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49515
江西庐山鄱阳湖
1705349516
1705349517
1705349518
1705349519
1705349520
洞庭湖
1705349521
1705349522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
1705349523
1705349524
古称“八百里”的洞庭湖烟波浩渺,跨湘、鄂两省,原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在20世纪50年代被鄱阳湖取代。目前洞庭湖面积只有2820平方千米,蓄水量约188亿立方米,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1705349525
1705349526
洞庭湖由东、西、南洞庭湖和大通湖四个较大的湖泊组成,在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由于近现代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洞庭湖的面积不断缩小。1825年时湖水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1890年为5400平方千米,1932年为4700平方千米,1960年已减为3141平方千米。目前,湖水面积仅为2820平方千米。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今已被分割为许多大小湖泊。
1705349527
1705349528
洞庭湖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地貌景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西北高,东南低;湖面海拔平均33.5米,其中西洞庭湖35米~36米,南洞庭湖34米~35米,东洞庭湖33米~34米,平均水深6米~7米,最深处30.8米,其中西洞庭湖345平方千米,南洞庭湖917平方千米,东洞庭湖1478平方千米,湖水蓄量188亿立方米;底质多泥或淤泥型;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资江、沅江、澧江四水、长江三口、汨罗江、藕池东支、华容河。
1705349529
1705349530
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一条巨龙,黄金水道长江则是巨龙的“肠”,而洞庭湖与鄱阳湖都同时起到“胃”和“肾”的作用,如果“胃”和“肾”的功能被破坏,长江中游就会遭受洪水的侵犯。因此,保护好洞庭湖湿地,发挥其调蓄洪水的作用,对于整个江南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1705349531
1705349532
1705349533
1705349534
1705349535
青海湖旁盛开的油菜花地
1705349536
1705349537
中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
1705349538
1705349539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市的西北部,是中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蒙古语叫作库库诺尔,藏语叫作错温布,即“青色之海”。青海湖面积4500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8.6米,流入湖中大小河流有30余条,远看水天一色,一望无际,确实有几分海洋般的波澜壮阔。
1705349540
1705349541
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千米,系咸水湖;一名洱海,面积4平方千米,为淡水湖。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
1705349542
1705349543
1705349544
1705349545
1705349546
青海日月山
1705349547
1705349548
1705349549
1705349550
1705349551
青海湖畔正在休息的棕头鸥
1705349552
1705349553
1705349554
1705349555
1705349556
青海橡皮山
1705349557
1705349558
1705349559
1705349560
1705349561
青海湖鸟岛
1705349562
1705349563
过去的青海湖比如今更为广阔,由地面下陷形成。形成初期原本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那时的青海地区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堵塞了青海湖的外泄河道,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只进不出的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湖水蒸发量增加,水量减少,而湖中的矿物质变浓,青海湖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1705349564
[
上一页 ]
[ :1.7053495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