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62320
下午一时,离湟源,大雨滂沱,因届雨季,无日无雨,不便因之而改期也。途中人烟较多,向西南行,五里经蒙古道,村居民数十家,十五里又一村,客店数家。由此入峡(药水峡即湟水峡),石岩壁立,上刻字甚多,如光绪乙酉之“开山通道”四字,道光十年之“水气山喉”四字,民国八年之“海藏通衢”四字。所谓海藏通衢者,即由青海入西藏之大道,余等自不得不由也。沿右山麓,清流在左,其声潺潺,两山对峙,草色青青,间有树木,山青水绿,杨柳依依,其形势风景,全似由土门关至拉卜楞之途中,与甘肃道中牛山濯濯者大异。农田亦就山凹水滨,依稀不断,较十年前进步多矣。
1705362321
1705362322
三十五里抵药水乡,山势至此忽开朗,田畴密布,居民数十户,余等即野宿于离乡半里之草滩中,插帐而居,开始帐幕生活。宿地双溪绕流合抱,草滩如三角洲,其水为湟河之支流,村傍药水,故名药水乡。有水磨,农产为青稞、大豆、油菜、燕麦等数种。
1705362323
1705362324
十一日 开始帐幕生活 回忆蒙古风味
1705362325
1705362326
因昨日仓卒就道,二百余头骡马,须加整理,故本日未行。其地居民有藏族三十余户,俱汉化不通藏语矣。农牧业兼营,清晨有来帐前售牛乳者,先后数起,每壶国币四角,鸡每只价亦四角,来送柴草,与以重值,各欢喜而去。
1705362327
1705362328
其地有小学校,学生三十余人,教员一人,皆汉人。据云三四站外有温泉,七八站外亦有温泉,水甚热,或即药水,此为命名之由来。
1705362329
1705362330
昨晚一律帐房,大小帐房二十余座,余与赵专使、高参军每人一帐,专使之帐且有门窗,另有顶棚,完全如屋。其他各职员每四人或五人一帐,勤务、马夫十人一帐,本日详细分组。骡马放山坡,自由食草。睹此情况,不禁忆及蒙古风味。惟此次准备充分,人马浩荡,不似十年前赴外蒙古时之寂凉苦况矣。
1705362331
1705362332
十二日 温泉冬日始浴 吕庙夏季可游
1705362333
1705362334
本日仍未行,宿地距东科尔寺十五里,此寺因系清季每年祭海后会宴各王公千户之所,颇有名,余十六年代表祭海时,曾宿其中。同人吴抱平、庄学本等驰马往游,归时谓途中三里处有一温泉,惟系冬温夏凉,现在水冷,未能一浴为憾。又谓途经山凹中,闻有煤矿,数年前曾开采,因不旺,已中止矣。
1705362335
1705362336
又药水乡山上有吕祖庙,为附近名胜,友人朱锦屏君(湟源人)曾重修之,每年夏季西宁、湟源之游人甚众,寺左右松林甚茂,风景颇佳,附近小寺甚多,寺中可住宿,并有养马处。
1705362337
1705362338
十三日 宿卧窝鸡鸣犬吠 过端阳笑话觔斗
1705362339
1705362340
上午十一时始就道,途中仅经一村,约六七十户。下午一时许抵卧窝,即宿,谓三十里,实二十余里。因其地与东科尔寺一山之隔,有人家三四十户,柴草方便,并有牛奶等食物可购,故迟行早宿也。
1705362341
1705362342
又本日为旧历端阳节,晚饭后赵专使召集同人及护送者开茶话会,令每人各献一技,于是有唱藏歌或平剧者,有为粤音或歌绥远小调者,有说平津鼓书者,不能唱者或作鸡鸣,或效犬吠,甚或为牛声,又有翻觔斗于草地上者。轮次及余,无一技之长,不得已,允说笑话,但实非笑话。谓战国时齐孟尝君田文以端阳节日生,长而好士,客有鸡鸣狗盗之徒,赵专使在秦晋亦素以好士称,今晚之会,虽无狗盗之徒,而有犬吠之士,不仅有鸡鸣之客,更有牛鸣之才,赵专使门下客之多才多艺,胜于孟尝矣云云。亦博得同人一粲。
1705362343
1705362344
十四日 经日月山 宿尕海沿
1705362345
1705362346
本日因途远,早六时半即就道,向正南行。未几至日月山,天忽晴忽雨,雨忽大忽小,大时如注,高地气候真变化无常。余等乘马而行,雨大时水由头顶顺身而下,雨小时余与赵专使步行而登,山虽高海拔三八五〇公尺,但因地势已高,且道平而不陡,故不觉高。道旁有一新碑,书“日月山”三大字,山上又有一碑,刻日月形,系旧有者,余十年前已睹之。日月山之名,不知何所取意,据传唐文成公主下嫁时,藏使臣索金日月与吐蕃,可免往,唐王与之,而大臣易为瓦日月,公主愤而掷之,适行此山,故名。其说虽为不经,而文成公主之为藏民重视,与此实不无相当关系。且以后汉蕃贸易,以此山为界。又年羹尧亦击败罗卜藏丹津于此地,故山虽不大而名大。山中绿草萋萋,惟有一段为黄石,耸峭似华山,颇美观,赵专使谓为铜矿之征,不知确否。约三十里,经倒淌河,因中国河川多东流,此水西流入青海湖,故名。
1705362347
1705362348
