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5387e+09
1705315387
1705315388 20世纪90年代早期,与汉语学习动机研究有点关系的“学习目的”研究出现在一些综合性论著、教材或调研报告中。例如:
1705315389
1705315390 吕必松(1992;1993)较早提到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5种“目的”,即“职业”、“职业工具”、“学术”、“受教育”和“其他”等。
1705315391
1705315392 高彦德等人(1993)首次对来华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的情况做了调查,其中的“学习目的”部分,把中高级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分为“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从事翻译工作”、“从事外交贸易工作”、“为专业学习做准备”、“了解中国”等5种类型。
1705315393
1705315394 不过,这些“学习目的”研究,是从“教学目的”延伸出来的,出发点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并非为了探讨其与二语习得过程和成效的关系,因而尚不能看作是二语学习动机的一部分。
1705315395
1705315396 “动机”问题在当时的汉语教学界并未引起关注,这除了对心理学理论以及国内外学习动机研究知之甚少以外,与汉语“动机”一词的贬义性恐怕也有一定关系。
1705315397
1705315398 1998年,王魁京(1998)在关于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综合性研究中首先采用了“动机”一词。他提到欧洲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主要为“荣誉感”、“神秘感”、“文化”、“求职”、“观光旅游”等5种,此外还有一种是“寻根”。不过,这实际上还是把“动机”理解为“目的”,只是套用了“动机”一词。
1705315399
1705315400 徐子亮(2000)在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的综合性研究中,较早根据一般心理学的原理,探讨了外国人的汉语学习动机问题。作者提到,他们曾对在中国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做过一番书面的汉语学习情况调查,发现他们之间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相差甚远,其学习动机大致可分为5类,即“掌握工具”、“升学”、“深造”、“研究”、“不明确”等。每类学习动机又包含若干学习目的,如“掌握工具”类动机包含“经商、外贸、文化交流、中国研究、求职、生活需要”等目的。不过,该研究虽然区分了“动机”与“目的”,但就其“动机”的内容来看,其实也是“目的”;其“动机”与“目的”之别实质上是“目的”的大类和小类之别。另外,该研究也涉及了“学习态度”问题,但仍局限于传统的含义,并以“端正”与否作为唯一的评价维度。
1705315401
1705315402 以上研究为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真正意义上的“借鉴国外动机理论及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成果,并采用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开始对汉语教学中的动机问题进行研究是从2000年开始的”(丁安琪,2010)。下列3篇论文可视为具有开创性的成果。
1705315403
1705315404 王爱平(2000)较早运用兰伯特(Lambert)的融入性动机/工具性动机二分法,开展了针对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专题研究。该研究对来华学习汉语的东南亚华裔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发现,融合性动机明显强于工具性动机,即无论哪个年龄组,也无论哪个国家的学生,非工具性学习目的的总分均超过工具性学习目的;在华裔学生身上,学习汉语的“工具性动机”与“整入性动机”不是分离或对立的,而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
1705315405
1705315406 高海洋(2000)在其二语习得情感因素研究中,调查了学习动机、态度、焦虑、性格等情感因素对韩国学生HSK成绩的影响。该研究较早采用加德纳(Gardner)的经典模式,调查了被试的动机类型及其与学习策略、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动机的差异不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动机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即工具型动机的学生更多地选择记忆策略,而融入型动机的学生更多使用社交策略。同时,学习者态度和学习策略的选择相关,即认为说目的语者共聚量(亲切、有趣、友善、有礼貌)大的学习者倾向于更多地使用社交策略,认为说目的语者权势量(成熟、自信、主动、受过好的教育)大的学习者更多地使用记忆策略、补救策略。
1705315407
1705315408 陈郁(2000)较早对汉语学习动机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做了比较全面的专题研究。该研究以国外相关动机理论为指导,调查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24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及相关因素,并分为西方组和东方组,对比分析了二者的动机差异及其与焦虑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西方组以“内因性动机”为主,主要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吸引而学习汉语,因而大都在学习上不感到压力;东方组以“外因性动机”为主,在汉语学习中比较注重考试分数和他人的评价,因而有一定的压力感和焦虑感。
1705315409
1705315410 此后10余年来,汉语学习动机的专题研究逐渐增多,呈方兴未艾之势,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进一步增强,不仅有关于学习动机现状及其与学习成效关系的研究,也有动机与其他因素(如策略)关系的研究;在研究的对象上,不仅有针对留学生整体的研究,也有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国别学生的研究。例如:
1705315411
1705315412 龚莺(2004)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二年级学习的43名日本学生的动机因素和他们对教师接近度的评价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发现,被试的融入型动机是主要的动机取向,它比工具型动机取向对学生的学习更重要。
1705315413
1705315414 邢程(2005)研究了广西师范大学初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研究发现,被试在学习者层面的动机最高,而在学习情景层面的动机最低;性别对动机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女生在各层面的动机都高于男生;成绩好的学习者语言层面的动机程度较高,成绩差的学习者在学习者层面的动机较强。同时,被试在语言层面上的动机与各类策略具有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学习情景层面的动机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呈负相关关系。
