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61679
六、循化县分会附设学校:有查家工、清水工两级小学各一所,学生均一百五十名,教员各八九人,经费由中央补助边疆教育经费项下每年各补助三千元。又瓦匠庄两级小学一所,学生九十名,教员四人,全年经费三千六百四十元,由马子香氏筹拨。此外各乡初级小学八所,每校学生二十人至一百八十人,教员一人至七人,经费各百数十元,均由马子香氏筹拨。
1705361680
1705361681
七、民和县分会附设学校:有川口两级小学一所,学生百七十余名,教员六人,经费每月八十元,有基金生息。万泉堡初小一所,学生一百一十四名,教员二人,经费全年三百元,由地方摊收。其余各乡初级小学共十六所,每校学生三十人至八十人,教员一二人,经费年各一百余元,由地方摊收。
1705361682
1705361683
八、互助县分会附设初级小学三所,二十三年成立,每校学生二十名至四十名,教员各二人,全年经费均百余元,由地方摊收。
1705361684
1705361685
九、大通县分会附设学校:有西关高级小学一所,十九年成立,学生八十三名,教员四人,经费地方捐款二千元,及马子香氏捐助一千元,发商生息。各乡有初级小学共十一所,每校学生三十至七十名,教员一人,经费全年各百数十元,由地方摊收。
1705361686
1705361687
十、湟源县分会:办有东关高级小学一所,民国二十一年成立,学生八十二名,教员五人,经费每年由羊毛项下抽收一千余元,由马子香氏拨给,产销局洋千元,由县长拨,地方款七百余元。
1705361688
1705361689
十一、贵德县分会,办有壬城高级小学一所,二十年成立,学生百人,教职员五人,经费由马子香氏补助,二千四百元发商,年得息四百八十元。
1705361690
1705361691
十二、同仁县分会,办有保安两级小学一所,学生百三十人,教员五人,经费由地方摊收。
1705361692
1705361693
十三、共和县分会,办有两级小学一所,学生四十人,教员一人,经费由地方摊收。
1705361694
1705361695
以上各学校教科书,均由总会发给,余参观时见楼上满堆,据云系马军长捐助,各校地址建筑费,大半为马军长拨给或捐助。可知马子香氏对于回教教育之积极促进矣。
1705361696
1705361697
二日 参观阿文学校 足见回民力量
1705361698
1705361699
上午马代主席约余参观阿文各学校,马氏年来在青一方提倡回民教育,一方亦提倡回回宗教,故除由回教教育促进会办理全省各小学校,促进回民教育外,又由马氏捐助设立许多阿文(阿拉伯文即回文)学校,有中学,有男女小学。首参观北关私立阿文中学,即在回教礼拜寺内,建筑宏壮。前为中学部,有学生两班,七十余人,研究高深之阿文。后为小学部,有学生百数十人。中学生有二教室,小学生即在大廊下,有低木凳数十,无桌。中学生用石印之教科书,小学生用小木牌,上书阿文,持而读之。据校内一木屏上所书,此校原址,为清康熙时马焦录氏所建。继赴私立女子阿文小学校,距中学仅数百武,时将放课,女生约百人,全体环立作方形,皆头戴绿色风帽,有三领班及教员一人居中,先呼某口号,群随呼之。据云为回教净身之语,余不解也。
1705361700
1705361701
按西北为回民之集中地,尤以青省为多。回民以回教为其中心思想,其一切文化,言语行动,风俗习惯,日常生活,俱规定于可兰经内,毋稍逾越。因之回民集中之地,具有清真寺,寺多附设阿文学校,读阿文,即备研究回教经典也。据调查青海全省各县,清真寺分为三等,八十家以上者为大寺,八十家至五十家者为中寺,五十家以下者为小寺。西宁有大寺十七,中寺十四,小寺二十七,共五十八寺。化隆有大寺六十四,中寺五,小寺十六,共八十五寺。大通大寺十一,中寺二十,小寺三十一,共六十二寺。循化大寺十六,中寺二十八,小寺十九,共六十三寺。亹源大寺六,中寺十,小寺七,共二十三寺。互助大寺二,小寺七,共九寺。湟源大寺一,余未详。乐都大中小寺各一。民和大寺十六,中寺十八,小寺二十四,共五十八寺。各县大小共计三百六十一寺。以化隆县为最多,闻该县有回民七千五六百户,约五六万人。他如循化、大通、西宁、民和等县,亦各有数万人。可知青海回民之势力,且握有军政权,更不能仅以人数计也。
