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62019e+09
1705362019
1705362020
1705362021
1705362022
1705362023
1705362024 按上表无铁矿,闻互助产铁,明万历年间已在五峰山设立车厂,当时征讨蒙古需用兵器,均仰给于此,今则衰落耳。
1705362025
1705362026 赵昱等亹源县金矿调查报告:
1705362027
1705362028 (一)调查区域 亹源县在祁连山南麓,大阪山麓,大通河北岸,距西宁三百余里,东西各地均产金。此次调查,首至县西约三百里之八宝一带,其地海拔约一万英尺。大通河由西而东,发源于八宝山。伏牛河由东而西,发源于景岭。天蓬河由东南而西北,发源于大阪山,流入伏牛河。内景阳岭横贯于祁连及大阪之间,系此平原中地势最高者,约一万二千英尺。调查区域,即在景阳岭之西,沿伏牛河一带,其地产金素著名,明末时即有开采者,今尚有多人采掘。天蓬河、高崖、大红哈及转风窑等处,采掘有至六次以上者。
1705362029
1705362030 (二)地质情形 该处诸产金区,地面征象,均相似,山上经剧烈变化,倾斜颇甚,受风化之石板石,石英,遍地皆是。大梁一带更甚,祁连山及大阪山间之平原,实系一古代巨河之冲积层。砂金储存最富之处,均在伏牛河南岸,及天蓬河两岸,距地面深一丈至五丈。地面最上有黑土约半呎至二呎,次层为细砂或有粘质之红土,大红沟、小红沟更为显著。再下层系粗砂及流水冲成之石子、石英,不及石板石多。大梁及大红沟亦有砾成岩及水门土,俗称石锈,厚度自半呎至三呎。底层石子较上层大,在高崖底层石子之大,实属罕见。金砂多储存于一种青黑色或红色之砂砾中,最富之处,约在距底层(即一种细粘之红色土层)数寸之处。金粒普通为小如芝麻者,亦有大如黄豆者。金质颇纯,多成扁形或凹凸状,俗称麸子金。
1705362031
1705362032 (三)采掘状况 主要采掘法有二:一曰水拉工,一曰下口子。春夏水大时,先作渠导水至较高地,亦有掘小池以作蓄水之用者。由该地引水使流经有金砂之地,地面同时用铁耙将土掘松,使随流水冲去。遇较大石块,另由工人取出。待上层冲去见金砂层时,遂引水至他处。另以小铁耙将含金之砂土耙出,倾于附近沟内,任流水将土砾冲去,金粒重而下沉沟底。再将沟底金粒砂土耙出,置于长五六尺之木槽内洗之。槽下端钉有横条四五,金粒及重砂石留于横条之间。再取金粒等置于如箕之木盘内,将砂石洗去,仅留金粒及少许黑铁砂,再移于小铜盘中,以火烘干,用口吹去铁砂。此法本地人称曰水拉工,或曰夏工。自旧历三四月起,至八九月止,均用此法。旧历十月后水冻成冰,乃用下口子(即开盐井)采掘法。择定地点,由上向下开一长方形之井,井口大小约二尺阔,三尺长,能使一工人进出工作。掘出之土砾,由土制辘轳运上,如此开至三五丈深时,即见金砂子之底。于是开始横掘,将含金之土砂,尽量掘出,倾积一旁,待明春冰解时淘洗。此法谓之下口子,或曰冬工。
1705362033
1705362034 如上所述,可知青海矿产,现在以亹源县为最富。兹将该县概况略述如下:
1705362035
1705362036 亹源县地自隋、唐灭吐谷浑后,置米川县,五代为吐蕃所据。清雍正三年,灭罗卜藏丹津后,设大通卫,置总兵官一员。十三年裁总兵官,设副将一员,乾隆九年,迁卫至白塔城(即今大通县北)。此处置游击一员,称北大通营。民元绿营裁撤,属大通县。十八年设县治,名亹源,以其地居浩亹河之上游也。其地势南北大山,中为广原,大通河横贯其中。清雍正二年建城,周围六里。县治距省会北二百十里。四境东以拉尔加山及金羌滩与甘肃永登县为界。西以八宝山与都兰为界,南以大寒山(即大坂山)与大通为界。北以祁连山与甘肃之甘、凉为界。东西五百里,南北仅七十里,全县面积为四万五千方里。人民,五族皆有,蒙民有和硕特前左翼首旗,西右翼前旗,土尔扈特南后旗,喀尔喀南右翼旗等,住永安、俄博一带。藏族:有阿里克族,住八宝山附近。兴马山族,住老虎沟迤西。兴顺族,住加多寺一带。向化族,住那龙窝。归化族,住班古寺一带。满人住河北,回人多住河南。汉人、土人居城附近。全县共二千余户,约二万余人。
