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62164e+09
1705362164 近姜国光君有《回族辩》,略谓“回族”一词,实不成立。据考回字名词之来源,由于回纥,回纥见于新旧《唐书》,惟《旧唐书》写“回”为“迴”。其见《北史》者作“韦纥”,《新唐书》谓又作“袁纥”,又作“乌护”,又作“乌纥”,为铁勒之一部,继突厥崛起于北方之部族。唐德宗时,其汗请易“回纥”为“回鹘”,言捷鸷犹鹘然,五代及宋,均称回鹘。至元乃有“畏兀儿”、“畏吾儿”、“委兀”、“委吾”、“外吾”诸名,今新疆之“维吾尔”,皆为一字对音。按“维吾尔”原字,实不应译为“回”字,查实均《元史译文考证》云:中国北方读回如辉,统核诸书,实应作“畏”作“委”,不当作“回”,其误由于《唐书》,至“纥”与“兀”“吾”,北方字音无大区别。可知回纥一词,译音即不妥,以致演成后来之无数错误。至“回回”一词,不知所始,《辽史·部族表》有“回回大食部”。《鞑靼千年史》谓“十三世纪中之黑契丹人,称撒麻耳干之王曰回回王”。以为由回鹘、畏兀变来。陈垣《回回教进中国考》,亦以回回由纥纥转来。可知“回回”一词,实由回纥、回鹘逐渐转变而来。回鹘有摩尼教时代之回鹘,与改从阿萨兰教之回鹘。阿萨兰即伊斯兰,为穆罕默德所创之教,唐高宗永徽二年以后(据陈垣考证),渐入中国,原信奉摩尼教之一部分回纥人,首先从之,五代以后,元明之际,回纥人几全改信该教,内地人亦多信奉。但因伊斯兰为阿拉伯字之译音,呼之不便,以其为回纥人所最先信奉,遂名为回回教。然回回教一名之初见,盖在元顺帝至正八年定州礼拜寺碑文,在此以前,独用回回之名,其意指其教,兼指信其教之人。《辽史》所称“回回大食部”,意即“信奉回回教之大食部”或“回回教徒之大食部”,因其时伊斯兰教已遍布大食境矣。故成吉思汗兴,即以回回名信奉伊斯兰教之回鹘人,而以不信其教之回鹘部为回鹘或畏兀儿,其意甚明。实则回鹘一词,盖以指信伊斯兰之人或其教而言,绝未混种族之意在内。《明史·天方传》:“天方又曰麦伽,回回教摩哈默德葬焉。”《默德传》云:“回回祖国”,凡此诸书之回回,非指其教,即指信其教之人,所谓“回回祖国”,即伊斯兰教所自出之国。今人不明其义,谓天方为回回祖国,并以世界上各地方之回教徒,皆由天方移殖而来,本以指其教,乃误而指其族矣。
1705362165
1705362166 “回回”之简称为“回”,清称新疆南部为“回部”(《圣武记》诸书),即谓信奉回教之部落。从此有“回子”“回城”“回堡”等种种名词,即凡关于回教徒之一切,皆冠一回字,盖用以为信回教与不信回教之区别,久之竟成为特殊之含义,凡关于“回”的一切,皆自成一系统。且满清在西北确曾用族教相混之名词,进行血腥之屠杀,非“回”与“回”间之仇恨,完全为由此造成。可知“回族”一词,造成甚晚,大约在明末清初。民国元年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继之而有“五族共和”,“五族一家”等语,“回”与汉满蒙藏各族并称矣。实则民元临时大总统宣言中所举之回,其意所指,当为新疆之维吾尔族,此可于孙总理民族主义中证之。民族主义中所谓“参杂的不过几百万蒙古人,百万满洲人,几百万西藏人,百几十万回教之突厥人。……”新疆维吾尔族,约一百九十万左右,可知其指维吾尔族(惟实非突厥人)。此“回”字既指回纥之后裔,后人有“族”与“教”之争,实未深加研究云云。
1705362167
1705362168 五日 青海藏族复杂 什足昂错开通
1705362169
1705362170 班禅西宁办事处处长李金钟君招饮,席间有刚咱千户及什足昂错(昂错系藏语官名),什足族属化隆县,其昂错曾至内地南京、上海、杭州、青岛等处,能汉语,甚开通。据云什足族共八百余户,三千余人,有小学校二,学生共百数十人,可知该昂错因曾游内地,对教育甚注重也。其土地亦肥沃,五谷均宜。刚咱族属湟源县,其千户亦略能汉语。据云该族七八百户,无学校,余十年前祭海时曾一见之,彼尚能记忆也。青海藏族甚复杂,除玉树二十五族外,据某君调查所得保安十二族及果洛九族之户口,及保安十二族各领袖姓名,列表如下[1]2:
1705362171
1705362172
1705362173
1705362174
1705362175
1705362176
1705362177
1705362178
1705362179
1705362180
