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62704
又谈玉树特产,除畜产、野生皮外,以药材为最多。如虫草、鹿茸、麝香、知母、贝母等,虫草冬实为虫,至夏头上即生草,黑色,稍大分而为二,宜速掘之,稍迟草高二三寸,而虫即内空矣。虫可繁殖,年年采掘而仍多。鹿茸亦宜及时速取,每年冬脱旧角,春生新角,以六月为最宜,过七月则无用,仅可制焦矣。又知母在杂木丛林中,有一种杂木,燃之味香。此种木根旁多有,形如百合。新辟之山中,每有大者,但不易晒干,不便用。又此间大黄亦有大者,但大则多中空,亦不能用。
1705362705
1705362706
下午曾队长、孙主任、葛特派员等以鱼翅席宴行署全体同人,月余来草地中之生活,至边鄙之玉树,而有此嘉肴美食,真意外也。
1705362707
1705362708
二十一日 队兵打馈鱼肉 班禅赐食燕菜
1705362709
1705362710
玉树市外有一河流,产鱼甚多,因藏民不食鱼,鱼亦不畏人,仪仗队兵多江南籍,见而羡之,无钓具即以木棒击之,应手而得。本日送来鲜鱼及干鱼若干尾,余等数月不知鱼味,食之大快,旋闻佛教戒杀,寺中喇嘛不以此举为然,即禁止之。
1705362711
1705362712
下午一时,班禅大师宴行署全体同人,余与赵专使、高参军三人在其客室,由班禅亲陪,无酒,但菜皆珍品,有燕窝、鱼翅、海参、银耳、鱼肚等,边地得此,实不易易。土产有黄蘑菇,据班禅云:西藏亦产,与此间同,较蒙古之白蘑菇味香,但多食伤胆,因油太大,不知确否?其他同人由各堪布陪宴。
1705362713
1705362714
席间谈及赴藏事,班禅谓由此缓行,两月可至黑河,再前即入藏地,从前归驻藏大臣管辖,迄今头人等,犹戴满清时之顶帽。谈及佛教,班禅谓西藏原无佛教,当藏王五世时,佛经从天而降,当时印度之王不识何物,夜梦神告为佛经,应供奉,始渐传布,至藏王弃宗弄赞娶文成公主后,佛教始盛云云。
1705362715
1705362716
饭后行署全体同人为班禅献“曼札”(金银盘中有山形满盛青稞取世界大山归其掌管之意),为最敬礼(每次大洋十二元),班禅赐食油条,并每人赐系丝绳,谓可祛不祥。
1705362717
1705362718
二十二日 帐房浴室 屋顶厕所
1705362719
1705362720
玉树无澡塘,赵专使备有帐房,专为沐浴之用,圆顶,全部可受日光。张于院中,上垂番布水桶,下掘一坑,桶下有喷水管,并有开闭塞,用时转塞使开水喷出。地坑上置木格板,人立其上,水浇身上,流入坑中,转流帐外,不啻都市之喷水塘也。本日架帐轮浴,一洗途中积垢,日光满照,暖如温室。
1705362721
1705362722
余等所居之马氏私宅,建筑为口字形,有楼三层,最下为厂屋,可置杂物,二楼四面屋有廊,第三层仅半面有屋,余为二楼屋之平顶,可以游览,全市在望,山水亦在一览中,风景佳绝,空气新鲜。有二间厂屋,赵专使喜露宿,即置床其地。
1705362723
1705362724
屋上土顶,可以种花,有某种黄花及青稞苗若干。又有方木盆,内栽葱及野草数种,其色青青,边地得此,亦不啻屋顶花园也。惟三楼无栏杆,由口字中下望如数丈深穴,令人生畏。
1705362725
1705362726
厕所即在二楼屋顶,突出墙外,有板中空,遗矢落于数丈深之地面,下无围墙,观之不雅。幸其地高,冬夏不至蒸发,尚无臭味。普通建筑,多不专设厕所,盖帐房习惯,随地可便溺也。
1705362727
1705362728
二十三日 喇嘛不出家 汉藏大联欢
1705362729
1705362730
某君来访,谈及本地喇嘛,谓内地和尚,一经入寺,即与家庭脱离关系,断绝往来,甚至不通音信,故谓之出家。康藏喇嘛则大异,名为出家,等于在家。幼时入寺为僧,由家中供给饮食,数年后在寺中分得食物,又分送家中。或有父兄于寺中为建居宅,死后仍由其亲属之为喇嘛者继承之,其他遗产亦然。平日来往家中,照料家事,千百户家中有子弟为喇嘛或活佛者,双方势力愈大,可处理地方人民事务,并交接官长。即西藏之高僧,亦终身不忘家,如此次欢迎班禅之西藏色拉寺代表,为甘肃岷县人,年六十余矣,尚专归故里探其八十余岁之老母,可知康藏喇嘛与人民、寺院与地方关系之密切矣。