1705362037
1705362038 境内因有大山,盛夏犹积雪,夏季平均温度华氏四十五度。故农业不发达,仅产青稞、燕麦、糜子等。大半从事畜牧,富户有牛羊至万头者。森林亦盛,如八宝山及下峡之班团、仙米、朱古各寺,皆有松林,但以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如东行虽可通永登,西行至老虎沟,转北经黄城滩可至武威,但皆羊肠小道。西北经俄博至张掖,虽旧有大车道,年久失修,不能通车。南至西宁,有大中下三大坂,亦均山路崎岖,以故木多用少。兰州木商,每年由大通河运出约万株以上。蘑菇亦多,每年有川商收买。仙米、黄城滩骏马、羊皮,尤为特产,每年输出羊毛约一百五六十万斤。至金矿、煤矿,上已详述。
1705362039
1705362040 境内大山有祁连山(县北十余里),大寒山(即大坂山,县南十余里)对峙。又有八宝山(在县西二百一十里,山中有金银铜铁等矿,有森林,有野兽,故名八宝),景阳岭(县西二百里,相传曾有人于其下掘获赤金,形如羊,故又名金羊岭),沙金山(县西北百二十里,下产沙金故名)等因富源而得名之名山。大水有浩亹河(即大通河,发源于祁连山脉之集鲁肯山南麓,会诸水经县治东、再会诸水势始大,入甘肃境东南流经古城沟峡口,连城、西大通、窑街等地,西至青海境内之享堂,又与湟水会合东流至甘肃新城入黄河),卧牛河(兰州木商从仙米、朱固购木亦由此运之)等。古迹有永安城(县西北百余里),三角城(永安西四十里,元时筑),鸾鸟城(永安城北六十里,汉时置县,属武威郡),俄博城(永安西北百二十里),沙金城(永安西),铁桅杆等。
1705362041
1705362042 教育甚幼稚,县城内有高小一,学生八十余人,教职员三人,经费全年仅三百五十元。女初小一,学生数人,各乡村有小学共十处,学生最多者四十人,少者数人,教员月薪全年仅十元至四十元。
1705362043
1705362044 十日 马氏诞辰 回教中学
1705362045
1705362046 本日为故主席马阁臣氏诞辰纪念日,上午八时,全城各机关职员及各中等学校学生,均集马公祠行礼,余亦参加,并为讲演。其地距回教中学甚近,会后马子香氏陪余等参观该校。建筑壮伟,设备完全,为青海各省立中学所不及。兹记所得概况如下:
1705362047
1705362048 一、校舍占地约二百亩左右,有校园操场,约占全面积三分之一。正面有前后二大院,两厢均为学生宿舍,自修室,共数百间。中有中山楼,下为礼堂,可容三百余人。楼上正中为礼拜堂,左右一为图书室,一为仪器室。后面为教室、职员室等。地基及校舍建筑费共三万余元,而普通工作,且系兵工。经费每月省府补助,不足二千元,余均由马子香氏捐助。全年约十万元以上,因学生衣食文具等全系公费也。
1705362049
1705362050 二、全校学生,高级中学二班,初级四班,补习生二班,共八班,二百八十人,因学生多回教徒,故学科中有阿文(回文)二时,回教教义二时。又此校军事化故有军训(军事训练)二时,国文教材自选,用铅印,多软性文字,如《春的美丽》等。有墙报,师生合作,亦多软性文字。星期五休息,为回教礼拜日,故星期日上课。
1705362051
1705362052 三、回教中心学校,等于本校之附属小学。因同属促进会办理,皆为马子香氏所主持。本日亦招集该校小学生,同至中学操场。由初小而高小而初中而高中,固一贯也。该小校学生共四百四十六人,分十二班,即每级二班,职员六人,教员二十人,学科每周有阿文三小时。经费全由马子香氏筹拨。教职员薪金年支七千余元,图书费年支五百余元,设备费年支二百余元,其他费用年支约六百余元。教职员制服、饭费(学生饭费限于在校寄宿者共一百五十二人),均由马子香氏发给。校舍共一百五十余间,学生亦军事化,童子军服装甚完备。
