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61453e+09
1705361453
1705361454 十五日 窑街多富源 享堂有古迹
1705361455
1705361456 早八时就道,汽车渡庄浪河,水未全冻,但甚浅小,回忆去岁夏初水涨,偕庄泽宣君渡此河时,车陷泥中,数十骡马,费半日之功,未能拖出,后由兵士数百人推之挽之,由午至暮,始得出水。当未渡时,犹有戒心,幸一驰而过,颇觉轻快。一百二十里至马莲滩,有居民二百余家。又五里至窑街,远望有砖砌烟突数座,高数丈,耸立空中,疑此地有工厂,询之知为烧磁器之窑厂,故其地名为窑街。据云大小十余厂,每厂工人二三十人,但俱系黑色粗磁。街上售者数家,盘碗瓮罐,陈列累累。距窑街约五里处产煤,街上有背者驮者,块大数尺,其质甚佳。一带居民用之,烧窑亦即利用此煤。闻附近又有铜矿,前曾开采,今废。窑街属永登县,有居民一百数十家,小学校一,比较繁盛。余等下车休息,尝其较可口之羊汤而行。由此入享堂峡,两山夹峙,水流其间,一望清碧。车行山腹,径狭而陡,下临深渊,且有潜冰暗滑,非常危险。每下车步行,而车轮必上铁链,并时用木锤置后轮下阻之。可知西北虽有公路,仍不免行路难也。惟风景甚佳,俯视下流,半从冰层下过,冰白水碧,一样清澄。约三十里有桥翼然,远望如画。前后牌楼,一书“陇海通途”,盖此地为甘肃青海之交界。旁有刻联,为“万派清流东浩亹,三边险道通湟峡”。因下临大通河,即古之浩亹水,至此与湟水会合也。一书“令居古塞”,盖此地为古之令居塞。旁有联为“一泓碧水澄明镜,两岸青山架彩虹”。因桥两端架山腹中,长约十二丈,高约十五六丈,并无基足,上有长亭施彩色,真如两山架彩虹,形容颇肖,惟山无草木,四季不青耳。桥侧有兵士四人守卫,持护照至享堂请示官长后始许通过。约二里许至享堂,即宿其地。
1705361457
1705361458 据调查市中居民一百六十五户,男女一千三百余人,回民约十之七。有初小一,学生四十余人,经费全年一百五十元。公安局一,有警察十六名,经费由市民供给,每一户每月纳公安捐六角。有军用电话及邮政代办所。附近多石田(田中铺石子),每垧(二亩半)价约八十元至百元。旱地每亩五元至十五元,脑田八元至二十五元。享堂为李土司坟墓所在,故曰享堂。原属碾伯县,现为民和县。民和县城距享堂约五里,李土司衙署所在地也。余因为时尚早,偕庄学本等步行往观,渡河水,结冰甚坚,由冰上过。沿河树林甚茂,县新建,衙市萧然如乡村。盖民和十九年始由乐都分出,故仅县府一,学校一,商民十余家,居民百余户,反不如享堂之较繁盛也,惟闻全县有完全小学校七处,内女小二处(学生共四十二人,经费共五百九十元)。三川有回教教育促进会所办完全小学一处,学生七十五人,经费七百二十元(其地有县立第三完全小学,经费为最多者,仅八百九十元,而学生为一百五十人,第一县小经费同回校,而学生为一百二十人)。义务小学十处,初级小学五十八处,学生共一千一百余人,经费共四千五百七十元。回民初小二十七处,全县教育经费共一万二千四百二十元,较前属碾伯时教育大进步,学校增加甚多也。全县人口共六万零五百余人,男三万三千五百余人,女约二万七千人,分汉、回、藏、土各民,汉人散居各地,回民以享堂镇、马营镇处为最多,藏人以唐让、硖门等处最多,土民多散居于官亭、三川等地。
1705361459
1705361460 又按民和沿革同于乐都,乐都古湟中地,汉神爵二年置破羌县,隶金城郡,魏因之,后凉改为乐都郡。北魏孝昌二年,改为西都县。后周复改为乐都郡。隋开皇十八年,置湟川县,属西平郡。唐宝历三年陷于吐蕃,五代改为湟州。宋又改为邈川城。元为西川境。明初立碾伯卫,洪武十九年,移卫于西宁州,以碾伯为右千户。清雍正三年,始置碾伯县。民国因之,十七年又改为乐都县。十八年青海改省。十九年,以乐都县域辽阔,划老鸦峡以东地成立民和县。东与甘肃永靖县交界,南以黄河与甘肃临夏交界,西以老鸦城与乐都接境,北以湟水与甘肃永登分界。南北长,东西短,面积共一千一百四十方里。至民和县城复参观土司衙署,周围土墙高耸,内有照壁,大门大堂,完全如前清县署。大堂上木匾甚多,后有居室,亦宏敞。李君出其世袭家谱,方二尺许,每代绘一图像,一面叙事迹,现十七代矣。自明起,相传为李克用裔,以上不可考矣。据云原管土民四千余户,今李姓本族仅二千余户耳。时已黄昏,急觅乘骡马而返至享堂,已家家灯火矣。
1705361461
1705361462 十六日 李土司坟墓多古碑 老鸦峡险道成坦途
1705361463
