的类型和来源
1705262319
1705262320 [引自И.季亚康诺夫、B.伊斯特林和P.金扎洛夫的词条《文字》(Пиcьмo)——《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术语有改动]
1705262321
1705262322 ②原文是Пpямoe cepдцe нe бoитcя лжи。——译注
[ 上一页 ]  [ :1.7052622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