1705361702
1705361703
三日 年货年画 古色古香
1705361704
1705361705
本日为废历腊月二十二日,已届旧俗送灶神之期。上午赴街市游览,见各饭店均停业,而杂货店则倍增拥挤。售年货者多在街道左右摆摊,有灶神、门神、关帝财神,红纸黄表,大小鞭炮,长短香烛等,形形色色,完全如内地二十年前之景象。惟香有长二三尺者,有粗如手指者,为甘肃临洮所造。
1705361706
1705361707
食品则有各种调料,普通海菜,而尤以卖肉者为最多,而最惹人注意,多系整猪整羊,罗列道旁,睹者环列,引人注目。盖边民贫困俭朴,平日食肉者甚少,而旧历新年,则无论贫富,必购若干,故售者亦特多。青菜甚少,且多冰冻,如葱如白菜,皆干枯而无青色。服饰则有女儿之红缨绒帽,男童之花帽,以及男子之毡帽毡鞋等,盖习俗过新年,则衣新衣食美味也。
1705361708
1705361709
小巷口墙上地下,多张售年画,大多为旧戏中之故事,或吉利之人物。亦有裱成之中堂对联悬于墙上者,似为古画,但就近阅之,多系新手所绘,或俗人所绘,无足观者。商店门首有售较佳之画者,或为历史之故事,或为地理之风景,如武穆之精忠报国,木兰之化装从军,以及杭州、上海、天津、北平各名胜等,于社会教育,不无裨益。余常觉社会教育,应利用习惯时机,较易生效。年画倘能改良,则家家年年自动购贴,无形中收教育效果矣。
1705361710
1705361711
四日 气象测候所 人民大会场
1705361712
1705361713
下午赴西宁气象测候所参观,所址在孔庙内,即前西宁之文庙。院宇甚大,左右两庑改为图书室及陈列所,但现在既少图书,又无陈列物品,终日锁门,待将来补充而已。耳房内有阅报所,有各种挂图及日报月刊,阅者尚不乏人。大殿始为气象测候所,仅有测风雨及湿度等简单器具数种,所长一人,夫役二人,所长外出,略视而已。
1705361714
1705361715
旋赴人民大会场,系王子元君任民政厅长时所建设。在城内西北角,有广场,立有孙中山先生纪念碑,下石上砖,约高二丈,石八面,上刻总理遗嘱遗训及传记。复有屋若干间,并有动物园,原搜养西北特产之鸟兽数十种,今仅余笼栅,而鸟兽早散亡矣。亭楼屋宇,亦半为蒙藏小学校占去,惟开各界大会时,仍在此场。
1705361716
1705361717
五日 盐销陕甘川三省 池属青察柯三王
1705361718
1705361719
上午访陈任轩君,有察卡盐税局一职员在座,据云新自察卡盐池来,行八日。该盐池南北八十余里,东西一百八十余里,周围约二百余里。池中有白盖一层,凿开后,下为盐水,用铁漏勺取之,水漏而盐出,天然自成,毋须经摊晒等手续。挖过地方,一经天雨,即可长平,即坑之深者大者,三年亦可长满。四川松潘一带,亦来此运驮,每次驮牛以千计。至时督运局代雇附近帐房中蒙人去挖,每挖一驮,工资三角,收税每牛六元,不论斤数多寡。故松潘一带之驮盐者,每牛往往驮二百数十斤,至一二日程处,再增牛分驮之。盐池旁之税局,有职员八人,税警三百余人,每年收税三四万元,全青各局,前曾收至四十余万元云。
1705361720
1705361721
前接兰州梁经理鉴如函,托代觅青盐若干,为疗疾之用。下午赴西北盐务收税总局驻青办事处觅索,谈及青海盐税情形,据云:仅察卡一池,年产17100担(每担240斤,上数为二十四年销数),池租每百斤大洋五角,税率每担正税三元,附加三角,食户捐一元,共四元八角,税捐年额为7350元。税捐方法,售盐时即予以税票,填票员填写签名,送长官盖章,会计收款登账,然后将票发给购盐人。此盐销售地为青海之察卡上五庄、鲁沙尔、南大通,甘肃之洮岷,四川之松茂,及陕西之汉中等地。产地价格,只交驮户脚价。此种驮户,俱系蒙、藏人民,故脚价多以青稞代之。蒙、藏民运盐至湟源盐税局时,以青盐一袋,易青稞一袋。盐税局销地价格,每百斤十元三角,办事处附属机关及分仓,有察卡督运局,湟源分局,南大通分局,上五庄分局,鲁沙尔分局,羊群分卡,西宁分仓云云。
1705361722
1705361723
