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61012e+09
1705361012 本日下午二时,黄司令及嘉木样禅师约宴行署同人,用汉式,共设五席,在襄佐仓佛殿中。正面倚壁全为佛龛,金碧辉煌,雕刻精致,内有铜佛数百,古色古香,据云多来自印度,为拉寺较古之佛也。前几上有新作之小泥像,高不及尺,初涂金身,据云系历代嘉木样佛,特制万座,备嘉木样至藏赠人者。涂金后甚美观,不知为泥佛也。
1705361013
1705361014 席间谈及此间沐浴事,黄司令谓拉市藏人,每年八月某夜,无论男妇,必在大夏河中大浴一次,因信仰佛教,谓浴之得福,实际亦与身体有益。其法即夜间赤身入夏河中,视身体之强弱定支持时间之长短,有支持四小时以上者。家中预作肉汁汤等,出水后即饮肉汁,厚衣衾而卧,身体因之特别壮健云云。
1705361015
1705361016 饭后赴讲经场(即前法会会场),观辩论经典,盖乘大师在拉,欲求其指示也。大师高坐,喇嘛千余人分团辩论,数人立而质问,一人坐地答,答错或不能答时,群起而攻之,或拖其头促其速答,或附其耳大声质问。据云研究深者可舌辩群僧,如大学之考试。又谓辩论时骤观之似为杂乱,实则手足及身之姿势,俱有讲究,观其抵掌而谈,或立而雄辩,或坐而论道,大有战国时苏、张之风。本日因大师在场,特别热烈,惜余不解其意也。
1705361017
1705361018 二十四日 房上晒台碾场 屋顶花园菜圃
1705361019
1705361020 下午偕史秘书游夏河北街,有数家屋顶上菊花盛开,或红或紫,有如都市之屋顶花园,且非盆栽,而均系生长屋上。盖此间各屋,皆为平房土顶,如播种其上,即可生长。有数家屋上植白菜数方,高尺许,是不仅屋顶花园,而为房顶菜园矣。
1705361021
1705361022 自兰州来拉卜楞,途中经过各地,房屋大半平顶,皆为土墁而成,无楼房者,四面屋顶可通,以梯登之,有正面楼房者,三面可通,即由正面楼屋之前檐通之,其用途甚多:(一)可积薪或晒粪作燃料。(二)人可往来瞭望,余等经过时每见有许多妇孺,在屋上立望。(三)犬可在上守夜,西北边民,每养猛犬,夜间在屋上巡守,并有昼夜皆在屋顶者。(四)可晒一切物品,如都市晒台。(五)并可碾麦,如内地之麦场。此种习俗,一为安全,一为经济,想相传已久,在最初或因异族侵扰,主要在登高瞭望,继而作种种用途。西北各地已成普通,惟如拉卜楞之栽花种菜,则又别开生面,扩张用途,在他处甚罕见也。
1705361023
1705361024 二十五日 开同乐会 游大经堂
1705361025
1705361026 本日仪仗队假大经堂开同乐大会,以大门为后台,堂前广场为招待观众之所。有高桌,有低垫,而大经堂之崇阶高十余级,广八九丈,尤为天然之看台。惟是日正值诵经,各喇嘛皮靴脱置阶上,且时出外至阶上诵经,颇碍视听。
1705361027
1705361028 是日游艺有新剧、旧剧、国术、双簧等,新剧有《中华魂》,内容为五族联合抗日,在此地演之,觉有意义。大夏街小学亦参加表演,有女生数人演小麻雀故事,亦颇动人。边地得此,殊非易易。
1705361029
1705361030 大经堂即慧觉寺,大殿中有高四五尺之铜像数十尊,小佛无数。佛前油灯数十盏,殿中厚垫十余行,可容一二千人。左右壁画高丈许,长数丈,皆欢喜金刚佛,巨作也。诵经时有铁棒喇嘛维持秩序,是日因有游艺会,特别注意。时见该喇嘛负四五尺之方形铁棒,在外巡视,各小喇嘛无不望而生畏。
1705361031
1705361032 广场左右有长廊,满绘壁画,广数十丈,尤为巨制。正演剧时,忽而大雨如注,群避两廊下,足容千人,表演场临时亦加帐棚。未几雨止天霁,又移场中。少顷复阴云四合,雨又滂沱。高原气候之变化,真不易测也。
1705361033
1705361034 二十六日 初尝兰州醉瓜 得食唐川大杏
1705361035
1705361036 兰州醉瓜,次于哈密瓜而优于各地之甜瓜,在西北最有名。余虽居甘数岁,因故终未一尝,深以为憾(十四年抵兰州时已过期,十五年届期赴蒙古,十六年赴青海,十七年未至期即赴京)。又过唐汪川时,杏尚未熟,据云其味之甘与肉之多,为各地冠,颇思一尝异味,惜非其时。乃至拉卜楞,因种种原因,未能早行,又届瓜果成熟期矣。
