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18126
1705318127
7—23 000美元
1705318128
1705318129
8—24 000美元
1705318130
1705318131
9—24 000美元
1705318132
1705318133
10—24 000美元
1705318134
1705318135
11—25 000美元
1705318136
1705318137
该企业可以把所有年薪加在一起除以11,然后得到数字15 181美元。他们可以把这个数字称为平均数。这样的平均数称为算数平均数。必须注意,这样一个数字在此背景下既具迷惑性又毫无价值。该企业中没有人的年薪是15 000美元;人们挣的或多或少,工作时间也不一样。
1705318138
1705318139
算数平均数必须伴随两个其他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众数是一系列数字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或多个数值。在上述例子中实际上有两个众数——大多数人所挣年薪要么是大约7000美元要么是大约24 000美元。比起算数平均数,众数通常更有价值,有更多的相关性。
1705318140
1705318141
中位数是将数字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排列之后排在中间位置的数字。上述系列数字的中位数是12 000美元;它也不是个特别有用的数字,但它确实能帮助我们建立平均数的背景。
1705318142
1705318143
还有两种其他方法可以帮助建立数字的背景:全距和频数分布。上述例子中的全距是19 000美元,即从6000美元到25 000美元;频数分布告诉我们有2人挣6000美元,1人挣7000美元,2人挣8000美元,1人挣12 000美元,1人挣23 000美元,3人挣24 000美元,还有1人挣25 000美元。
1705318144
1705318145
当把算数平均数理解为众数时,一个常见的谬误就产生了。“多好的公司啊,”有人可能这样评论,“平均薪水这么高。”“荒谬!”你肯定这样想,除非你知道此平均数是指众数而不是指算数平均数。
1705318146
1705318147
因此,当处理平均数时,区分算数平均数和众数非常有必要,如果你能确定中位数、频数分布和全距则更佳。
1705318148
1705318149
百分率也能导致误解。“在科德市长在任期间,腐败已经下降了50%。”一位科德市长的支持者如此声称。这种言论也许是真实的,但也许是从4个腐败人员减少到2个——并非多么明显的区别。然而,百分率比数字听起来更令人印象深刻。有人还可以让百分率看起来更加非同凡响:“上一任治理期间,腐败案例比现任治理期间高出200个百分点。”200个百分点听起来非同小可。事实上,两任市长治理期间的腐败水平并没有多大区别。
1705318150
1705318151
还有误导性取样技巧。“60%的人支持麦考密克。”这可能是真实的,但投票也许发生在共和党人集中的区域,大部分居民都支持共和党候选人麦考密克。这种骗术是来自有限取样的一个例子。投票人的取样并不能代表全部投票选民。
1705318152
1705318153
类似于有限取样的是小样本取样:“60%的人支持米勒。”同样,这也可能是真实的,但只有30人参与投票。在这30人中,18人支持米勒。但是30人并不足以形成有意义的统计数据。30人不具备所有投票人口的代表性。
1705318154
1705318155
然后还有模糊的统计数字:“最近的调查表明,更多医生针对普通头疼开出的药方更偏向于Z品牌而非其他品牌。”该词汇“最近的调查”可能隐藏了大量信息,这种词汇不具备权威论证,除非提供更多信息。还有误导性统计数字:“最近的调查表明更多人宁愿选择Z品牌而非其他品牌。”可能是真实的,但看看以下数据:
1705318156
1705318157
85人更喜欢A品牌
1705318158
1705318159
80人更喜欢B品牌
1705318160
1705318161
89人更喜欢C品牌
1705318162
1705318163
91人更喜欢Z品牌
1705318164
1705318165
投票人员总数为345人。这345人中有91人,或者说低于30%的人更喜欢Z品牌。尽管比起其他品牌,Z品牌的确有更多人喜欢使用,但Z品牌并未显著地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1705318166
1705318167
最后,还有诉诸大数字,这是随波逐流(乐队花车)策略的变式。“大家都在做X事情,所以,我也做X事情。”“400万美国人不可能做错。”大数字可能用来加深我们的印象,但我们未必会被打动。即使4000万人都在做X事情或者购买Z产品,也无法构成我们做X事情或者购买Z产品的理由。许多人都做某事的事实与主题毫不相干,除非有更好的论证。
1705318168
1705318169
自信的推测
1705318170
1705318171
众所周知的与主题无关的类型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在此引证,让我们再看一种类型——诉诸权威的一位远亲。如果有人做出推断性的认定,却表达得好像事实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自信的推测。比如,有个人保证:“我敢肯定……”“我就知道……”“我有理由相信……”“我可以自信地说……”
1705318172
1705318173
这种先验性做出了保证,但这些保证根本无法兑现……
1705318174
1705318175
有个子类别是诉诸个人经历:“从我个人经历中,我认识到……”“以我个人经历而言,我知道……”“我认识某人,他……”这种先验的形式也保证它们如事实一般,但是支撑这些保证的理由并不可靠。个人经历可以提供指导方针,但它们内部本身并未构成接受某一立场的标准。
[
上一页 ]
[ :1.7053181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