1705362181 六日 西宁商业逊凉州 东北事变害青海
1705362182
1705362183 本日崔首席钟英约宴,有商会会长及德盛魁号经理在座。席间谈及西宁商务情形如下:
1705362184
1705362185 西宁城内大小商号约四五百家,共计资本不过三十余万元,较凉州(武威)尚不如,凉州一商家资本即有二三十万元者。本市商业前数年均赔钱,去年较佳,但仅不折本耳。兰州、凉州之商业,去年皆大赚钱,西宁则仅能维持现状,不及兰、凉远甚也。又青海各商号,年来倒闭者甚多,其原因:一因民国十八年时拨银之风甚盛,其时尚以银两计,各商号互拨或转拨,多恐无效,竞换银元,以前每元值银七钱二分,此时涨至二两四钱,吃亏甚巨。二因“九·一八”东北事变后,青海羊毛不能运至天津出口,毛商多赔累。三因民国二十四年青海纸币跌价,每元仅值二角,商号多因之不支。四因义源祥商号各种货物皆售,等于上海之三大公司,独占一切,其他商号,不能竞争,因之无法维持云云。
1705362186
1705362187 七日 回教习俗多合理 回妇面罩为唐风
1705362188
1705362189 回教某君来访,谈及《可兰经》所载,与回教教规所定,颇多合理,且切人生,与其他宗教偏重哲学方面者不同,录之如下:
1705362190
1705362191 (一)回教重布施,规定一人每年之收入,除自用外,有余者须提出一部,布施他人,并规定每银十四两提出二钱五分,每食粮一斗提出一升,每年数日,散给贫民。
1705362192
1705362193 (二)许经商不许放债,因经商有赚有赔,而放债只生利不亏本,不合理也。高利贷当然更所禁止,今日之甘、青回教徒,多未能奉行。
1705362194
1705362195 (三)不许欠他人债,欠者须节衣缩食,如欠债而富食美衣,为教所禁止。故回民多能刻苦自谋生活,无累债,亦无乞食者。
1705362196
1705362197 (四)不重厚葬重布施,回教教规,人死后净身以白布缠之,用公棺(活底至墓后抽底而尸下),不用衣衾棺槨,但依家产之多寡布施数日,使实惠及于社会,不至埋藏地下。且有定数,亦不至为虚名而荡家产,较之儒教之重厚葬,其流弊至倾家财以厚其衣衾棺槨而埋藏地下,甚至用种种宝物殉葬永埋地下,无益于社会者为合理。即佛教注重尸塔,高僧喇嘛死后,用金银珠玉镶嵌宝塔,价值无数,或诵经点灯糜费巨款,于社会平民无益者,亦不如回教葬法之合理。
1705362198
1705362199 又回教妇女尚用面罩,余觉系古代轻视妇女之遗风,现在不大合理。但某君谓此风非由于教义之轻视妇女,据传系唐平定安禄山乱时,有回教徒兵士三百人参战有功,皇帝以妇女三百人赐配之,但老幼美丑不一,乃令各戴面罩,任配之,后遂以为风,不知确否。又谓回民无姓,李、马、虎等姓皆唐时所赐,亦未知然否。
1705362200
1705362201 八日 隍庙道士诵经 西宁先哲有祠
1705362202
1705362203 本日拟赴湟源未行,西宁道士在城隍庙为阵亡将士诵经,余往观之。大门内设酆都城,前立一高竿,上悬布制之女头蛇身物,不知何意。左右有讲《圣谕广训》及宣讲“拾遗”者,此种社会教育,系前清的专制愚民政策,至现在尚未变更,可知边地之社会文化矣。正殿满悬彩画神像,并书许多神位,数道士道衣、道冠诵经其中。殿后及左右廊有老翁、老妇数人,跪地诵经,宛如唱歌,手并摇铃,音调合拍,颇为悦耳。城内妇女来游观者甚众。
1705362204
1705362205 最后一院,左右为先哲祠,内祀清季曾任西宁文武官职之牌位,录其要者如下:
1705362206
1705362207 钦差大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升任新疆巡抚前西宁兵备道世袭一等男爵谦襄劝刘锦棠字毅斋神位。
1705362208
1705362209 钦命头品顶戴尚书衔督甘肃军务节制前敌各军提督甘肃全省军门云旗尉世职阿尔抗阿巴图鲁军功加六级董福祥神位。
1705362210
1705362211 钦命头品顶戴镇守甘肃西宁等处地方统辖汉土番回挂印总镇都督府统领镇西马步全军升任陕西全省提督军门砂博德恩巴图鲁加六级邓增神位。
1705362212
1705362213 西宁青海办事大臣升任察哈尔都统奎顺长生禄位。
[ 上一页 ]  [ :1.7053621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