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8552e+09
1705318552
1705318553 此处的问题在于霍尔特先生只是站在自身的角度来评估现状。很有可能埃伦的确非常认真地对待工作,霍尔特先生也从来没有明确要求她投入额外的时间来赶上任务,埃伦也从来没有在自己的时间内来办公室上班。也有可能人事主管告诉埃伦,除非另有明确要求,否则她的上班时间就是上午9点到下午5点。因此,从埃伦的角度来看,她尽了全力,霍尔特先生的说法是不公平的。
1705318554
1705318555 另一种类型的混淆来自循环论证,有时候也称为回避问题。当把论证的前提条件之一作为它的结论时,这种论证方式就是所谓的循环论证。它没有证明任何事情,只是在前提条件的伪装下重新阐述了一遍前提条件。以下两个例证将清楚地说明循环论证的原理。
1705318556
1705318557 萨缪尔森有关经济学的著作广泛使用于美国的大中院校,因为萨缪尔森是经济学的权威专家。无人能够否认他是权威专家,而且是那个领域的重量级权威专家。我们知道他是一位权威专家,因为他的著作广泛使用于美国的大中院校。如果他不是权威专家,他的著作就不会如此广泛地使用。
1705318558
1705318559 如果你穿着昂贵的正装,那么你可能给雇主留下良好的印象。如果你留下良好的印象,你可能就会得到工作。如果你获得了工作,你就会收获可观的薪水,而如果你有可观的薪水,你就能够买得起昂贵的衣服。
1705318560
1705318561 这种公式类似如此:
1705318562
1705318563 ·因为命题A是真命题,所以命题B是真命题。
1705318564
1705318565 ·因为命题B是真命题,所以命题A是真命题。
1705318566
1705318567 ·因此,命题A是真命题。
1705318568
1705318569 但我们一直知道命题A是真命题;因此什么也没有证明。
1705318570
1705318571 循环论证有时候用来产生幽默效果:
1705318572
1705318573 玛莎:乔治,你还记得以前我们约会的时候爸爸总是在一旁等我们吗?其实,我真的希望他待在现场。
1705318574
1705318575 乔治:为什么?
1705318576
1705318577 玛莎:我不想在如此不安的环境下与你独处。
1705318578
1705318579 乔治:(担忧不已)为什么?
1705318580
1705318581 玛莎:因为我害怕我要做的事情。我害怕我无法控制自己。
1705318582
1705318583 乔治:哦,那没什么可担心的。我什么都不会做的。
1705318584
1705318585 玛莎:(担忧不已)为什么?
1705318586
1705318587 乔治:因为你爸爸在那儿。
1705318588
1705318589 推论
1705318590
1705318591 大量的混淆来自错误的推论。人们曲解词语或言论,超越自身权利做出过多假设,不恰当地解读字里行间的含义,无中生有地推断因果关系,在论据不足的前提下一概而论。
1705318592
1705318593 把补充混淆为对立面。举例而言,好的补充是不好,对立面是坏。两者之间区别很大。如果我说一场表演不好,我并不是说它就是坏的。类似地,如果我说“宾汉姆先生不喜欢你”,我不是说宾汉姆先生讨厌你。同样的道理,如果两个人表达两种不同的观点,我同意其中一个人,那么我并非一定要反对另一个人,或者暗示其他人是错误的;然而另一个人可能会假定我不同意。
1705318594
1705318595 一个词语有三个层面:该词语所表示特性的存在,该词语所表示特性的缺失,以及该词语所表示特性对立面的存在。中间的层面,即补充的部分,仅仅表明特性的缺失,它不能代表更多内容,它是中性的,不代表任何明朗态度。
1705318596
1705318597
1705318598
1705318599
1705318600 一个人如果尊重语言,就不应该跨越隔开词语与补充之间的垂直线,以及补充与对立面之间的垂直线。实际上,否定用语就会导致这种问题的产生,因而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它们,并且尽量使用肯定用语来表达看法。因此,与其说“这场表演不好看”,不如更准确地说“这场表演还可以”,或者“这场表演不坏也不好,差强人意而已”,或者“这场表演很一般”,或者“这场表演难以形容”。所以,与其说“宾汉姆先生不喜欢你”,不如说“宾汉姆先生既不喜欢你也不讨厌你”,或者“无论如何,宾汉姆先生对你并没有强烈的好感”。如果用积极正面的词语表达看法行不通,那么至少应该清晰表态你并不打算暗示对立面。
1705318601
[ 上一页 ]  [ :1.7053185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