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5712e+09
1705315712
1705315713 斯皮尔伯格等人(Spielberger et al,1970)把焦虑分为两种:“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指出现于特定情景的焦虑;“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指反映一个人个性的永久性特点的焦虑。他们据此开发了焦虑种类的调查工具,即“状态——特质焦虑清单”(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1705315714
1705315715 简单说来,状态焦虑是每个人在特定情境中都会发生的,只是焦虑的程度各有不同。例如面对一场重要的考试,信心不足的人自然会焦虑,而那些自信满满的人同样会焦虑。
1705315716
1705315717 特质焦虑是反映个性的焦虑,可以从它的频度和强度来观察。也就是说,某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常产生焦虑,或者面对焦虑产出性(anxiety-producing)情景(即导致状态焦虑的场合)会有较为严重的反应。这些人就是焦虑型者。
1705315718
1705315719 从频度来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有些人不论干什么事都会焦虑,而另一些人则只有大事焦虑,小事则很少焦虑或者不焦虑。这是因为,在可能引起焦虑的刺激强度上,每个人的阈值(threshold)或临界值是不同的。换言之,对于什么样的事才值得焦虑,各人的评估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例如,“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是阈值太高,该焦虑而不焦虑;“杞人忧天”,则是阈值太低了,不该焦虑而乱焦虑。
1705315720
1705315721 因此,当一个人的焦虑达到过于频繁的程度,就可能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病态表现,即焦虑症。
1705315722
1705315723 从强度来看,特质焦虑也会表现在状态焦虑中。例如,同样是面对一场考试,尽管人人都可能焦虑,但有人反应较大,有人反应较小。
1705315724
1705315725 较为严重的状态焦虑表现也很容易观察到。例如,临场出现脸色发白、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浑身冒汗、两腿发软、想要小便等,或者一旦第二天有事,前一天就彻夜难眠等。
1705315726
1705315727 另外,作为个性之一的焦虑,有时也具有群体性。例如,上文提到的成语“杞人忧天”,源自战国早期思想家列子的一则寓言[14],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即焦虑)。耐人寻味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有那么多诸侯国,为什么不是其他国家(如“五霸”、“七雄”)之人“忧天”,而偏偏是“杞国”之人在“忧天”?假如我们简单考察一下杞国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作为一个迷你小国[15],它由于被紧夹在周围的强邻之间而饱受欺凌,常被逼得到处迁徙[16]。因此,杞人所担忧的“身亡(无)所寄”(没地方安身),应该不是毫无来由的,而可能来自这个族群的集体记忆。
1705315728
1705315729 在现实生活中,过度的焦虑往往会把事情弄砸,因此人们并不看好焦虑,认为焦虑只有负面作用。汉语中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之类说法,就是鼓励人们遇事不要焦虑;“初生牛犊不怕虎”,则是鼓励年轻人勇于面对挑战。
1705315730
1705315731 那么,焦虑是不是一无是处呢?实际上并不如此。
1705315732
1705315733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珀特和哈伯尔(Alpert&Harber,1960)曾把焦虑对学习的作用分为“促进性焦虑”(facilitating anxiety)和“促退性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两类,并据此开发了一种焦虑测量工具,即“成就焦虑测验”(achievement anxiety test,AAT)。
1705315734
1705315735 如此看来,对于学习来说,焦虑具有好坏两方面,既可能促进学习,也可能阻碍学习,关键在于适时和适度。
1705315736
1705315737 2.外语焦虑及其对二语学习的影响
1705315738
1705315739 在二语学习中,焦虑现象也有可能发生,以至于阻碍语言学习。这种焦虑就称为“外语焦虑”(foreign language anxiety)或者“语言焦虑”、“外语学习焦虑”、“外语课堂焦虑”。
1705315740
1705315741 根据霍尔维兹等人(Horwitz et al,1986)的定义,外语焦虑是语言学习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指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自我认识、信念、情感以及行为。
1705315742
1705315743 对于外语焦虑研究的重要性,麦克因泰尔和加德纳(MacIntyre&Gardner,1991)曾指出:“语言焦虑是渗透到语言学习环境中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任何寻求理解和解释语言学习过程的理论模式都必须将它的影响纳入考虑之列。”
1705315744
1705315745 关于外语焦虑常见的迹象,奥克斯福德(Oxford,1999)总结了4种:①回避,如“忘记”答案、迟到早退、装出粗心的样子等;②身体动作,如抖动身体、玩弄头发、玩弄衣物等;③身体不适症状,如抱怨肌肉疼、头痛、身体部位莫名疼痛等;④其他迹象,如不敢正视他人、回避社交、有完美主义思想等。
1705315746
1705315747 关于外语焦虑的起因,霍尔维兹(Horwitz,1986)曾分为3个方面:
1705315748
1705315749 (1)交际畏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指学习者由于成熟的思想和不成熟的外语水平之间存在差距,常常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也无法理解对方的话语,导致交际失败,因而产生挫折感,引发焦虑。
1705315750
1705315751 (2)考试焦虑(test anxiety),指学习者由于信心不足,或者追求完美,因而担心考试成绩不好,引发焦虑。
1705315752
1705315753 (3)负面评价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指学习者过分看重他人的评价,因而在课堂提问或其他交际场合中害怕出错而成为笑柄,引发焦虑。
1705315754
1705315755 杨(Young,1992)采访了一些二语习得专家对焦虑的看法,然后总结出6种原因:①竞争;②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看法;③教师对语言教学的看法;④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⑤课堂活动形式;⑥语言测试。
1705315756
1705315757 这就说明,有些焦虑是由教师引起的,叫做“师源焦虑”。例如,课堂上教师安排的大量技能操练、测试等,也可能诱发学生的焦虑。
1705315758
1705315759 那么,外语焦虑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有的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或者不相关。也有研究发现,课堂焦虑与语言成效呈现负相关。例如:
1705315760
1705315761 切斯坦(Chastain,1975)采用焦虑测量工具研究了美国大学生的焦虑与外语课期末考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焦虑是学习西班牙语的学生的显著性预测指标,其相关性高于其他语言,然而这种相关性的方向并不总是一贯的。即在一些样本中,相关性是负的,表明了焦虑的有害效应;而在另一些样本中,焦虑似乎增强了学习表现。
[ 上一页 ]  [ :1.7053157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