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50293
1705350294
1705350295
1705350296
1705350297
我国水力发电的指向性极强,高度集中在西南、东南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我国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617605×108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17853×108千瓦,年发电能力19200×1012千瓦时。西南地区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占全国可开发总量的一半(50.12%),其次是华中(13.17%),西北居第三位(8.18%),华北(1.18%)、华东(3.14%)和东北(3.12%)地区是我国水能资源最匮乏的地区。
1705350298
1705350299
1705350300
1705350301
1705350302
西藏地热温泉风光
1705350303
1705350304
1705350305
1705350306
1705350307
大亚湾核电站
1705350308
1705350309
4 .新能源工业概览
1705350310
1705350311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能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瓶颈”。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报告预测了我国2020年能源需求。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28.88~38.80)×108吨标准煤,届时原煤缺口约为(3.21~11.74)×108吨,石油和天然气均有巨大缺口,能源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突破这一“瓶颈”的方法在于:一方面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在能源技术和设备更新方面持续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政策上扶持现有新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同时鼓励发展页岩气、生物能等新能源发展。
1705350312
1705350313
风能。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估算,我国在10米低空范围的风能资源约为10×108千瓦,其中,陆上约为2.53×108千瓦,海上储量约为7.5×108千瓦,如果扩展到50米~60米以上高空,风电资源将至少再扩展1倍,可望达到20~25×108千瓦。
1705350314
1705350315
核能。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储量丰富、经济、高效、清洁等特点,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选择的对象。在核技术上,我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到2020年规模至少达到8000×104千瓦。
1705350316
1705350317
地热。地热直接利用规模大,发展快。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统计,全国2000米可采热水量68.5×108立方米,国土资源部审批的地热田有103个。我国地热直接利用总量为126×108千瓦时。我国适用于发电的高温地热资源较少,主要分布在藏南、川西、滇西地区。受地热发电的地域和成本限制,我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长期保持在32毫瓦左右,其中最大的地热发电厂为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装机容量为25毫瓦。
1705350318
1705350319
生物能。生物能以生物柴油为典型代表。生物柴油产业发展以民营企业为主,已经建成了一定产能规模,但受原料影响,实际产量较低。从产能建设来看,我国生物柴油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全国生物柴油行业年产能超过300×104吨。该行业中产能超过1×104吨的生产企业有30家,其中,产能小于5×104吨的有13家,产能(6~10)×104吨的有7家,产量大于10×104吨的有10家。
1705350320
1705350321
太阳能。太阳辐射到地球的太阳能为1千瓦/平方米,是目前人类消耗能量的数万倍。太阳能有光伏发电、热伏发电、热能发电几种形式。2004年以来,由于欧洲和美国市场的强劲需求,促使我国的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表示,在2004年到2008年,我国光伏产业的平均增长率高于100%,2007年,中国稳坐世界光伏产业第一把交椅。2011年,我国光伏电池供应占世界总量的50%。
1705350322
1705350323
1705350324
1705350325
1705350326
陕西自然博物馆内的蓝铜矿孔雀石
1705350327
1705350328
原材料工业
1705350329
1705350330
近年来,原材料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处于增长态势,原料工业的发展使其构成也越加丰富,其中包括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药品加工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以及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建材业等。原料工业的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直接的增长,而且给其他各个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1705350331
1705350332
1 .冶金工业
1705350333
1705350334
冶金工业是指开采和处理(选矿、烧结)金属矿石以及冶炼、加工成材的工业部门,通常包括黑色冶金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两大类。生产铁(包括铬、锰)及其合金的工业称为黑色冶金工业,亦称为钢铁工业;生产非铁金属(包括铜、铅、锌、钨、铝等)及其合金的工业,称为有色冶金工业。
1705350335
1705350336
①钢铁工业
1705350337
1705350338
我国是世界上炼铁最早的国家。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已有炼铁业,至春秋战国时期又发明了铸铁和炼钢技术。1890年,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建成第一座具有现代工业设施的小型钢铁厂——汉阳铁厂。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飞速发展,至1996年产量达到10124×104吨,居世界首位;据世界钢铁协会统计。中国大陆2012年粗钢产量71654.2×104吨,占全球钢产量的46.3%,仅河北省钢产量就高达1.64×108吨以上,比全球钢产量第二的日本至少多5000×104吨,是美国全国产量的1.8倍,俄罗斯的2.33倍。
1705350339
1705350340
钢铁工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料、能源和辅助材料,主要包括铁矿石、炼焦煤、锰矿石、石灰石、白云石、耐火黏土等,其中铁矿石和炼焦煤的分布和生产对钢铁工业生产和布局最为重要。生产1吨铁大致需3~4吨铁矿石,0.7~0.8吨焦炭。我国铁矿石资源蕴藏量非常巨大,铁矿石分布相对广泛,主要集中在河北、辽宁、内蒙古、四川、湖北、山东和福建。我国炼焦煤资源丰富,品种齐全,质量优越,炼焦煤约占煤炭资源总储量的30%以上。
1705350341
1705350342
改革开放前,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主要为资源指向型,在铁矿资源集中的鞍山—本溪、冀东、攀枝花—西昌、包头—白云鄂博、五台—岚县、宁芜—庐枞、鄂东—鄂西七大区建设了鞍山、本溪、首钢、唐钢、攀钢、包头、太原、马鞍山、武汉九大钢铁联合企业。改革开放后,钢铁工业布局除考虑原料条件以外,主要依据燃料和能源供应条件、交通条件、是否靠近消费市场等因素,采用了沿海与内地共同发展的战略,利用进口原料在沿海建设了宝钢,并扩充了武钢、马钢、上钢等沿江企业。
[
上一页 ]
[ :1.7053502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