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15770
1705315771
对此,拉尔森——弗里曼和朗(Larsen-Freeman&Long,1991)总结认为,贝蕾(Bailey)的经历表明,决定某个焦虑具有促退性还是具有促进性的因素,主要不是个体的永久性焦虑倾向,而是一个人在某个场合所感觉到的焦虑强度。
1705315772
1705315773
威廉姆斯(Williams,1991;黄冰,2004)的研究也表明,低焦虑状态会产生促进作用而高焦虑状态会产生促退作用。
1705315774
1705315775
由此看来,外语焦虑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在状态焦虑方面,即适度的状态焦虑可以促进学习,而过高或过低的状态焦虑则可能妨碍学习。而这个“适度”,又是因人而异的。
1705315776
1705315777
在焦虑测量工具方面,目前采用较多的是霍尔维兹(Horwitz)于1983年开发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FLCAS)(Horwitz,1986)。
1705315778
1705315779
近一些年来,关于外语焦虑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二语的各项技能习得的领域,尤其是阅读领域。斋藤等人(Saito et al,1999)专门开展了“外语阅读焦虑”(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anxiety)的研究。他们发现,外语阅读焦虑与一般的外语焦虑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二者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阅读焦虑与阅读成绩具有负相关。从阅读焦虑发生的原因来看,它与学生对目的语难度的看法有关,即学生越是觉得难,越是容易焦虑。
1705315780
1705315781
同时,在他们所调查的学习日语、俄语和法语这三种外语的美国学生中,日语学生的阅读焦虑值是最高的。他们据此认为,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不熟悉的文字书写系统是非常容易引发阅读焦虑的。
1705315782
1705315783
钱旭菁(1999)针对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的研究也显示,有36%的美国学生对阅读感到最焦虑,而日本学生感到阅读焦虑的只有3%。
1705315784
1705315785
张莉(2002)通过对欧美和日韩留学生的调查,研究了留学生汉语阅读焦虑问题,并发现,欧美学生的汉语阅读焦虑远远高于日韩学生。
1705315786
1705315787
显然,这种对目的语难度的看法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语阅读焦虑,与学生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距离和文字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首要因素,则可能是文字距离。
1705315788
1705315789
3.自信心及其对二语学习的影响
1705315790
1705315791
自信心(self-esteem),又叫“自我价值感”(the feeling of self-worth),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自己的作用、能力和价值等的总体感觉。
1705315792
1705315793
自信心与焦虑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自信心强,则焦虑度低;自信心弱,则焦虑度高。
1705315794
1705315795
谢沃尔森等人(Shavelson et al,1976)研究了自信心的结构,并提出了一个三层模型。在这个三层模型中,最高层是“总体自信心”(global self-esteem),即个体的全面的自我评估;中间层是“特定自信心”(specific self-esteem),即个体如何在各种生活环境(教育、工作等)中根据各种特点(智力、吸引力)来感知自身;最低层是“任务自信心”(task self-esteem),即个体针对特定任务(写论文、开车等)给予自身的评价。
1705315796
1705315797
国内的相关文献一般把英语的“self-esteem”译为“自尊心”,殊不知汉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不是一回事。“自尊心”指的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既尊重自己又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它是人际关系的一个组成成分,与“面子”有关。它也是一种基本人权,即“人格尊严”。另一方面,由于自尊心是一种对他人“索取”的欲望,因而必须控制在社会能够接受的程度上。如果有人自尊心太强,动不动就觉得“伤自尊了”,那就只能自讨没趣了。
1705315798
1705315799
而“自信心”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自尊心”既不等同,也无必然的关联。自信心如果体现在个人生活中,就与自尊心毫无关系。只有在社会交往中,自信心才会与自尊心产生一定的关联,但也未必是正相关。换言之,自信心强,未必导致自尊心也强,反之亦然。自信心不足的人,有时反而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自尊心。相反,真正充满自信心的人,有时倒不太在乎他人的尊重,能够“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1705315800
1705315801
有的学者(如王初明,1990;黄冰,2004)也发现了“自尊心”的误译,并从词义的感情色彩角度加以辨析,认为“汉语中‘自尊心爷一词含有‘自我意识爷之意,说某人自尊心太强,往往带有贬义”。其实,“自尊心太强”的说法之“带有贬义”是肯定的;而“自尊心”是人人应有之物,并无任何贬义。因此,“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差异并不在感情色彩上。
1705315802
1705315803
由于以讹传讹,以至于常见一些关于语言教学的论文要求“外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云云,听起来总让人觉得很别扭的,好像学生“不自尊”似的。其实课堂上有的学生正是由于自尊心太强,怕丢面子,而自信心又不足,因而表现出不愿尝试、不愿开口、不愿积极参与活动等现象。那么,在“自尊心”和“自信心”之间,哪个“心”更需要教师去培养?
1705315804
1705315805
就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过于自信”是会坏事的。因而历来都崇尚“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也有“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古训,都是要求人们不要过于自信。因此,“自视甚高”、“不自量力”、“好高骛远”等成语都带有贬义。
1705315806
1705315807
那么,二语学习者的自信心会对二语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自信心不足是导致外语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自信心也可能影响到二语习得的成效。
1705315808
1705315809
黑德(Heyde,1979)根据谢沃尔森(Shavelson)等人的三层模型,针对美国大学生的法语口语表现进行了研究。她发现,学生的表现与这3个层面的自信心显著相关,其中“任务自信心”的相关度最高。
1705315810
1705315811
不过,也有人做的类似研究却没有发现同样的结果(黄冰,2004)。
1705315812
1705315813
由此看来,由于相关研究较少,因而自信心与二语学习的关系也仍然是个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1705315814
1705315815
我们认为,既然自信心是个体的自我评价,那么它就取决于个体对自身的了解。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知己”不确,或曰“不自知”,那就会出现自评过低而“自信不足”,或者自评过高而“过于自信”。“自信不足”可能导致退缩或焦虑,影响二语学习;“过于自信”则可能导致冒进或轻敌,同样无助于二语学习。而且,过于自信者一旦受挫,也有可能一蹶不振,反而跌入自信丧失的深渊。
1705315816
1705315817
如此看来,只有适度的自信心才是最佳状态。而所谓“适度”,则也是因人而异的。也许,略高于自身能力的自信心,可谓“适度”。当然这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
1705315818
1705315819
因而,即使在个别研究中初步发现自信心与学习成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也不宜匆忙得出自信心越满越好的结论。
[
上一页 ]
[ :1.705315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