1705315415
1705315416 孟伟(2007)研究了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及其与成绩之间的关系,并将汉语学习动机分为文化融入动机、学习情境动机、工具动机、外在学习动机、成果动机、教育动机等6类。研究发现,不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进修形式、不同汉语学习初始年龄、在中国学习汉语的不同时长的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动机维度上存在差异;高年级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成绩与外在学习动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1705315417
1705315418 沈亚丽(2008)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分别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1705315419
1705315420 侯创创(2008)对比分析了初级阶段中亚留学生和韩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差异,发现:①在动机种类方面,二者在三个层面的动机都具有差异性,其中在语言层面的动机相对最显著突出,即中亚留学生融入型动机更强;在学习者层面的差异居中,也反映中亚留学生有更强的融入型动机;而在情景层面的动机差异最小,但韩国留学生受影响较大。②在动机强度方面,中亚留学生在学习者层面的动机最高,学习情景层面的动机最低;与韩国留学生相比,中亚留学生内部动机较强。
1705315421
1705315422 郭亚萍(2009)研究了印尼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并根据东南亚学生的特点,将汉语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工具性动机、被动性动机等三类。研究发现,女生的内在动机高于男生,女生的工具性动机低于男生;华裔学生的内在动机高于非华裔学生,华裔学生的被动性动机低于非华裔学生的被动性动机;一年级学生的内在动机高于二年级以上学生,一年级学生的被动性动机低于二年级以上学生。
1705315423
1705315424 刘宁(2010)针对美国中西部某一公立大学120名学习汉语的学生开展了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相关性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①美国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内在动机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特别是“知识型动机”和“成就型动机”与汉语学习成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②性别差异对汉语学习的影响表现为:女生的学习成绩比男生高,女生的学习动机比男生强。③外在动机与汉语学习成绩没有显著相关。
1705315425
1705315426 雷文文(2011)研究了暨南大学非洲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及其相关性,结果发现:①汉语学习动机的强度依次为融入型动机、成就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性别和职业对融入型动机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工具型动机因学习场所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成就型动机与个体因素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在策略的使用上依次为社会策略、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策略;在社会策略方面,性别与之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和学习场所的不同对情感策略有显著差异;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都受到学习时间不同的影响而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和职业因素对记忆策略存在显著差异。③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相关性表现为:成就型动机对学习策略的影响最大;社会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最大。
1705315427
1705315428 与此同时,针对汉语学习者态度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既有专门的态度研究,也有态度和动机相结合的研究。例如:
1705315429
1705315430 倪传斌等(2004)较早进行了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语言态度的专题调查。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451名外国留学生的调查,该研究分析了学习者语言态度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发现:①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至少包括两个要素:情感因素和地位因素;②留学生对待汉语的语言态度与主观愿望之间出现分离;③影响留学生汉语语言态度的背景因素是华裔背景、所属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分布、来华前汉语学习时间、学历、年龄和性别,没有影响的是职业背景和汉语水平;④留学生的经历可改变他们的汉语语言态度;⑤语言态度与汉语的学习动机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
1705315431
1705315432 原一川等(2008)对在云南某高校学习汉语的44名来自越南、泰国、缅甸和老挝等东南亚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态度和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调查发现,在14种态度和动机类型的重要程度上,得分最高的7个态度/动机依次是教学因素动机、合作/竞争学习动机、家长支持动机、融合型动机、对外国语言/文化的态度、社会责任动机和学习愿望。同时,该研究也发现,被试的汉语成绩与学习汉语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
1705315433
1705315434 刘明男(2009)调查了北京大学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态度和对态度产生影响的背景因素。
1705315435
1705315436 柳千训等(2012)对韩国在校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在对待汉语学习方面的主观态度做了调查研究,确认了他们汉语学习态度的三种类型,即“热爱——友好型”、“理智——功利型”和“感性——现实型”。
[ 上一页 ]  [ :1.7053153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