1705362731
1705362732
本日下午四时,西陲宣化使署全体同人欢宴专使行署全体同人,因宾主共五六十人,玉树既无饭馆,又一处无五六十人之桌椅与餐具,事前到处转借,甚至主方向客方来借,可知结古市情形之一斑。惟席间有印度来之白兰地酒,与西宁来之白干酒,以及鱼翅、海参,而名厨为甘肃人,边地得此,殊为意外,盖皆班禅带来者。是日西藏政府代表及三大寺代表、班禅行署各堪布均到场,可谓汉藏大联欢,饭后摄影,颇极一时之盛。
1705362733
1705362734
二十四日 伸舌为敬礼 拾牙当佛骨
1705362735
1705362736
本日星期,至市上参观,藏民男妇,以余为中央大员,见者多伸舌或脱帽。询诸藏友,谓伸舌至唇外为最敬礼。藏俗人民谒达赖或班禅等法座时,脱帽合掌,长伸其舌于口外,顶礼三度,垂手并足,谨曲其躬,始行前诣,乃表显三密之意。顶礼曲躬系表身密,伸舌表口密,脱帽者表意密也。
1705362737
1705362738
又本署藏文秘书格桑君,谈及佛教信仰偶像事,谓信佛如佛在,并非迷信。述西藏一故事,有一藏人在印度经商,其母信佛,去时谆嘱归时须带一可供奉之佛物,彼不信佛,竟忘其事。归至里门,始悟及,但已无法,忽见地上有一死犬头骨,即取一牙,用锦裹之,归告其母,谓系在印度觅得释迦佛之一牙,其母大喜,虔诚供奉,久之牙竟发光,且得舍利子若干。其子异之,密告一高僧,并究其因,僧谓敬佛在心,不必为真佛像或真佛物也。其言亦颇有理。
1705362739
1705362740
格桑又述一佛教故事,谓印度大僧伍错修行时,三年未见佛,欲罢之,见一人以铁棒磨针遂返。又三年仍未见,复欲罢,见山中滴水陷石成凹,又返。再三年仍未见,复欲罢,又见雁翅磨石崖,复返。又三年仍未见佛,决返,途中见一犬有疮甚剧,群蛆集之,既欲救犬,又不愿伤蛆,乃大发慈悲心,以舌去蛆而割股肉以饲之,始见弥勒佛面,但恨其晚。佛谓余时刻在汝左右,惟汝不见耳。最后因汝有慈悲心,故始见之。彼不信,佛令彼负之而行,市中有人见彼负犬者,有人见彼负木者,亦有人见负一人者,彼谓负佛,人皆以为疯,所见各不同,因程度不齐也,彼始信之。此故事更有至理,勉人努力不懈,终必有成,劝人牺牲一己,救生不伤生。佛教理实至深,多比喻,如认为实事,则迷信矣。
1705362741
1705362742
因佛教有深理有浅喻,故康、藏一般民众,信仰甚坚,妇人尤甚。刘秘书长家驹之母,年六十余矣,犹乘马由西康巴安来至玉树,欲随班禅入藏,谓虽死途中亦所甘心,此种精神,亦可佩也。
1705362743
1705362744
二十五日 巴安文化昔盛 玉树教育今衰
1705362745
1705362746
刘秘书长家驹来,谈及巴安文化,谓从前为西康各县第一,因清末赵尔丰时,以巴安为西康首治,曾设学务局,聘四川名儒吴蜀尤主其事,设男女学校及喇嘛职业学校各若干所,强迫青年喇嘛入职业学校,习土木等工程,并筹巨资设工厂,故一时文风甚盛,人材辈出。今日专使行署之藏文秘书、藏文翻译皆巴安人,以及渠在西陲宣化使署任秘书长,格桑泽仁在蒙藏委员会任委员者,皆当时教育之力,可知边地教育之重要,但今不如前矣。
1705362747
1705362748
某君在座,亦谈及玉树教育,谓前有豫人张东藩任玉树县长,亦积极提倡教育,强迫藏民学生入学,当时学生甚多,张县长时至学校,随学生唱歌,游河滨遇民众、喇嘛即讲演,当时玉树文化亦大进步,今不如前矣云云。余觉边地教育,为一切建设之本,且事在人为,如二君所述,大如赵边使,小如张县长,努力提倡,均收大效,自应日益进步,乃均今不如前,有地方之责者,应努力之。
1705362749
1705362750
下午马司令纯臣设宴,亦为盛馔,多自西宁专为余等运来者。午后甚热,至华氏七十四度,刘秘书长谓巴安可至九十度。
1705362751
1705362752
二十六日 犬声夜嗥 牛皮朝曝
1705362753
[
上一页 ]
[ :1.7053627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