1705361037
1705361038 今晨赴朝市游,见有售杏者,其实甚小,据云附近所产。询唐汪川者,谓“他洼”(即大街)或有,因至“他洼”一游,果有较大者,唐汪川产也。食之味颇甘,但不如所传之佳。又见有似西瓜非西瓜之瓜,询之,醉瓜也。其瓜外圆形似西瓜,皮色又似甜瓜,喜出望外,急购二个,一较青而硬,一略黄而软,归后剖而食之,类似甜瓜而较甘,但不如想象中之美。询之本地人,始知由兰州而来之瓜多系半生,途中六七日始稍熟,非正式叶落之熟瓜,故味稍差。青而硬者,即尚未熟,黄而软者,系久置放,杏亦或然。
1705361039
1705361040 二十七日 尝田野风味 习帐房生活
1705361041
1705361042 下午赴河滨游览,见青稞田中,白帐房五六架,趋而视之,见一帐或二帐为一家,中置桌垫,上悬羊肉,前掘炉灶,男女老幼聚坐其中。见余至表示欢迎,让入后敬以奶茶、冷肉、油饼等,颇殷勤,惜辞不能达意,且不悉何以移居田中。归与杨秘书谈,始知藏人每年于此际携眷野居,食肉饮酒,唱歌娱乐,往往流连一周或数周,盖最快乐之日也。
1705361043
1705361044 余觉此种习惯甚好,因勤劳终岁,应有若干日之休息与快乐。又久居都市或群众聚居之地,应有若干日吸收野外之新鲜空气,如欧美人之避暑旅行,均与身心有益。藏民原为游牧生活,居城市后,每年秋高气爽,草盛花茂,牛羊肥壮之时,重习其帐棚生活,快乐其心情,锻炼其体格,以保存其民族固有之优点,真汉人所不及也。
1705361045
1705361046 又远望山坡、山顶,帐棚林立,询之系喇嘛移居休息者。盖喇嘛亦有此习惯,本年又因班禅大师在拉,忙碌数日,此时法会完毕,遂乘机至山上休息也。
1705361047
1705361048 二十八日 拉市妇女多远游 藏中活佛亦野居
1705361049
1705361050 本日仍赴青稞田中,考察藏民生活,有一红教喇嘛携其二女,亦居野帐棚中,喇嘛有粗大发辫,缠于头上,大如盘,二女年各二十许,虽亦藏服,但长辫礼帽,不同藏妇装束,口衔纸烟,在拉市中可谓摩登。询之,初自塔尔寺之鲁沙尔来,在彼留数年,曾至西宁数次,举动亦轻佻,略能汉语。又一帐房内有一藏妇,汉语甚流利,见余极为招待,颇有常识。询之,知曾赴北平及山西五台山等地,来往年余。可知拉卜楞之藏民妇女,非如内地乡间女子,足不出户者可比,大半曾远出游历,毋怪其甚活跃也。
1705361051
1705361052 又前行,见有华丽之帐房数座相连,旁有骏马数匹,异之。及近,始知策觉林佛等,亦乘法会完毕,大师休息之际,移居田野,一享野外清福。邀余坐谈,并置酒肴,旺堪布、森且堪布等均在其地。余去时彼等方作骨牌戏,饭后已昏暮,活佛与堪布燃烛乘马而归。次日闻又策马入田中,重享帐房中酒食娱乐之生活矣。
1705361053
1705361054 二十九日 诵经焚柏送天葬 粉身碎骨供鸟食
1705361055
1705361056 闻本日有“天葬”者,黎明,即偕史觉民、庄学本等赴天葬场参观……此种奇俗,睹之甚惨,思之甚异。但一研究世界许多奇葬之俗,无足异也。如太平洋岛人露葬,即弃尸旷野,俟全身腐臭,各兽食之,并每有盗窃食其肉。又印度之巴西民族多鹰葬,以蜡涂尸置楼上,招鹰食之。马来人用水葬,投之水中。爱基斯莫人用土葬,以海皮裹尸,葬于土中。日本人火葬,比之天葬,亦无何轩殊之分。
1705361057
1705361058 天葬为藏民最普通之葬法,佛教谓宇宙由水、火、土、风四大原质构成,各有神掌之,尸体秽浊,埋于地则污土,投于水则污水,焚于火则污火,弃于野则污风。惟饲之鹰犬,则无损于四神,故以天葬为最合理之方法。闻死时即去其衣,覆以布,延喇嘛、来宾诵经,死者所遗之衣,即全付喇嘛,经事毕,即赴天葬场。如鸟食不尽,仍须诵经,或合以糌粑,使食尽始已。本日顷刻食尽,故未见此种手续也。
1705361059
1705361060 又藏民习俗,除天葬外,大喇嘛、贵族得用火葬,贫民、乞丐或患恶疾、犯罪者,用水葬。又《卫藏通志》载以尸喂犬为地葬,惟不甚普通云。
1705361061
[ 上一页 ]  [ :1.7053610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