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62716
(118) 中国最古的文献
1705262717
1705262718
(119) 已见甲骨片,有先用红笔写上字,然后刻的,也有写而未刻的。——译注
1705262719
1705262720
(120) 除铜器铭文(大部分是铸的,也有少量是刻的)外,迄今未见传世周代简书。——译注
1705262721
1705262722
(121) 有一种说法是:还在公元前就已经制出了某种类似纸的东西,它用煮沸过的丝制成(煮过的丝薄薄一层铺满在一块硬面上,然后晾干,紧压)。
1705262723
1705262724
(122) 已收集并影印出版813卷。——译注
1705262725
1705262726
(123) 书法和印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1964(3):33.
1705262727
1705262728
1705262729
1705262730
1705262732
文字的历史 第五章 音节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1705262733
1705262734
1
1705262735
1705262736
上一章已经分析了表词文字的两大缺点(词素文字稍好些)——即它们的复杂性(多符号性)和难以表达词的语法形式。
1705262737
1705262738
在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使用文字的人数增多,以及文字使用范围的扩大的过程中,这两个缺点中的第一个缺点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1705262739
1705262740
特别是随着文字不再是祭司、职业书写人、学者和国家官吏(他们能够花上许多年时间来学习读书写字)的特权,随着文字除了国家管理和宗教祭祀的需要之外,还越来越广泛地服务于贸易、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大量需求,这个缺点就变得更加突出了。
1705262741
1705262742
因此,古老的文字体系几乎总是变成表词-音节文字或者表词-音素文字。一些民族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语法形式,但是它们用表词文字,甚至用词素文字却难以表达;如果这些民族使用的是表词文字体系,那么这一变化过程就加快了。统一的标准语的形成也促进了这一过程,因为表词字和词素字,尤其是意词字和词素字,对于方言差异极大的语言来说是最为方便的;文字的音节成分和音素成分的发展一方面巩固统一的读音,同时也加速了标准语的形成。
1705262743
1705262744
除了汉字体系外,在所有古老的文字体系中都使用音节符号或者字母-音素符号,而且这些文字体系随着自身的发展越来越表音化。但是由于大多数东方奴隶制文化特有的传统思想,没有任何一种古老的文字体系改造成纯音节的或者纯音素的文字体系。特别对古代表词文字向表音化发展阻碍极大的是僧侣阶级、职业书写人(埃及、巴比伦、亚述、克里特、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中国的士大夫的保守主义的影响,因为这些人力图垄断文字,阻挠文字的简化和大众化进程(1)。
1705262745
1705262746
因此,所有纯音节文字和纯音素文字的产生不是古代表词文字内部发展的结果,而是由另外的、比较年轻的民族创立的。的确,最初这种现象是由于利用表词文字中使用音节符号和字母-音素符号的经验而产生的。
1705262747
1705262748
2
1705262749
1705262750
音节文字体系(即一个符号等于一个音节的文字体系)按其符号的起源和音值分成几种主要的类别。(2)
1705262751
1705262752
从符号的音值来说,音节文字体系(不管其起源如何)分成三种基本类别。第一种基本上是前亚楔形音节文字体系(亚述-巴比伦文字、埃兰文字、乌拉图文字等),玛雅文字,比布洛斯音节文字以及朝鲜的合体-音素文字(“谚文”);在这些文字体系中,符号可以表示几乎任何音节——孤立的元音,元音+辅音,辅音+元音,辅音+元音+辅音,而在玛雅文字中,在某些情况下还有收尾辅音。第二种音节文字是克里特-迈锡尼文字、塞浦路斯文字、埃塞俄比亚文字和日文(假名);这些文字的符号只表示孤立的元音和辅音+某个(固定)元音的音组。波斯-阿黑门尼德音节楔形文字是第二种文字的特别类型:它的符号表示辅音+某个固定元音的音组,但是除此以外,这些符号也用来表达辅音。(3)第三种音节文字是印度的各种不同的字母体系(佉卢字母、婆罗米字母以及由婆罗米字母派生并用至今日的天城体梵文字母);这些文字的主要(非合体的)符号只表示孤立的元音和辅音+元音ǎ的音组,而其余音节则由合体符号表示。
1705262753
1705262754
从符号的起源来说(不管其音值如何),所有的音节文字体系可以分为四类。
1705262755
1705262756
第一类是基本上古老的音节文字体系,它们是由于表词文字(前亚诸文字、克里特文字、玛雅文字)千百年来内部发展所产生的,或者是在表词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塞浦路斯文字,可能还有比布洛斯文字)。
1705262757
1705262758
第二类音节文字体系(埃塞俄比亚文字、印度诸文字)是较晚期——公元前1000年代或者公元初几百年——在辅音-音素文字(不是表词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元音化而产生的;波斯-阿黑门尼德楔形文字处于中间环节,它大概是在巴比伦表词-音节文字和阿拉米辅音-音素文字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
1705262759
1705262760
属于第三类的是音节文字体系(日本的假名)和合体-音素文字(朝鲜的“谚文”),这些文字是在更晚期——公元1000年代末、2000年代中——创立的,最初他们不单独使用,而是作为日本人和朝鲜人借用的中国表词-词素文字的补充。
1705262761
1705262762
第四类音节文字体系是19—20世纪初为美洲、亚洲和非洲各个不同的小民族人为创制的文字体系。
1705262763
1705262764
音节文字出现在表词文字之后。最古老的(基本上)表词文字体系——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克里特(表形)文字、原始印度文字——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前3000年代就产生了;最古老的(基本上)音节文字体系,尤其是纯音节文字体系——克里特(线形)文字、塞浦路斯文字、波斯-阿黑门尼德文字、印度文字(婆罗米字母和佉卢字母)等——是在公元前2000年代,甚至公元前1000年代形成的。音节文字形成的时间之所以比较晚,有如下两个原因:第一,言语分解为表音单位(音节)比把言语分成为通常与词符合的表意单位在心理上更困难一些,要求有更发达的分析能力。第二,在音节和音节符号之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具有在词的意义和与词相应的图形符号之间存在的那种直接的明显联系(不管怎样在表词文字的初期阶段是存在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表词文字极其自然地由图画文字所产生。
1705262765
[
上一页 ]
[ :1.70526271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