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13069
例2
1705313070
1705313071
He told her to leave the party.
1705313072
1705313073
He promised her to leave the party.
1705313074
1705313075
(5)儿童接触的是具体的言语行为,习得的是抽象的语言能力。他们是如何从不完整的甚至不合语法的言语中归纳出抽象的语言的,这无法从模仿来解释。
1705313076
1705313077
(6)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儿童一般在5岁之前就已经能掌握母语的基本规则。他们学习母语如此容易,似乎没怎么学就会了。而且,儿童在学习其他知识时常常表现出智力方面的差异,然而在母语习得方面,这种差异十分少见,5、6岁儿童的语言水平基本相仿。他们是如何掌握母语的,这也很难从习惯的形成来解释。
1705313078
1705313079
当然,“模仿论”和“强化论”也有其合理之处。尽管语言习得不能只依靠“模仿”和“强化”,但不等于说从此就不需要“模仿”和“强化”。不可否认,它们仍然是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和策略。关键在于不能夸大它们的作用。
1705313080
1705313081
2.1.2 先天论
1705313082
1705313083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天论颠覆了行为主义论,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语言习得的“天赋假说”(innateness hypothesis,又译“内在主义假说”)。“天赋假说”包含两个重要概念:“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又译“语言习得装置”)和“普遍语法”。
1705313084
1705313085
2.1.2.1语言习得机制
1705313086
1705313087
“天赋假说”认为,既然正常的儿童能在短时间内成功地习得母语的规则体系,那么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很可能是与生俱来的(innate),在儿童的大脑中,可能存在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是一种“心理器官”(mental organ),包括下列主要特征:
1705313088
1705313089
(1)人类特有,并且在12岁左右之前一直起作用;
1705313090
1705313091
(2)为儿童提供了加工所接触言语的手段;
1705313092
1705313093
(3)可能包含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
1705313094
1705313095
所谓“普遍的语言特征”,是指儿童大脑中先天存在着的一套“普遍语法”,可以在“语言习得机制”的帮助下得到利用。“普遍语法”不是具体的(Particular)语法规则或者某种具体语言的语法系统,而是一组适用于不同语言的共同语言特征。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语言类型中的“标记性”,那么“无标记”结构就是那些由普遍语法控制的结构,它们只要求最低数量的证据用来习得,而“有标记”结构就是那些位于普遍语法之外的结构。
1705313096
1705313097
2.1.2.2普遍语法
1705313098
1705313099
“普遍语法”由“原则”(principle)和“参数”(parameter)构成。原则适用于任何语言,某个具体语言中可以不存在某些原则,但任何语言不得违反。参数反映了在同一原则之下的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为不同的“场”(setting)。
1705313100
1705313101
例如,许多语言中存在一条原则:反身代词(reflexive)可以与句子中某个名词共指(co-reference)。换言之,反身代词可以回指句子中的某个名词。但在这条原则下,不同语言存在着“短距离约束”(local binding)和“长距离约束”(long-distance binding)两个参数场。下面是汉英对比的例子:
1705313102
1705313103
例1 奶奶责备了自己。
1705313104
1705313105
Grandma blamed herself.
1705313106
1705313107
例2 奶奶知道妈妈责备了自己。
1705313108
1705313109
Grandma knew mum would blame herself.
1705313110
1705313111
上例显示,在汉语中,“自己”既可以回指近距离的“妈妈”,也可以回指远距离的“奶奶”,因而这个代词的所指是有歧义的,说明汉语属于“长距离约束”场的语言。而英语中,“herself”只允许指“妈妈”,属于“短距离约束”场的语言。
1705313112
1705313113
因此,儿童在习得母语时,通过“经验的触发”,也就是接触具体的言语输入,即“原始语言资料”(primitive linguistic data),然后在“语言习得机制”的帮助下,经过不断的“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ing)的调整,最终把参数代入“普遍语法”,使之变成“具体语法”(Particular Grammar,PG)。如以“UG”代表普遍语法,以“PG”代表具体语法,以“琢”代表参数,那么从“UG”过渡到“PG”的公式是:
1705313114
1705313115
1705313116
1705313117
1705313118
2.1.2.3儿童的语言习得
[
上一页 ]
[ :1.7053130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