未几出山,为一大平原,惟因为寒,全为草滩而非农田。但有车道,直行有营房,为青军驻地。余等偏西行,至尕海沿宿,甘、青呼“小”为“尕”。青海湖附近有许多小海,因名“尕海”。其地为大草滩,因近湖,且大雨后,水滩无数,绿草如茵,插帐虽少困难,而放马则极方便,故决定即宿其地。本日途遇牦牛队携犬数头,为赴草地经商者。又有来者一队,系某活佛赴塔尔寺礼佛者。远望红、黄色服饰及马匹,疑为欢迎者,近始知之。又山中驼、马死尸甚多,据送余之兵士云,每年来往经此道之骡马约万头以上,死者约二千余头,可谓努力边塞之牺牲者。
1705362349
1705362350
余等每日出发时,前站一小队先行,据云渠等今日所行之道为另一路,曾望见察罕城与青海湖,余等则未见也。察罕城在察罕托罗海山之南,其山为日月山之分支,蒙语“察罕”“白”意,“托罗海”“头”意,谓白云常覆于山头也。清圣祖亲征噶尔丹,遣使宣谕诸部落会盟于其地。雍正时平罗卜藏丹津之乱,亦诱诸部落盟于其地。道光三年,以其地当孔道,建城堡,青海长官每年祭海,召集蒙、藏王公千户行会盟礼于其中。光绪三十三年复建海神庙于城外,余民国十六年祭海时,即在庙内。城已毁圮,迤西为将军台,可望见青海湖。察罕城东北距湟源一百二十里,东距哈拉库图七十里,南距倒淌河十余里,附近可垦。
1705362351
1705362352
青海湖中心有海心山,西历一九〇七年(即光绪三十年建海神庙之年)夏俄人科次罗夫以布船渡水至山上,土人以为天神,科氏测得山在湖中部,湖之最深处约一百二十呎,表面水温为华氏五十八度。海心山地质从黄岗岩与含云母之片麻岩而成,湖岸三五里为矽质。
1705362353
1705362354
十五日 途中雨水成河 道旁野花似锦
1705362355
1705362356
早七时半就道,西南行,大雨不止,重裘犹寒。行草地中,道路泥泞。旋入山,但低而不陡,忽上忽下,愈行雨愈大,道中水流成河,约三四小时出山,为一大平原,田畴青青,一如内地,渠水纵横,经十余次,多系因雨而成。沿途无一人家,但野花盛开,如狼毒花、马莲花及某种小黄花,满布草原,如铺锦毯。
1705362357
1705362358
下午一时抵恰卜恰,距尕海沿约五十里,即插帐宿高崖上,无草,但其地农业甚盛,有干草,宿后燃牛粪烤湿衣,藏民男妇群来参观,均赤足,仅衣无面老羊裘一袭,惟面目清秀类汉人,询之大半汉父藏母也。未几有马营长全顺来欢迎,据云营盘距余等宿地约十里,本日温度四十三度,气压五零一。
1705362359
1705362360
十六日 恰卜恰另有天地 共和县新辟乐园
1705362361
1705362362
因连日大雨,衣物尽湿,本日天晴,休息一日,以便晒干衣物。且此地为农业区域,距村庄、军营俱近,有柴有草(干草),并有恰卜恰河水,亦方便,故未行。宿地在崖上,恰卜恰河两岸为崖,各高二三十丈,东西相距六七里,中为河谷平原,南北屈曲狭长,直到共和县约三十里中,田畴错列,渠水纵横,气候温和,为塞外乐土。居户农民半为汉人,系前青海垦务局所招来者,但皆贫民,大半为藏民服役。
1705362363
1705362364
共和县原为郭密地,有千户,每年向人民征税甚繁。自县府成立后,令人民仅纳粮一种,由县府将所得粮之十分六交于千户,一切诉讼等权归于县府,人民称快,不知有千户矣。
1705362365
1705362366
下午至恰卜恰乡访乡长,并与一川人谈,据云:此地原为蒙古日里克贝勒辖地,后归公,五十年前,始开垦,现全为农民。此乡多藏民,大半系四五十年前自巴戎县移来,数年前尚以畜牧为副业,因民国二十年以来,连年兽疫流行,羊全病死,迄今纯为农业矣。农产品小麦为主,青稞、豆类次之,盖此地两面为崖,风少而暖,又有恰卜恰水可资灌溉,以故农业甚宜。自改县后,此乡有六十三家差,每差给地一石五斗,房院一所,每年纳粮二斗,及其他杂差约需粮一石二斗。每年丰收时,一石五斗之田,可得粮七石余,除纳各差外,可余六石,衣服约需三石,歉收时借款纳差,每借一石,次年还一石二斗,借银息略同。给差时由乡长办,乡长有二人,一系老主席(马麒)时所派,一系新者,轮流,差民房地子孙可承继占用,但不得出卖。婚姻自由,婚前恋爱自由,故花柳病甚多,患者十人而八,但婚后尚大半守贞。男娶女时聘礼多者二百元,女赘男时亦付金于男家父母。人死天葬,请僧诵经二日至十四日,送丧时全村男子全帮忙,主人须招待饮食,每轮流至数日。寺庙距此村数里有谦日寺,甚富,有马数百头,羊数千只。本日雨雹,大如豆。
1705362367
1705362368
十七日 沙珠玉乡多沙漠 短小教师忘短字
1705362369
[
上一页 ]
[ :1.705362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