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263106e+09
1705263106 Б.格罗兹内(71)、B.B.斯特卢威(72)、P.Meriggi(73)、G.R.Hunter(74)以及其他许多学者都从事过原始印度文字的解读工作。当时,一些人试图依据原始印度文字同其他文字的符号的相似点(如G.Hunter),其中包括同苏美尔文字和赫梯文字的符号的相似点(如Б.格罗兹内),甚至同复活节岛文的相似点(如G.Hevesi——见第四章第8节和第20图)。另一些人(如P.Meriggi)则利用“组合法”,这一方法在释读克里特-迈锡尼文字(见第五章第5节)时收效甚大;在所有这些做法方面也都考虑到了图画符号的形式。但是暂时还没有取得重大的结果。这是由于铭文简短及其语言不为人们知道所致。
1705263107
1705263108 文化中心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覆灭之后,即从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关于印度是否存在文字并没有确切的证明材料。尤其是,曾经随同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征伐印度的航海家奈阿尔科斯肯定地说,约在公元前325年,印度居民并不知道有文字;希腊作者麦加斯芬(75)也证实了这点;他于公元前305—前302年来到印度作为塞琉古王的使臣派往笈多王朝的君主旃陀罗笈多那里去。许多人由此做出结论,认为公元前2000年代下半期征服印度的雅利安部落到公元前4世纪末一直没有文字,他们只安于一代一代口口相传。看来,这个结论也被考古材料所证实。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之后的印度注明日期的文字文献属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即比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伐印度晚70—75年的时间,这一时间是印度佛教和文化的繁荣时期。这些文献是用两种相近的音节文字——婆罗米字母和佉卢字母写成。至于那些未注明日期的文献,据D.Diringer的看法(76),其中最古的是索查乌拉的一块属于公元前4世纪的铜制板片。
1705263109
1705263110 但是古代印度的文献资料(如《本生经》(77),早期的佛经、生活在公元前5—前4世纪印度伟大的语法学家波你尼的语法著作《八章书》(78)等)含有不少材料,证实印度至少在公元前6—前5世纪存在文字。属于这种材料的有:波你尼著作中见到“文字”这个词——lipi;佛教经典集(公元前5世纪中叶)中提到的儿童玩字母的游戏(akkharika);《神通游戏》(有关佛陀生平)中谈到,佛陀在童年时(公元前6世纪)曾经学习识字;佛教典籍中见到lekha“文字”,lekhaka“书写人”,phalaka“学习写字用的小木板”等词。如果没有文字,就难以解释像《摩诃婆罗多》这样篇幅宏大的代代相传的民间创作的史诗。这部史诗有十万零七千颂(双行诗);其中1/4以上是在公元前9—前8世纪创作的,其余的是在公元前7世纪与公元前6世纪之间创作的。
1705263111
1705263112 可见,在公元前6—前5世纪,文字已在印度广为流行。此文字产生的时间显然应算在公元前7—前6世纪。D.Diringer写道:“根据著名的学者乔治·邓巴(G.Dunbar)、约翰·肯尼迪(J.Kennedy)、戴维斯(Davids)、V.E.斯密斯(Smith)的意见,公元前8—前6世纪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印度的经济生活有明显提高;发展了许许多多的行业——从珠宝匠、高利贷者和织布工到贩卖干鱼的商人、杂耍艺人、星相家和理发匠。天文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一时期也同海上贸易的发展相适应。航海商人利用海上季风,在公元前7世纪初期或末期,在由印度西南海岸直到巴比伦的整个地区的各个港口之间进行贸易;当时巴比伦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这种贸易极有可能早在这一时期之前就在进行了;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文字的传播这一事实是大家一致承认的”(79)。
1705263113
1705263114 根据佛教和耆那教的著作,正是在这一时期,北印度有16个王国和一系列小部落联盟。摩揭陀国开始兴起的时间是在公元前7世纪;在二百来年内这个国家吞并了其他北印度的国家,并且在细宋纳伽王朝(前624—前413)和难陀王朝(前413—前322)时期变成为幅员辽阔的帝国。
1705263115
1705263116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到公元前7世纪,在印度已经形成了一切社会条件(通常这些社会条件导致创制规整的文字),这就是:高水平的经济生活,贸易的广泛发展,巨大国家的产生。在印度同前亚存在贸易联系的条件下,印度的商人一定会熟悉前亚各国的文字体系——既有音节文字(如亚述-巴比伦文字),也有西部闪米特的辅音-音素文字。这样,至少不晚于公元前7世纪,在印度就存在要求有文字的社会条件和形成文字的材料。稍晚一点——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出现佛教和耆那教的宗教-哲学体系,如果没有文字记载,这些宗教-哲学体系就不可能巩固下来并得到如此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1705263117
1705263118 从公元前4—前3世纪传至今天的印度文字——婆罗米字母和佉卢字母——是什么样的文字呢?
