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04140
在辩论双方的关系中,辩护与反驳是一对基本的关系。我们在辩论中经常见到两个极端:或是只讲辩护,结果辩来辩去,战场都在自己一方,对对方的立论根本不构成任何威胁;或是只讲反驳,对对方提出的问题采取避而不答的态度,这也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这样的印象,即反驳者从来不敢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至少是心理上胆怯的表现。
1705304141
1705304142
显然,这两种极端都是于辩论不利的。正确的做法是把辩护和反驳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两者的关系中,辩护是基础。当对方追问我们一些枝节问题时,我们固然可以避而不答,但当对方对我们的基本立论提出疑问时,采取“绕着走”的方式却是很失策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简明扼要地回答对方的问题,立即进行自我辩护。辩护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澄明我方的基本立场。这样的辩护正是反驳的必要的阶梯,如果抽去必要的辩护,反驳就会显得强词夺理,苍白无力。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辩护也就是反驳。当然,我方在作了必要的辩护后,对方如果继续纠缠不清,或对方提出的问题,我方在前面的陈述中早已说得明明白白,那就没有必要重复地进行辩护,而是要迅速地转移到反驳的层面上,把矛头指向对方的基本立论和要害问题。
1705304143
1705304144
反驳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进攻性的,而进攻乃是辩论取胜之道。这就像踢足球一样,光是防守的话,至多不过是对方进不了球,但球却不可能滚进对方的球网中去,只有反驳和进攻,才有可能把“球”踢进对方的球网中去。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反驳是最有效的辩护。然而,从辩论的全局来看,既应当有辩护,也应当有反驳,两者的结合才能显出理论上的从容、严密和大度,也能显出作风上的沉着、儒雅和宽容。
1705304145
1705304146
在分析了辩论双方和辩论方式上的辩证关系后,我们再来看看辩题分析中的辩证关系。
1705304147
1705304148
1.可能与现实
1705304149
1705304150
在辩论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可能性方面的辩题,如1990年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决赛的题目是:“和平共处是人类可能实现的理想”。这一辩题之要害是“可能”这一概念,南大是正方,台大是反方。台大举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关于战争、扩军的例子来驳斥南大,其实,“现实”是无法驳倒“可能”的,因为可能的东西是尚不存在的东西,现实的东西是已经存在的东西,后者怎么能够驳倒前者呢?比如,在飞机发明之前,人能飞到天上去仅仅只是一种可能。当时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从未飞到天上去过。我们能用这样的“现实”来否定飞机发明的可能性吗?
1705304151
1705304152
这层逻辑关系对于台大来说是致命的,可惜的是,南大未能及时抓住这层关系,等到后来意识到时,已经太晚了。这就告诉我们,在分析辩题时,一定要搞明白,辩题所要论证的是可能性问题,还是现实性问题。如要论证现实性,大谈可能性就没什么用,反之亦然。
1705304153
1705304154
2.偶然与必然
1705304155
1705304156
当我们面对着一个必然性的命题,如“教授‘下海’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时,我们一定要认清“必然”这一概念的涵义。所谓“必然”,也就是无条件地是如此。也就是说,反方只要举出一个特例,比如某某高校的某某教授“下海”后反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就可把上述命题否定掉。正好像“一切天鹅都是白的”这一命题,我只要举出世界上某处存在着哪怕一只黑天鹅,这一命题就被攻破了。
1705304157
1705304158
这就告诉我们,面对着“必然性”的辩题时,作为反方,只要抓住一个偶然的实例,就足以在逻辑上摧毁正方。当然,如果在辩论前抽到了正方怎么办呢?这就需要为这一“必然性”的命题设置一些条件,从而弱化其在逻辑功能上的极端性,但这常常要借助于一定的诡辩手段才能做到;同时要大大强化正方立论在理论、事实层面上的说服力,以弥补这一逻辑上的弱点。
1705304159
1705304160
3.主流与支流
1705304161
1705304162
有许多辩论题目会涉及到主流和支流的关系问题,如“卫星电视的发展利大于弊”(正方)和“卫星电视的发展弊大于利”(反方)就是这样的一个辩题。不论是哪一方,总要把自己为之辩护的方面作为主流,把另一方则视为支流。对这层逻辑关系,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
1705304163
1705304164
对这层关系,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形象的例子可以加以说明。如在吃饭的整个过程中,”吃下去”是主流,“打噎”是偶尔发生的事情,是支流,我们当然不能“因噎废食”;又如,生小孩,小孩的诞生是主流,生小孩中带出一些脏东西则是支流,能因为这些东西的存在就拒绝生小孩吗?再如,交通发展了,便利了大家,这是主流,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则是支流,能因为交通事故的存在就下令所有的车子都停开吗?显然不能。自觉地意识到主流和支流的关系,就能对这类辩题应付自如。
1705304165
1705304166
上面,我们简略地分析了哲学运思在辩论中的作用。显然,辩论运思还停留在形式逻辑的层面上,而哲学运思则超越形式逻辑,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高度,因而能探幽触微,充分显示出思想的穿透力。
1705304167
1705304168
上面谈的十大关系是我们在辩论中必定会遇到的,但并不等于把辩论中所有的问题都言穷了。辩论是一个活生生的、永远开放的过程,辩论的经验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来。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我想,辩论经验和辩论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应该如此。也正如黑格尔在批判康德时说的,在岸上学游泳是学不会的,只有跳进水里,才有可能真正地学会游泳。因此,对有志于辩论事业的青年人,我们不妨提出如下的劝告:
1705304169
1705304170
大胆地走向辩论坛吧!
