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4033e+09
1705314033
1705314034 在语言学能概念内涵的理解方面,学能结构不再局限于卡罗尔(Carroll)的“四组件”。人们发现,卡罗尔(Carroll)对学能结构四要素的划分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归纳性语言分析能力与语法敏感性重叠,诸如工作记忆等一些应该包括的语言学习能力没有包括进去。
1705314035
1705314036 针对前一个缺陷,斯克汉(Skehan,1999)提出将“语法敏感性”与“归纳性语言分析能力”归为一个要素,即“语言分析能力”,并与语言学习的中央处理过程相联系。
1705314037
1705314038 针对后一个缺陷,一些新的语言学能理论模型提出了多个以前未加以考虑的因素,如斯帕柯斯(Sparks,1995)的“母语能力”、罗宾孙(Robinson,1997)的“注意能力”、米雅凯和弗里德曼(Miyake&Friedman,1998)的“工作记忆能力”等。
1705314039
1705314040 在语言学能的本质特征方面,目前的各个语言学能理论新模式基本都认为,语言学能是动态发展的、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改变的,这就从理念上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例如,格里高兰科等人(Grigorenko et al.,2000)认为,语言学能和智力、前期外语学习经历以及各种实际情景下的外语学习指标均相关。麦克劳夫林(McLaughlin,1995)也认为,语言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工作记忆的速度、效能与目的语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策略训练来提高工作记忆。
1705314041
1705314042 总之,语言学能在概念上被看作是一种由多因素组合而成的复合能力,这就意味着学习者的语言学能差异表现为各有特点、各具优势,而不是简单的高低的问题。从语言学能的本质来看,学能是发展变化的,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过程、教学任务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能变化特点。
1705314043
1705314044 3.1.4.2关于语言学能的应用价值
1705314045
1705314046 在语言学能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方面,库克(Cook,2001)曾概括了运用语言学能测试结果的4种可能性:
1705314047
1705314048 (1)选拔适合外语学习的人才。
1705314049
1705314050 (2)根据语言学能给学生分班。
1705314051
1705314052 (3)为不同语言学能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
1705314053
1705314054 (4)不再将语言学能较低的学生的失败归因于教学。
1705314055
1705314056 其中第(1)项是促使语言学能研究开创的首要目的,因为MLAT本来就是为了选拔适合外语学习的人才而设计的。政府为了某项特定目的,采用MLAT以及其他类似的测试工具来选拔外语学习人才,显然可以节省不少人力物力。因而,即使是在语言学能研究发展的低潮期,相关研究及应用也没有停止。
1705314057
1705314058 后3项则涉及到将语言学能研究应用于一般语言学习者的教学的可能性。其中的第(2)项和第(3)项为语言教师针对不同语言学能类型的学习者进行因材施教提供了两种教学思路,不过在可操作性方面仍然存在争议。第(2)项仅适用于学生人数达到可以分班的程度,或者一对一个别教学等条件。而第(3)项,在库克(Cook,2001)看来,要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实在是相当“奢侈”的。
1705314059
1705314060 不过,我们认为,语言学能的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是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教师既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也不能过度强调其存在而为自身的教学失败进行自我开脱。在差异化教学的理念下,面对不同语言学能类型的学生,教师仍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1705314061
1705314062 3.1.5 中国国内的语言学能研究
1705314063
1705314064 3.1.5.1国内语言学能研究简况
1705314065
1705314066 国内对语言学能的研究,长期以来并未予以充分关注。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国外语言学能研究进入复兴期,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国内也开始关注起来,但目前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介绍、评述国外研究成果的综述性研究阶段。也有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思考了语言学能研究对我国外语教育的意义,并陆续报告了若干项实证研究。
1705314067
1705314068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针对外国学习者的语言学能研究尚未引起重视。
1705314069
1705314070 丁安琪(2010)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一书中提到,他们在1999——2004年曾针对为期5年的欧盟青年经理培训项目的汉语分班问题,尝试运用二语学习者学能理论,结合汉语教学的实践,开发了一种零起点班简易学能分班测试题。该测试题以考察学生的听辨能力与模仿能力为主,没有涉及对汉字的认读等要求。不过,作者未提供对该测试题的理论依据以及其信度和效度的任何描述。
1705314071
1705314072 在实证研究方面,目前仅见胡忠立(2011)所报告的针对外国来华汉语留学生的语言学能的一项研究。
1705314073
1705314074 3.1.5.2针对来华留学生语言学能与汉语习得关系的一项实证研究
1705314075
1705314076 2011年,胡忠立(2011)发表硕士论文《语言学能研究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研究了来华留学生语言学能与汉语习得成就之间的相关性。
1705314077
1705314078 该研究针对32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4个英语国家的母语为英语的湖南大学留学生,年龄在18岁到32岁之间,汉语水平为中等。这些被试在湖南大学学习一年以上;来中国之前,均有半年到一年的汉语学习经历。
1705314079
1705314080 该调查进行了两项测试:语言学能测试和汉语水平测试。
1705314081
1705314082 语言学能测试采用卡罗尔(Carroll)和萨本(Sapon)设计的“现代语言学能测试”(MLAT)1999年版、测试手册2002年版,分别对被试的语音编码能力、语法感知能力、语言归纳能力和机械记忆能力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来分析学生在语言学能各构成方面存在的差异。
[ 上一页 ]  [ :1.7053140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