1705263119
1705263120 婆罗米字母这个名称来自婆罗吸摩神(80)的名字,认为是他发明了这种字母。仅仅这一名称就证明了,婆罗米字母看来不是在佛教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在更早期的(婆罗门教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是后来用于书写佛教著述。最古老的注明时间的婆罗米字母的文物,是用中部印度语言——普拉克利特方言(81)写成的并刻在岩石上的阿育王的敕令;阿育王于公元前268年登基为王;最古的未注明时间的文物属于公元前4世纪。婆罗米字母几乎在整个印度广为流行,它是所有后来的各种印度字母体系(直到现代的印度国家的文字——天城体梵文字母)的始祖。
1705263121
1705263122 婆罗米字母表(第61图)包括四个表示单个元音的符号(通常是词首元音),31个音节符号(辅音+短元音a)和一个专门符号——辅音鼻化符号,这个符号指出词末辅音发鼻音。当表示带有除ǎ以外的其他元音的音节时,则在相应的音节符号的上面或下面加一个特殊的小符号用来指出这个元音(如音节符号tǎ+小符号i=ti);当表示包含两个相邻辅音的音节时,则把两个相应的基本音节符号垂直连成一个合体符号(如tǎ+pǎ=tpǎ)。这样一来:(1)每一个音节总是用一个符号——基本符号或者合体符号——表示,这样就使得婆罗米字母具有连续性的音节性质;(2)在所有的音节符号(基本符号和合体符号)中使用相同的字形要素来表示相同的音素,这样就强调了这一音节文字体系的音素基础;(3)每一音节符号的结构基础总是表示音节的辅音的字形要素,这样就指明了婆罗米字母起源于辅音-音素文字。
1705263123
1705263124
1705263125
1705263126
1705263127 第61图 早期婆罗米字母表(孔雀王朝时期)
1705263128
1705263129 左上方——单个元音的符号;右三栏——辅音+元音ǎ的音节音组符号;下面——辅音+某一音(除ǎ外)的音节音组符号;右下角——利用“辅音鼻化”符号(·)的示例。
1705263130
1705263131 佉卢字母也是以同样的原则制订的;佉卢字母与婆罗米字母的差异点只在于字母数目、符号形式稍有不同,书写方向不同(婆罗米字母是从左到右,佉卢字母是从右到左)。佉卢字母(此名称的起源没有确定下来)的最古老文物是阿育王的铭文和钱币上的铭文;与婆罗米字母不同,佉卢字母只用于印度西北地区,到公元5世纪它被婆罗米字母排挤掉了(佉卢字母的最后一件铭文属公元5世纪)。
1705263132
1705263133 关于婆罗米字母的起源提出了许多假说(起源于希腊的假说,南部闪米特的假说等)。现在只有两种假说还在流行。
1705263134
1705263135 根据在印度学者(夏马夏斯特里、贾德佳、奥恰(82)等)中间流行的一种假说,婆罗米字母导源(通过没有传下来的印度文字体系)于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文字。这一假说的最大弱点在于: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最晚期文献(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和婆罗米字母的最早期文物(公元前4世纪),甚至同提到印度文字的最古老传说(公元前6—前5世纪),中间相隔达1000年。如果在这1000年之内文字继续存在的话,那么这一文字的痕迹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变得不可解释了。此外,如果公元前6—前5世纪印度的社会条件迫切要求创立文字,那么在公元前2000年代下半期这些条件还不存在。公元前2000年代下半期侵入印度的印欧部落是游牧部落,有自己推选的首领,这些部落的原始公社制度才刚刚开始解体。在这样一种发展程度上,如果出现文字的话,那么这种文字只不过是一种萌芽形式而已,它大大低于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文字的水平。很多人也认为,到雅利安部落入侵印度的时候,摩亨佐·达罗的文化已经差不多消失了。因此划一条由摩亨佐·达罗到婆罗米字母的连续的发展路线是不大可靠的。
1705263136