1705304171
1705304172
1705304173
1705304174
1705304176
狮城舌战: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纪实与评析 顾问手记 ——93新加坡辩论感想王沪宁 狮城之旅
1705304177
1705304178
新航806号班机飞速地冲出跑道,冲向蓝天。眼下是一片无尽的汪洋大海,碧波万顷。我们离开了新加坡,我们离开了狮城。九天的紧张生活结束了,复旦大学的辩论队取得了“首届国际华语辩论赛”的冠军,战胜了台湾大学的辩论队,似乎重演了1988年的景象。1988年,复旦大学派队来狮城参加辩论,在决赛中遇到台湾大学队,双方就“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这样一个命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唇枪舌剑,最后战胜台湾大学队,获得冠军。
1705304179
1705304180
此次来狮城辩论,复旦大学队由领队兼教练俞吾金教授带队,由姜丰(担任一辩)、季翔(担任二辩)、严嘉(担任三辩)和蒋昌建(担任四辩)同学组成辩论队。学校命我担任辩论队的顾问,这大概是1988年曾担任过复旦大学辩论队教练的“副产品”。在新加坡一共九天时间,连续辩论了三场,搞得人困马乏,精疲力尽。第一场与实力强大的剑桥大学队辩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我们是反方,要论证“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取胜后,与悉尼大学队辩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我们又是反方,再次取胜。
1705304181
1705304182
最后,决赛与1988年的老对手台湾大学队辩论“人性本善”,我们还是反方。这次辩论,我们戏称是“一反到底”。新加坡报纸在比赛前曾经发表评论说:这一次是复旦大学队重演历史呢?还是台湾大学队雪耻呢?大家拭目以待。虽然言重了一点,因为毕竟是一场辩论赛,没有那么大的“社会意义”,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队的心态和人们的期望值。结果,队员们战胜了台湾大学队,夺得冠军。我想起杨福家校长有一次来看我们的时候说:“这件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1705304183
1705304184
当然是对队员们的严格要求。事后才能说,同学们没有辜负大家的殷切希望。
1705304185
1705304186
新加坡,是一个我有许多美好回忆的地方。认识新加坡,完全是因为辩论。1988年,我第一次踏上新加坡,就是来参加大专辩论的,当时由伍贻康教授作领队,我做教练。我也算是对这块土地有一种特殊的“辩论情结”吧。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但是是一个现代化后的国家。到了新加坡,你就会惊叹这20年中新加坡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我们从上海虹桥机场搭乘东方航空公司的班机抵达新加坡新建的樟宜机场,据说这是亚洲第一大、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场。我匆匆看了一下,其宽大、富丽、电子化的程度,不亚于旧金山机场、纽约的肯尼迪机场或法国的戴高乐机场。上海的机场相比之下就逊色很多。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也是亚洲一流的,摩天大楼此起彼伏,街道整齐。高速公路、立交桥、地铁都是现代水平的。最典型的建筑是乌节路两旁的建筑,所有的旅馆、购物中心、写字楼等都按计划建成,美观大方,很有气派。西方国家的一些旧城区,还不能与之相比。难怪许多来自西方的观光者说:“这不是东方,这是西方,这完全是西方的文明!”有一位新加坡的知识人士对我说:“为什么这不能是东方的?过去许多西方人认为,东方人在文化上落后于西方,不可能创造西方式的文明。”今天的世界已经打破了这种说法,新加坡就是一例。
1705304187
1705304188
新加坡人对现代化的成就颇引以为自豪,在这方面,交口称赞政府在这方面干得不错。让我们来看看几个统计数字吧。1960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为21亿美元,1985年达到163亿美元,25年间增长7倍。1985年人均国民收入为6600美元,1992年达到16,000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在新加坡有身份的人,家里的陈设和装饰与欧美无多大差别,一般都拥有私人小汽车。据说下层的人生活达不到这个水平,但也不差。1988年,新加坡广播局一位负责接待我们的二十几岁的小姐,自己有一辆轿车。有一次开来一辆乳白色的豪华“奔驰”轿车,带我们去看市容。她说这辆车是她父亲的。我想在欧美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买得起这种名牌轿车的。很多人还是开着大众型号的车子。当然,新加坡人也非人人买得起私车。新加坡人有一句戏语,叫“私车是第二个太太”。言指私车开支太大。但从一般情况看,有车的人为数不少。
1705304189
[
上一页 ]
[ :1.705304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