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62316
1705262317
1705262318
第37图 中国汉字铭文的式例,附标音、翻译及分析符号的类型和来源
1705262319
1705262320
[引自И.季亚康诺夫、B.伊斯特林和P.金扎洛夫的词条《文字》(Пиcьмo)——《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术语有改动]
1705262321
1705262322
②原文是Пpямoe cepдцe нe бoитcя лжи。——译注
1705262323
1705262324
16
1705262325
1705262326
中国汉字中虽然对不同的字及其组成要素的数量减少了一些(由于它们变成偏旁部首),但仍没有消除这一文字的根本缺点——多符号性和复杂性。例如,要读懂一篇甚至最简单的文章,也必须知道2000个左右字,而比较复杂的现代文章则用到8000个字。因此学会读和写,特别是学会阅读古典文献,需要很多的时间。这对在人民中普及识字是很困难的。
1705262327
1705262328
在中国保留表词文字,或者确切些说,保留这一文字的词素字变体的原因何在呢?
1705262329
1705262330
这主要在于汉语的特点。
1705262331
1705262332
第一个特点是汉语的词根孤立性的语法结构(92),正因为这种语法结构,所以表词文字才能确切地表达汉族人的言语,同时还不需要有补充性的音节符号或音素符号。
1705262333
1705262334
第二个特点是,汉语的构词法几乎只通过原来单音节词组合方式来进行。这使得表示这种单音节词的汉字由词的符号变成词素符号,而它的文字也相应地逐渐由表词文字变成了更完善得多的词素文字。
1705262335
1705262336
第三个特点是,汉语存在着大量读音相近的词素。在表形文字中这类词素的意义借助“部首”确定下来;但在字母-音素文字中许多这样的词素写法是相同的。的确,在字母-音素文字中使用补充符号来表示不同声调(见第38图),就几乎可以消除这一缺点,正是靠着这不同声调才在言语中把大多数语音结构相同的汉字区别开来。
1705262337
1705262338
1705262339
1705262340
1705262341
第38图 汉语表示声调的读音符号及汉语字母音素文字中使用声调符号的例子
1705262342
1705262343
从左到右:“妈”(阴平),“麻”(阳平),“马”(上声),“骂”(去声),“吗”(轻声,不标调)
1705262344
1705262345
第四个妨碍汉字过渡到字母-音素文字的特点是,中国存在着极不相同的地区方言。使用这不同地区方言的人,比如北京人或者广东人,借助汉字还是可以相互了解的(虽然远非完全了解)(93)。这决定于:表音词素字只指出词的近似读音,而且说每一方言的人可能按自己的方音来读它;而字(或者词)的意义是由部首来确定的。如果靠字母-音素文字,那么不同方言地区的人要相互了解就困难得多,因为这种字母-音素文字不可避免地会反映某一种方言的音(如北京音)。(94)
1705262346
1705262347
最后,妨碍中国汉字过渡到字母-音素文字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这一过渡会中断同中国多少世纪以来用汉字体现的古老文化的联系。这种情况还会由于汉字不仅有音值,而且有实意(甚至相当复杂的意义)而加剧。所以汉语的文章由于所用汉字的内在书写结构,甚至由于汉字相互组合的不同,还可能获得修辞意义的色彩;汉字的这一特点曾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广泛使用,如果用字母来表达,这一特点就会消失殆尽。此外,人们几乎不知道古代汉字书写的文章的确切读音;那些比较晚的用古汉语“文言”(见本章第5节)写的文章,如果用表音字母来朗读,也是听不懂的。
1705262348
1705262349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汉字要过渡到字母-音素文字就需要进行复杂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推广统一的标准语。这种语言(所谓“普通话”)在中国是存在的(它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由于革命的成功,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一促进着普通话的推广(95)。但是近几年来中国的某些著作中,“文言”又有所抬头。
1705262350
1705262351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1957年11月1日这一方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通过,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96)。这一拼音方案包括二十六个拉丁字母,一个加两点的字母(ü),四个合体字母(ch,sh,zh,ng)和一个隔音符号(’);此外,方案中还有四声的符号[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ˋ)——见第38图]。(97)但是,尽管自颁布拼音方案以来已经过去许多年了,然而这一文字暂时还处在试行阶段;在中国,系统地运用拼音文字只是在科学名词术语及学校汉字学习方面用来注音而已。(98)
1705262352
1705262353
17
1705262354
1705262355
在所有古老的文字体系中,除了使表词文字适于确切表达言语以外,还发生另一种合乎规律的过程,即符号的书写形式简化、失去原来的图画性质的过程。
1705262356
1705262357
埃及文字的不同字体往往统称为“象形字”。这一统称是不正确的,因为“象形字”只能算是埃及文字的一种字体的名称。还在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初的时候,亚历山大的克里门特就把埃及文字分成三种字体(插图2和第39图):(1)圣书字体(即“刻在石上的圣书字”);(2)僧书字体(即“祭司字体”)和(3)民书字体,用于书信。这种划分一直保留到现在(99),但埃及文字各字体的特征现在却有所不同。此外,也用“俗写文字”(100)这一术语来代替“民书字体”这个术语。根据Б.A.图拉耶夫(101)的意见,埃及文字的这三种字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近似于俄语的印刷字体、手写字体和速记字体。
1705262358
1705262359
1705262360
1705262361
1705262362
第39图 埃及的僧书体文字(а)和民书体文字(б)
1705262363
1705262364
圣书体文字是埃及文字最古老的字体,它不同于其他字体的是它具有鲜明的图画性质。在这些图像产生的时代,它们表现当时的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是如此明显而确切,以致照一些埃及学家所说,甚至只要以这些图像为基础就可以复原当时埃及人的生活。例如,埃及学家M.Chaine写道:“可以说,埃及圣书字符号一方面表达埃及人的思想,同时还把有关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机构设施的一切,明显地用图绘出来”(102)。这一点再次提供了一个论据来驳斥埃及文字起源于苏美尔文字的假说。埃及圣书字主要用于刻在石头上的纪念碑铭文,同时也用于远距离的阅读。这种文字还以比较简化的形式用来书写在木椁上和葬仪用的莎草纸上的铭文,但比较少见。总共有约5000个不同的圣书字(包括只见一次的);但是每个时代使用的不超过700—800个(不算同一个字符的异体)。埃及学家A.Gardiner(103)根据802个最常用的圣书字的字形分成26组(一个字母表示一组,数目字表示一组内的字数),即:
1705262365
[
上一页 ]
[ :1.70526231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