1705362053
1705362054 十一日 青海畜业概况 蒙藏牧民分布
1705362055
1705362056 吾国畜牧区,为蒙、藏人民依水草生活而自然形成者。蒙、藏人民,除在蒙古、西藏二区外,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西康各省均有,尤以青海为多(西康虽多番民,而气候较暖,半营农业)。故青海畜牧,在今日占吾国西北畜牧业之重要位置。兹据商人某君所谈,并参考各种记载,得青海畜牧业情形如下。
1705362057
1705362058 一、牧民分布 青海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汉人、回民,聚集于青海东北部,因气候土宜及水利之便,专事农业。蒙、藏人民,受天时之限制,与习惯之相沿,以游牧为生活,逐水草而居。其分布情形,藏族人性强,多占佳地,蒙族受其排挤。如黄河南诸族,多被藏化。环海诸族,拥挤于浩亹河一带,及湟源县西之群科滩。柴达木诸蒙旗,滞留于沙漠沮洳地。昔日顾实汗之雄图,仅留蒙语命名之山川。但柴达木诸蒙旗,惟因其地为沮洳,土多碱性,春夏满泥,夏秋多蚊,他族不适环境,蒙民遂得适者生存,迄今尚保存其纯粹蒙古生活(按柴达木属都兰,通称五柴达,即可可、柯洛格、太极乃、吉家、巴隆五旗,亦有将青海王、察卡王并入,称七柴达者。据调查各旗人口,可可一千一百五十户,柯洛格一千户,太极乃八十户,吉家三百户,巴隆二百五十户。以柯洛格为最强,现为左翼正盟长,各旗均服之。全境东西二十站,约一千二百里,南北十站,约五六百里,有柴达木河经之)。至驻牧浩亹河流域,青海周围,及越过黄河之蒙古各旗,因其地牧草肥美,藏族侵占,蒙族逐渐藏化,至黄河南岸各蒙旗,因被强有力之藏族包围,言语习惯生活皆藏化。但尚拥有优良牧地,与藏族并立。亹源诸县山谷中之藏民,耕牧兼营,人口密集。驻牧环海一带,及黄河两岸之藏民,拥有优良之牧地,专事牧畜,生活甚裕。玉树二十五族,因巴颜喀拉山之横亘,与青海各藏民疏远,一切生活习惯言语音调,反与西康藏族相同。其地水多草丰,牧业甚为发达。又因沿江一带,气候温和,兼营农业。果洛藏族驻牧地域,在大积石之阳,沿黄河沿岸一带而展至西康边。境依山川之险,成秘密之区,惟知畜牧生活。
1705362059
1705362060 二、牧兽分布 青海畜类有马、牛、羊、骆驼等,兹分述之。
1705362061
1705362062 (一)马有南番马、番马、玉树马、柴达马之分。南番马指青海黄河南一带之马种而言。其马高大雄壮,适于山地,且耐劳苦,最宜军用,故青军骑兵全采用之。番马,为环青海及浩亹河流域所产之马。体较南番马小而形较灵秀,勇敢善驰,且性驯良,易训练,军用民用咸宜,尤以浩亹河一带之马,以善走且迅速见称。玉树二十五族及果洛诸族之产品,耐寒,跋山力役等,为青海各马冠。柴达木马,因其地少山,蹄较软而大,不适于登山,但宜于走沮洳地,行沙漠,且有粗食耐渴等能力。(二)牛有黄牛、牦牛、犏牛之分。在青海东北诸县,农民多养黄牛为耕田主畜。柴达木各蒙族,亦养黄牛牝牛,为取肉乳之用。且其地黄牛体大肉佳,同于鲁豫。牦牛为浩亹河一带、黄河南、玉树二十五族及果洛诸藏族之役用、乳用、肉用之主畜。其中果洛牦牛,以体高力大见称。牦牛富冒险性,适于跋山履石涉水及走冰冲雪。牡牛为高原山地之宝。牝牛富于脂肪,藏民取乳制油,饮食赖之。犏牛为黄牛与牦牛之间生种,牝者乳量多而质亦佳,牡者能任重致远,兼有黄、牦牛之优点,尤以黄牡与牦牝交媾者为更佳。浩亹河之阿里克藏族,及黄河南回、蒙族所产之牦牛,特别著名。(三)羊有绵羊、山羊二种,绵羊中又分大尾羊、小尾羊二种。大尾羊为柴达木诸族之特产,与内地者同,肉肥毛短,以可鲁贝勒台其乃产为纯种,尾部脂肪特别发达。此外各蒙、藏族居地所产之羊,皆为小尾羊。