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5833e+09
1705315833 我们认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西方国家进行的一些研究常常显示外向性与二语学习存在正相关,而在日本(如Busch,1982)和中国(如刘明鹤、乔丽娇,2010)的同类研究却常常显示负相关。
1705315834
1705315835 (4)个性特质产生影响的方式,即个性特质可能是间接地而非直接地影响到二语学习。例如,布须(Busch,1982)研究发现,外向性与学习英语的学生所花的时间长度有正相关。这就暗示了,外向性本身并没有导致二语水平的提高,但可能是鼓励了学习者继续学习,从而促进了二语习得。
1705315836
1705315837 另外,在解释某些相关关系时,也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上文提到贵奥拉等人(Guiora et al,1972)采用酒精进行的抑制研究。也有人质疑这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即,酒精当然具有降低学习者抑制的作用,但它同时还可以降低肌肉的紧张程度。因此,学习者在发音上的超常发挥,也许是因为酒精对身体直接作用的结果,并非是先通过对学习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然后学习者才表现出比较好的语言行为。因而,酒精对身体的作用也许要比对心理的作用更大些(王初明,1990)。
1705315838
1705315839 4.2.4 中国国内的二语学习者个性研究
1705315840
1705315841 4.2.4.1国内二语学习者个性研究简况
1705315842
1705315843 国内外语教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介绍国外二语学习者个性研究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本世纪以来,陆续开展了一些实证研究,探讨国内英语学习者个性与学习成效以及学习策略的关系。在具体的个性变量方面,关注的焦点基本集中于外向性和焦虑这两大问题。
1705315844
1705315845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汉语学习者个性的研究数量较少,不过相关实证研究开展得倒不晚。早在1994年,梁霞(1994)就注意到日本人性格的特点对其汉语学习的影响。该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日本留学生为对象,总结了作者在平时教学中观察到的日本人刻苦勤奋、喜欢秩序与计划、性格内向、具有团体主义精神等个性特点在汉语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不过,该研究仅限于民族性格,还不是真正的个性研究。
1705315846
1705315847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个性研究,还是世纪之交才开展起来的,近几年也陆续有一些实证研究报告问世。在具体的个性变量方面,关注的焦点始终集中在焦虑上,而很少涉及其他因素。例如:
1705315848
1705315849 钱旭菁(1999)较早研究了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焦虑,调查了留学生汉语焦虑感与学习成绩等九项指标的关系。研究发现,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焦虑,主要与国别和自我评价有关。从总体上看,日韩学生比美国等国学生更容易焦虑,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决定的。此外,自我评价较高的学生焦虑感较弱,自我评价较低的学生焦虑感较强。焦虑对留学生学习汉语具有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口语方面。具体地说,口语成绩和焦虑感成反比:焦虑感越强,口语成绩越差;焦虑感越弱,口语成绩越好。年龄、性别、学习汉语的时间、是否华裔以及期望值等因素和焦虑没有明显关系。
1705315850
1705315851 张莉(2001,2002)先后深入研究了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感与口语流利性的关系以及留学生汉语阅读焦虑感的分布特点。前者发现,被试在汉语学习中的焦虑感对他们口语的流利性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而言,焦虑值高的学生,在课堂上和生活中,不愿意积极参与汉语交际活动,对自己的汉语能力不自信,影响了他们语言能力的习得,造成他们口语输出的不流利;焦虑值低的学生,对交际充满兴趣,开口率高,所以他们的口语比较流利。后者发现,从绝对值来看,欧美学生的阅读焦虑值略低于日韩学生,但就各自的相对焦虑程度而言,欧美学生的汉语阅读焦虑感远远高于日韩学生。
1705315852
1705315853 高海洋(2000)在其二语习得情感因素研究中,也涉及了焦虑和性格因素。该研究采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和内外向性格量表以及HSK成绩,研究了韩国学生外语焦虑和内外向性格与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的相关性,以及焦虑与性格的相关性。结果发现:①学习者的焦虑与学习策略选择呈负相关,焦虑高的学习者更少使用学习策略(尤其是记忆策略和认知策略);学习者的焦虑与学习成绩(特别是阅读理解成绩呈负相关)。②学习者的性格与学习策略、学习成绩均不相关,但与焦虑相关,外向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焦虑。
1705315854
1705315855 施仁娟(2005,2007)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的状况、成因和应付方式。
1705315856
1705315857 李轶(2008)较早注意到内向型和外向型留学生在课堂表现中的不同特点,并根据教学经验将他们细分为:自尊敏感型、胆怯紧张型、慢慢吞吞型、滔滔不绝型、幽默搞笑型、老师画家型、急躁偏执型等7种类型,前3种属于内向型,后3种属于外向型。不过,该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合理组织口语教学,属于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范畴,因而尚未能看作真正意义上的外向性研究。
1705315858
1705315859 4.2.4.2关于汉语学习者个性的一项研究
1705315860
1705315861 2005年,施仁娟发表硕士论文《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的状况、成因和应付方式研究》(2005)。该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分析了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程度、不同个体因素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程度的影响、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产生的原因、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焦虑的应付方式。
1705315862
1705315863 研究结果显示:
1705315864
1705315865 第一,留学生或多或少地经受着一定程度的汉语学习焦虑,大约三分之一的留学生因强烈的汉语学习焦虑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705315866
1705315867 第二,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程度受留学生的性别、国别、主观语言水平的影响较大,受年龄、性格、已经学习汉语的时间和期望值的影响不大。
1705315868
1705315869 第三,引起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的原因很多,如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内容和材料、课堂竞争、文化冲突、语言测试等,其中因汉语本身的特点而产生的学习困难是最容易让留学生感到焦虑的原因。对于不同焦虑程度的留学生来说,容易引起他们焦虑的原因各不相同。
1705315870
1705315871 第四,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焦虑的应付方式主要是成熟的、积极的应付方式。不同焦虑程度的留学生最常用的应付方式各不相同,但是最不常用的应付方式则几乎完全相同。
1705315872
1705315873 二语习得中的情感因素研究,是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机和个性两大领域中,一直以来,动机研究较多,相关理论也较为成熟;而个性研究则偏少,相关理论也不够成熟。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可能与个性的复杂性有关。
1705315874
1705315875 在个性研究中,则是内外向性格和焦虑的研究相对较多,也较成熟。其他如抑制、自信心,以及冒险精神、对拒绝的敏感性、移情、歧义容忍度等因素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也不够成熟。
1705315876
1705315877 回顾一下学术界对二语学习者各项情感因素的研究,人们往往都是开始于现实生活中的先入之见,诸如动机越强烈越好、态度越积极越好、性格越外向越好、抑制越降低越好、焦虑越减轻越好、自信心越充满越好,等等。但是经过实证研究才发现,至少就二语习得过程而言,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1705315878
1705315879 不过,个性研究的薄弱,也为今后的研究预留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国内关于二语习得中的情感因素研究,不妨在个性研究方面多做填补空白的创造性研究,以实现理论和方法论上的突破。
1705315880
1705315881 另一方面,我们在进行相关研究时,也必须注意保持二语习得研究的学科边界。我们在第一章中曾指出,二语习得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特点意味着它的研究工作是在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展开的,而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深入其他学科的核心地带。否则,二语习得研究就会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容易失去其学科上的独立性。
1705315882
[ 上一页 ]  [ :1.7053158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