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2263e+09
1705312263
1705312264 对二语文化的信念,指学习者所在家庭或社团对二语文化的评价倾向。这种信念与国际关系、民族关系、意识形态差异等因素息息相关,并可能因某个重大事件的发生而产生急剧的变化。例如,20世纪5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期,中国人对前苏联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到了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破裂,对“苏修”语言的热情自然一落千丈。“文化大革命”初期,与“打倒帝修反”相呼应,一些学校的外文教师遭到批斗,其罪名之一是“吃中国饭,放外国屁”。本世纪以来,由于“韩流”来袭,也掀起了一股小小的“韩语热”。1998年,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导弹袭击,全国上下群情激愤,以致当年已报名参加TOEFL考试的考生大量弃考[5]。在国外,1995年,法国赶在全面禁核条约生效之前进行了最后一批地下核试验,招致世界舆论的谴责,以致当年新西兰中小学选修法语的人数骤然下降。
1705312265
1705312266 (4)文化差异
1705312267
1705312268 文化差异是指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成效的其自身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涉及的问题主要有:
1705312269
1705312270 文化距离(cultural distance),指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差异度的大小。例如,“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母语文化之间距离较小,相较而言,它们与“欧美文化圈”国家的文化则距离较大。
1705312271
1705312272 斯文斯(Svanes,1988)在针对挪威语学习者的研究中,把被试分为“近距离组”(欧美学生)、“中距离组”(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中东和非洲学生)、“远距离组”(亚洲的印度、越南等国学生),结果发现:文化距离的远近与学习成绩明确相关,文化距离越远,二语越难学。
1705312273
1705312274 不过,艾利斯(Ellis,1994)评论认为,人们无法知道这种学习成绩上的差异究竟是文化距离的反映还是语言差异的反映。
1705312275
1705312276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指学习者因不能适应目的语文化环境而引起的挫折感,这种挫折感会导致动机削弱等后果。
1705312277
1705312278 (5)语言输入的质和量
1705312279
1705312280 语言输入的质和量是指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成效的目的语材料。“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本来是计算机用语。二语习得研究者将学习者的大脑隐喻为一台计算机,所以用“输入”指向二语学习者提供语言材料的过程以及所提供的材料,用“输出”指学习者用二语进行表达的过程及其内容。因此,前者与学习者的听和读两项技能有关,而后者则与说和写两项技能有关。
1705312281
1705312282 总之,二语学习者就像一台电脑那样,将外界的信息通过听和看的途径“输入”到大脑中,加以处理、储存,然后通过说和写的方式“输出”。
1705312283
1705312284 1967年,科德(Corder,1967)提出了“摄入”(intake,又译“吸入”)的概念,以区别于“输入”。因为“输入”只是提供材料供大脑摄取,而大脑实际上只能“摄入”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他建议用“摄入”指学习者摄取二语材料并将其内化的过程。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接受。
1705312285
1705312286 后来,法尔奇和卡斯珀(Faerch&Kasper,1986)还进一步把“摄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意义方面,一是形式方面,而只有形式方面的摄入才能促进学习者二语的发展。
1705312287
1705312288 语言输入的质和量涉及的问题主要有:
1705312289
1705312290 语言输入的质,指学习者所接收到的目的语材料的规范性。除了规范的话语形式,学习者还会接收到一些适应学习者水平但与母语者话语规范不同的话语变体(talks),包括经过刻意调整的“外国人话语”(foreigner talk)、“教师话语”(teacher talk)和“监护人话语”(caretaker talk)等,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中介语话语(interlanguage talk)。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这样的一些话语变体究竟对学习者的习得是有益还是有害。
1705312291
1705312292 以“外国人话语”(foreigner talk,又译“针对外国人的谈话”)为例。正如母语习得中,大人会采用经过修饰的“母亲语”来跟孩子说话一样,母语者在与二语学习者交际时也会修饰其言语形式,而不使用母语者之间采用的“基准话语”(baseline talk)。这种经过修饰的话语就是“外国人话语”,意即母语者模仿外国人而说的话语。而且人们似乎凭直觉就能知道如何修饰向学习者谈话的方式,以便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
1705312293
1705312294 这种“外国人话语”可以区分为不合乎语法的和合乎语法的两种形式(见表1-4)。
1705312295
1705312296 表1-4英语基准话语和外国人话语的对照例表
1705312297
1705312298
1705312299
1705312300
1705312301 (本表改编自Ellis,1997)
1705312302
1705312303
1705312304
1705312305
1705312306
1705312307
1705312308
1705312309 从表 1-4可以看出,不合乎语法的外国人话语具有这样的特点:删除诸如系动词be、情态动词(例如can、must)、冠词等某些语法手段,使用动词原形代替过去时态形式,以及使用诸如“no+动词”等特殊结构。这些特征跟那些在学习者的中介语中普遍发现的特征相同。
1705312310
1705312311 合乎语法的外国人话语则是规范的,但是将基准话语做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修饰:①说话较慢;②采用简化的形式,例如使用较短的句子,避免从句,省略诸如附加疑问句这样复杂的语法形式;③有时有一定的规律,即使用有规律的或者基本的形式,例如使用完整的形式而不是缩略形式(如“will not forget”,而不是“won’t forget”);④有时由精心组织的语言用法构成,包括增加短语和句子的长度,以使意思更加明确,例如用“when you are coming home”作为“on your way home”的变换措辞。
1705312312
[ 上一页 ]  [ :1.7053122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