其中环海及黄河两岸诸族所产之羊,以体大毛长见称。玉树二十五族及果洛族之羊,以毛细著名。青海毛商,以购收小尾羊之长毛为准价,以玉树、果洛诸族小尾羊之细毛稍抬高价值,以大尾羊毛之短毛稍压低其价。将羊毛收集后,混合包扎运至天津,名曰西宁毛,其价值仅次于美利奴种羊毛。如将佳者分别装包,则可与美利奴毛并驾齐驱。可知青海毛为吾国羊毛第一也。山羊产于柴达木区者,体大绒多。山羊皮尤为优良,该地蒙民,每以牝山羊取乳制油,以补黄牛乳之不足。至贫民尤全恃山羊乳肉以供饮食。(四)骆驼,以柴达木产者为著。该地蒙民管理得法,如郭密、汪什代海诸族,近有饲养者。但管理役使,均不得法。
1705362063
1705362064 三、牲畜现况 蒙、藏人民,对于牧畜皆守旧法,不知改良。兹就选种、管理、饲养、生产制造等项略述之:(一)选种,只知注意毛色及身躯大小,而不知注意其祖系渊源,只知在本地本群内选择,而不知向他处采购优种,以新其血液。(二)管理,多无畜舍围墙,每晚不免野兽之侵扰,与风霜雪雨之打击,有害畜类之健康。遇传染病发生,又不知隔离救治之法,以致死亡枕藉,尤以牛瘟、驼瘟为最多。至于选择水草等事,蒙、藏民颇有经验。(三)饲养,全依天然牧地水草之分布,牧区小而牲畜较多之牧族,冬春季常有牧草不足之虞。老弱者不免死亡,此不知种植牧草以补不足之害。(四)畜产制造,环海及浩亹河、黄河两岸一带之蒙、藏族,以产羊皮、羔皮著名,黄油产量,亦可自给。玉树及果洛等族,以产羊毛及黄油著称,黄油每年出售者亦多。柴达木蒙族所产羔皮、羊毛均甚少,而质亦劣。惟产黄牛皮、山羊皮、骆驼毛颇有名。牛乳及山羊乳,不敷自给,尚仰给于玉树及果洛一带。柴达木之毛毡,及玉树之褐布,销售亦广。(五)生产交易,回、蒙、藏各族,每年产销羊毛,集中湟源、贵德、鲁沙尔等地,而运往天津者,年约千余万斤。除羊毛外,环海及黄河两岸、浩亹河一带之蒙、藏族,生产羔皮量亦巨,每年销于附近各县。浩亹河一带及黄河南区,每年售出马匹亦不少。又据青海建设厅调查,青海马之产量为三四六一〇匹,价值一三八四四〇元。牛三二六一九头,价值六五二三八〇元,羊二一〇四七八〇只,价六三一四三四〇元。骆驼八三三〇头,价值二四九九〇〇元。羊、驼毛,年出口六百万斤,羊毛五百万斤,驼毛一百万斤。羊毛价每百斤二百元,驼毛每百斤四十元。羊皮出口年约五十万张,羔皮出口年约百万张,牛皮年约七千张。每年出口牛约四千余头,羊约二万余头。牛每头价约十五元,羊约三元。
1705362065
1705362066 十二日 水利概况 垦务沿革
1705362067
1705362068 西北各省,多苦亢旱与干燥,而青海独多河流与水利。因长江大河,均发源于青海,故水利甚盛。黄河自贵德以东始有水利,因至是始入汉人区域,有人工经营,开渠灌溉,田亩果园,均备有水车水磨,于是地方经济,始由畜牧而进于农耕。贵德以西,黄河全为天然状态,藏族宅处其间,惟知畜牧,可谓为处女地带。又贵德以下,黄河始有桥梁,如贵德有浮桥(名和德桥),循化有木桥(名通化桥),甘肃永靖亦有浮桥。有皮筏下航甚多,载运羊毛、食粮至兰州。凡此皆表示黄河之人文方面,已进步不少。至青海省水利,黄河本身,尚不及其支流湟水之大。盖青海最发达之地为湟水流域,除都兰、湟源外,青海已设县治人口在五万以上者,有民和、乐都、互助、大通、西宁五县(贵德、循化等县人口均在五万以下),耕田在十万亩以上者,除上述五县外,有湟源、共和县,均在湟水两岸,可知湟水流域为青海省最富庶之区。又青海省会不临黄河而临西水,亦不外此理。古人称八水绕长安,言其水利丰富,遂成古都。西宁当南北两川与湟水汇流之处,三川环绕,亦造成省会形势。古称青海曰湟中,又以湟与河并论,号曰河湟,均表示湟水地位之重要。据某地理专家所述,湟水水利,过于黄河者,其理由有三:
[ 上一页 ]  [ :1.7053620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