按察卡盐池,为青海境内最大之盐池,“察卡”即藏语“盐池”之意,所产之盐,名为青盐,天然生成,不用人工。其水由锡拉库特尔山之莫柯尔河,与布拉克地察汗,乌苏河,汇为此池,原归霍硕特西前旗青海王,霍硕特西后旗柯柯王,及霍硕特北左末旗察卡王等三王管辖。取盐之道,共分三路。一在西北,属青海王,一在东北,属察卡王,一在西南,属柯柯王。以前仅许蒙古贫民挖取,愿挖者请领各该旗王公札萨克台吉照票,运往湟源、西宁、大通一带售卖,易换布匹、粮食、日用等物。现均先后收为公有矣。
1705361724
1705361725
六日 青海地势 各县面积
1705361726
1705361727
青海为西北之中心,据江河之源头,境内山脉起伏,冈岭层叠,河流纵横,湖泊星布,纯系高原地带。据方志张其昀君所述:青海省居于全国最高地位,中国各省会,除康定外,以西宁地势最高。泰山为五岳之首,庐山为著名避暑地,海拔仅一千五百公尺,而西宁之高度,则为二千二百公尺,较各山均高,仅低于康定三百尺耳。惟西宁在青海尚为低地,全省高度,平均为三千公尺。又如山西陕西北部、甘肃以及内外蒙古,均为高原,但均较青海为低,其高度不过一千至二千公尺。戈壁沙漠,则在一千公尺以下。故青海地势,为中国高原中之最高者。此外仅有西藏北部之高原,海拔达五千公尺,称为世界之屋脊。但其地实无人烟,西藏人民,大都集居于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为高度三千公尺以下之高地。故中国民族分布之区域,以青海为最高,四川峨眉山,海拔三千公尺,秦岭最高峰太白山海拔三千五百公尺,若与青海日月山较,仍屈居其下。日月山海拔三千七百公尺,在青海高原,似为低山,其地高山多在四千或五千公尺以上,甚至超出六千公尺。大概五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山顶永远积雪,是为真正雪山。青海雪山甚多,自北至南,五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列举之如甘、青交界之祁连山,黄河北岸之大积石山,即阿尼马卿山(河曲为大积石山,循化为小积石山),黄河、长江分水岭之巴颜喀拉山,扬子江上源分为二支,介于二源之间者曰库赛岭,在青海西藏界上者曰当拉岭,又名唐拉山。以上诸山,皆终年积雪。此种雪山,对于国家有重大关系。中国文化以长江、黄河二大流域为根据地,皆导源于青海,盖高山雪水,涓涓下注,源远流长,终成江河。青海为中国第一大湖,其水量亦取给于周围之雪山。黄河有支流曰湟水,湟水有支流曰大通河,亦皆导源雪山。湟水在西北历史上尤居重要地位,试以青海与蒙古、新疆相比,即可见雪山之价值。大概大陆中心,离海甚远,雨泽稀少,气候干燥,故蒙古、新疆均有广大沙漠,荒碛不毛。而青海因有多数雪山,水源特富,目前虽有未辟之地,将来可望拓殖,此雪山对于国计民生之影响也。又雪山与国防亦有关系,因青海高原,本身已达三千余公尺以上,雪山绝对高度虽大,而相对高度不甚悬殊,如日月山海拔三千七百公尺以上,但高出青海水面仅一千公尺。又青海省诸山,如库赛岭、当拉岭等,坡度皆甚平缓。据实地测量,谓当拉岭即建铁道亦易,故历代用兵大道,率取道青海。如清初康熙时二次征藏,当拉岭为当日战场,通天河为大本营所在,各山山口,向称进藏要道。至祁连山坡度虽峻急,而其时山口亦为通甘凉之间道。自汉以来,民族迁移,均由此道。甘都南之扁都口,尤为重要云云。又据《青海丛编》陈秉渊君述青海地势,以勒科尔乌兰达布逊山为最高,计海拔达二万二千余尺,祁连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均起源于该山而分迤。他如祁连山高二万尺,积石山高一万八千七百五十尺,巴颜喀拉山高一万七千一百八十尺,唐古拉山高一万五千尺,即各河流湖泊较低之地,长江发源处高一万四千余尺,同仁什则寺境之黄河,高一万二千五百三十余尺,鸦砻江西岸,高一万一千余尺,鄂陵、札陵湖面,约高一万二千余尺,青海湖面高九千八百余尺,柴达木盆地,亦尚高九千五百二十尺,可知其地势之一斑矣。
1705361728
[
上一页 ]
[ :1.7053616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