1705361464 早偕同人参观李土司祖茔,方数百亩,依山傍水(左有大通水右有湟水),外有短墙围绕,内有石羊、石虎、石墩等,多已倒坏。左右前后,石碑林立,远者为明宣德年,述其世袭与赐爵之原委,近者为清时御赐祭文。又有某代从军讨番死难殉节之碑,碑石甚佳,闻系御赐由北京运来者。最近有光绪时碑二,但皆补述明、清时事,一述明宣德时赐金册铁券事,一述清初顺治时准其仍袭世职之上谕。茔墙外大道旁有神道碑二,一宣德二年八月立,额书追赠特进荣禄大夫右军都督府本军都督李公神道碑,述其历代情形较详。据记该土司为唐李克用之后,原姓拓拔,唐赐姓李。元李赏哥为岐王府官,再传至李梅吉古,次官吉禄,次南哥,为西宁州同知。明洪武四年,授都指挥世袭职,子李英袭,以功封会宁伯,追赠荣禄大夫右军都督府左军都督云云。一大明成化十一年三月立,额书明故前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会宁伯李公神道碑。
1705361465
1705361466 九时半行,经老鸦峡,有居民约百户,回民十之三,商店十余家。峡内各山为火成岩与变质岩,石块闪烁有光。据云有五金矿,未知确否。老鸦峡、杨家店、鹦哥嘴等地,在昔均为险道,十年前余乘架窝过此,而时时步行,且防失足者,今则乘汽车如飞而过矣。未几经高庙子,为乐都大镇,居民二百余户,男女一千七百余人,商店六十余家,有高级小学及公安局。又三十里至乐都县。沿途一切均较前整齐进步,在甘肃境内,处处现从前繁荣而今衰败之景象。至青海境,则道路修治,树木密茂,房屋新整,处处有新兴气象。下午二时至小峡,高参军偕马主席代表马副官丕烈等乘汽车迎于其地,即同车而行。小峡口相传系宋崇宁二年所筑,南北二山壁立,形势险要。原有南北二关,南关已毁,北关犹存,系光绪三年西宁办事大臣豫师捐建,更关名为“武定”“安德”。约三十里入西宁城。晚省府设宴为余等洗尘。
1705361467
1705361468
1705361469
1705361470
1705361471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 [:1705360176]
1705361472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 五 留居西宁
1705361473
1705361474 十七日 青海交通 西北皮筏
1705361475
1705361476 余来西宁,已三次矣。十年前来时,乘架窝,一周始达,一年前虽乘汽车,因路工尚差,需四日。此次仅半日即达,可知西宁交通逐年进步。兹将青海交通,分项述之如下:
1705361477
1705361478 (甲)汽车路
1705361479
1705361480 青海汽车路,系民国二十年起,由马军长步芳,运用工兵,就原有大车路,略加修筑,勉强可行驶汽车,非如内地公路之平坦;夏秋两季,道路泥泞,即不能行驶。至甘青路,因系西宁通行兰州大道,又由全国经济委员会拨款改修,循兰宁旧路,至乐都之白崖地方分路,经老鸦峡、享堂,而达兰州,避免牛站山之险,约可减捷一百公里。
1705361481
1705361482 一、甘青路 由西宁至兰州,全长二百二十二公里(约合三百九十华里)。由西宁至甘青界之享堂,实长一百一十公里(约合一百九十华里),系由西宁至兰州新汽车路。
1705361483
1705361484 二、兰宁路 由西宁至兰州,全长三百二十公里(约合五百六十华里)。由西宁至甘青交界水沟山,实长一百二十七公里(约合二百二十华里)。再至永登县接联而达兰州(系西宁至兰州旧汽车路)。
1705361485
1705361486 三、宁湟路 由西宁至湟源,全长五十二公里(约合九十华里)。
1705361487
1705361488 四、宁贵路 由西宁至贵德,全长一百零八公里(约合一百九十华里)。
1705361489
1705361490 五、宁临路 由西宁至甘肃临夏,全长二百七十公里(约合四百七十华里)。由西宁至大里加山甘青分界处,实长一百九十公里(约合三百三十华里)。
1705361491
1705361492 六、宁张路 由西宁至甘肃张掖,全长四百零八公里(约合七百一十华里)。至大通县之广惠寺境,计长六十九公里(约合一百二十华里)。
1705361493
1705361494 七、宁武路 由西宁至甘肃武威,全长四百六十公里(约合八百华里)。至互助县城,计长五十二公里(约合九十华里)。
1705361495
1705361496 八、宁敦路 由西宁至甘肃敦煌,全长一千四百四十二公里(约合二千五百华里)。现修筑至都兰,计长四百二十八公里(约合七百四十华里)。
1705361497
1705361498 九、宁玉路 由西宁至玉树,全长九百三十二公里(约合一千六百一十华里)。此路现修筑至大河坝境,计长三百二十七公里(约合五百七十华里)。
1705361499
1705361500 十、都伦路 由都兰至都兰县属之巴伦,全长一百二十公里(约合二百一十华里)。
1705361501
1705361502 (乙)水路
[ 上一页 ]  [ :1.7053614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