1705263137 根据欧洲的印度学家(A.Veber,G.Büler(83)等)中间以及在几乎所有的文字史学家(H.Jensen,J.Février,M.Cohen,D.Diringer等)中间流行的另一种假说,婆罗米字母是通过某个西部闪米特文字——很可能是腓尼基文字,但也有可能是阿拉米文字——的字母元音化的方法而产生的。公元前8—前7世纪(即推测的婆罗米字母产生的时期),印度和前亚之间存在的密切的贸易往来有利于这一假说的成立。婆罗米字母的许多形式接近于腓尼基字母和阿拉米字母,以及婆罗米字母书写的方向——从右到左,也证明有利于这一假说的成立;特别有利于这一假说的是:婆罗米字母每个音节符号的结构基础是表示该音节辅音的字形要素;这点指明了婆罗米字母起源于辅音-音素文字。
1705263138
1705263139 佉卢字母的起源问题争论较少。根据大部分研究者(A.托马斯,I.泰勒等)的意见,佉卢字母是在波斯-阿拉米辅音文字的基础上,而且后者是由于在婆罗米字母的影响下并按照其样式发生元音化而产生的。佉卢字母出现的最可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西北印度正并入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版图之内。
1705263140
1705263141 尽管婆罗米字母和佉卢字母几乎无疑是在西部闪米特文字的基础上产生,但是与许多学者(其中包括D.Diringer(84))的意见相反,这两种字母却必须看作是完全土生土长的。例如,西部闪米特文字是辅音-音素文字,而婆罗米字母和佉卢字母是音节文字;西部闪米特文字(腓尼基文字和阿拉米文字)几乎不存在元音的表示法,而婆罗米字母和佉卢字母则准确地表示中印度诸语的辅音和元音。这证明了印度人对自己借用的闪米特文字的基础作了根本性的改造。
1705263142
1705263143 婆罗米字母借以创立的原则也保留在由婆罗米字母派生的许多文字体系(第62图)中,这些文字体系曾经在印度使用,也在印度支那(缅甸、泰国等)(85)、中央亚细亚(新疆、蒙古、西藏)(86)和太平洋诸岛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使用。印度最重要的音节文字体系有如下一些。在公元4世纪,在印度古典文学和艺术的繁荣时期,由于婆罗米字母(孔雀王朝时期的婆罗米字母,贵霜王朝时期的婆罗米字母等)逐步发展的结果,产生了笈多王朝字母,以笈多王朝的称号命名。在7世纪末期,在笈多王朝字母的基础上形成了那加利字母(意为“城体字母”),在8世纪,由那加利字母产生天城体字母(意思是“天神城市的文字”(87))。天城体梵文字母像大多数它以前的印度字母的变体一样,最初主要用来表达梵语(88);在印度,梵语取得同拉丁语在中世纪欧洲所具有的相同作用。此外,现在天城体梵文字母用来表达印度的几种现代语——印地语、马拉提语及尼泊尔语等,而且是印度共和国正式的国家文字。
1705263144
1705263145
1705263146
1705263147
1705263148 第62图 以婆罗米字母为基础产生的各文字体系发展谱系表(89)
1705263149
1705263150 虚线表示可能的发展途径
1705263151
1705263152 由于印度许多语法学家大量工作的结果,印度的音节文字越加完善了,越来越好地适于准确表达言语。但是这是通过文字的复杂化,尤其是通过增加基本符号和合体音节符号的方法才做到的。
1705263153
1705263154 现在让我们以天城体梵文字母为例来研究上述问题。天城体梵文字母表(第63图)包括50个符号,其中有:13个符号表示单个的元音和二合元音(这些符号只用来表示位于词首或者位于其他元音之后的元音和二合元音);33个表达(也同婆罗米字母一样)不同辅音同短元音a组成的音组;4个辅助符号(送气音——词末送气的符号,鼻化辅音——指出辅音读鼻音的符号,鼻化元音——指出元音读鼻音的符号,纯辅音——指出音节符号中只应读辅音)。为了表达由辅音和某一元音(除了短元音a以外)组合的音节,在天城体梵文字母(也正如婆罗米字母一样)中使用由相应的音节符号和表示一定元音(或二合元音)的特殊小符号组成的合体符号;这些小符号放在音节符号的前面或后面,上面或下面。为了表示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音节,也使用合体符号,但是由两个(或几个)音节符号或者它们的字形要素组成的合体符号,这样的合体符号用一条总的横线在上面串联起来;这条横线是天城体梵文字母的字形特点。在苏联铸成铅字的天城体梵文字母的基本符号和合体符号的数量约600个;其中许多符号是非常复杂的。
1705263155
[ 上一页 ]  [ :1.7052631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