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17137
1705317138
7.贬低(5例)
1705317139
1705317140
(10)“It’s not too bad,I suppose.”(“马马虎虎吧,我猜想。”)
1705317141
1705317142
(11)“I wish it was better.”(“我要是再好点儿就好了。”)
1705317143
1705317144
(12)“I’m still going to fail my exams,though.”(“不过呢,我还总是考试不及格。”)
1705317145
1705317146
(13)“Yeah,but my reading and writing sucks.”(“是啊,不过我的阅读和写作很烂。”)
1705317147
1705317148
(14)“Sometimes I still feel like a beginner.”(“我有时候还觉得自己像个初学者。”)
1705317149
1705317150
8.不同意(6例)
1705317151
1705317152
(15)“Nǎli,Nǎli!”(“哪里!哪里!”)
1705317153
1705317154
(16)“No,no,no!”(“不,不,不!”)
1705317155
1705317156
(17)“Actually it sucks.”(“其实很烂。”)
1705317157
1705317158
(18)“It really isn’t.”(“真的不是。”)
1705317159
1705317160
(19)“I’ve studied it since high school and I’m still terrible.”(“我从中学就开始学了,但还是很糟糕。”)
1705317161
1705317162
(20)“In my dreams!”(“我在做梦吧!”)
1705317163
1705317164
9.修饰(0例)
1705317165
1705317166
10.反问(2例)
1705317167
1705317168
(21)“Do you really think so?”(“你真的这样想吗?”)
1705317169
1705317170
(22)“You’re joking,right?”(“你在开玩笑吧,对吗?”)
1705317171
1705317172
11.无视(1例)
1705317173
1705317174
(23)“……”
1705317175
1705317176
根据上面的结果,该研究作出了下列几点分析:
1705317177
1705317178
(1)在所有23例样本中,英语恭维语回应的“接受”类的比例只有13.04%,而“不接受”类的比例则高达86.96%,后者是前者的6倍半。这一结果显示,在被试的英语恭维语回应中,确实受到汉语的巨大影响。
1705317179
1705317180
(2)在“接受”类回应中,3名被试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感谢”策略,而未采用“同意”和“升级”策略。本来,这两类回应策略在英语母语人群中往往是反应最敏捷的,可是在该研究所调查的被试中,却显得反应最迟钝甚至没有反应。这一结果显示,尽管被试显示了“接受”,但仍然没有明确表示“同意”,更没有“升级”。其中例(1)的回应是“Erm…you think so?Thanks!”(“呣……你这样想吗?谢谢!”)接近于例(21)“Do you really think so?”(“你真的这样想吗?”)实际上是徘徊于“接受”与“不接受”之间。这提示,即使是“接受”者,也表现出“接受”的程度较低,而倾向于“不接受”。
1705317181
1705317182
(3)在20例属于“不接受”的回应中,明确显示“不接受”的比例高达60.88%,包括“贬低”的5例(21.74%)、“不同意”的6例(26.09%)、“反问”的2例(8.70%)以及“无视”的1例(4.35%)。这显示了与汉语语用规范的高度一致性。
1705317183
1705317184
(4)在“不接受”类回应中,明确表示“不同意”的回应数量最多(6例),占42.85%,它显示了这些被试对“谦逊准则”的重视而对“赞同准则”的相对轻视。在这6个回应中,例(15)、(16)、(17)、(18)和(19)都直接否认对方的恭维。稍有不同的是,例(20)采用了幽默的方式来弱化这种“不同意”,以维护恭维者的“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这种更重视“谦逊准则”的表现,符合汉语语用规范所体现的汉文化价值观。
1705317185
1705317186
(5)在表示“不同意”的6例英语恭维语回应中,例(15)和例(16)直接使用了简单的否认表达。例(16)的“No,no,no!”(“不,不,不!”)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也是中国的英语初学者中最常见的英语语用偏误。而例(15)更有意思,干脆通过“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而直接采用了最典型的汉语回应“N伲li,N伲li!”。这种简单否认的回应策略可能反映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成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A:你的汉语很好!——B:哪里!哪里!”这样一个话轮几乎是所有汉语学习者都会接触到的,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汉语教师都会不遗余力地组织反复操练,因此使得被试在听到他人的恭维时,就下意识地采用了中式表达法。当然,例(15)直接采用汉语回应,也可以有别的解释,即这样的语码转换是故意的。因为被试知道调查者也会说汉语,所以可能想表明他对汉语语用规范的了解,显示自己的汉语已经学得很地道,或者显示自身与调查者双方具有一种共同熟悉的二语,以便进一步拉近彼此的关系。
[
上一页 ]
[ :1.7053171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