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66009e+09
1705366009 到了公元78年(建初三年),班超不仅稳定了当地,还以疏勒为基地,和西方的康居取得了联系。这一年,他联合疏勒、于阗、拘弥,加上从康居借的兵共1万人,攻占了姑墨的石城,斩首700级。
1705366010
1705366011 稳定住局面后,班超上书汉章帝,请求朝廷派救兵。此刻,汉朝宫廷内最初的慌乱已经过去,班超的功绩已为人所知,有一位叫徐幹的人由于和班超志向相同,请兵千人前来助阵。公元80年(建初五年),他赶到了战场。公元84年(建初九年),汉章帝又派了一个叫和恭的人率领800人前往。
1705366012
1705366013 在徐幹与和恭的帮助下,班超不断地合纵连横,粉碎了莎车的反叛,到了大约公元86年(元和三年),已经打通了南道,甚至可以直通康居、大月氏等地。
1705366014
1705366015 公元87年(元和四年),龟兹王率领温宿、姑墨、尉头士兵5万人,与班超和于阗士兵2.5万人对垒于莎车。班超假装撤退,偷偷释放龟兹的被捕人员,让他们把错误的消息传回。龟兹于是决定伏击,位于莎车的本寨却空虚了。班超乘机进攻莎车,杀死了5000人,这场战斗迫使莎车投降。
1705366016
1705366017 公元90年(永元二年),远在西域的贵霜王朝副王谢带领7万人进攻班超,被班超击退,从此贵霜不敢小觑东汉。
1705366018
1705366019 到这时,班超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与此同时,东汉朝廷上的和战势力也再次出现逆转:公元88年(章和二年),汉章帝去世,继位的汉和帝在窦宪的主持下重新对西域采取了进取的行动。
1705366020
1705366021 窦宪的行动从对北匈奴发动战争开始。公元89年(永元元年),窦宪率兵越过内蒙古与蒙古国之间的大戈壁,直捣蒙古国境内的北匈奴,歼敌1.3万。这次战役中最著名的事件,是窦宪请班超的哥哥班固写了一篇铭文《封燕然山铭》,刻在了一个叫燕然山的小山上。公元2017年,人们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的一个余脉上发现了这篇铭文,也由此确定了历史上的燕然山所在。[90]此前人们长期争论燕然山到底在什么地方,是否已经进入了现在的蒙古国境内。有人将它定位在蒙古国北部的肯特山(也是成吉思汗起家的地方),有人认为它是蒙古国中部的杭爱山,还有人认为应该在内蒙古境内寻找。
1705366022
1705366023 2017年发现的《封燕然山铭》实际的位置的确已经进入了蒙古国,却并没有深入蒙古国北部和中部,而是在蒙古国偏南的地方,这里接近于南面的戈壁,充满了沙地,小山虽然属于杭爱山的余脉,但事实上距离杭爱山主体已经很远,只是杭爱山东南方沙漠中凸起的小山丘而已。
1705366024
1705366025 燕然山就是汉代军队所能到达的最北端,表明中国在两汉时期,对北方的涉足依然是不足的。
1705366026
1705366027 第二年,窦宪再次出击,大败北匈奴。
1705366028
1705366029 东汉对匈奴的连续胜利,再次将匈奴赶出了伊吾一带,将哈密盆地控制在了手中,位于吐鲁番盆地的车师国也投靠了东汉王朝。
1705366030
1705366031 接下来就轮到班固最顽固的对手龟兹了,很快,它也根据利害关系做出了选择。公元91年(永元三年),龟兹、姑墨、温宿等宿敌纷纷投降了汉朝。到这时,就只剩下焉耆、危须、尉犁三国没有投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杀害了前任西域都护陈睦,不相信能够得到宽恕了。
1705366032
1705366033 也是在这一年,汉和帝重新设立了西域都护,其中班超担任西域都护,驻扎在龟兹国的它乾城[91],徐幹为长史,驻扎在疏勒。
1705366034
1705366035 公元94年(永元六年),班超决定解决焉耆问题,发动了龟兹、鄯善等八国的七万人出兵三国,将三国平定。到这时,位于今天新疆地区的所有西域国家都已经内属,在新疆地区以外的国家虽然鞭长莫及,却都向汉朝纳贡。第二年,汉和帝封班超为定远侯,班超的功绩达到了顶峰。
1705366036
1705366037 班超给中国留下的最后一项遗产,是于公元97年(永元九年)派遣一个叫甘英的使者出使遥远的西方。甘英出发后,经过安息、条支(今叙利亚),到达了地中海岸边,[92]在海岸的另一边就是著名的罗马帝国,恰好也处于鼎盛时代。
1705366038
1705366039 当地人对他说,在地中海内行船,即便是顺风,也需要三个月才能到达罗马本土,如果不顺利,则可能需要两年,所以必须携带三年的干粮才算保险。甘英听后放弃了继续西行,止步于条支。但即便如此,在很长时间内,他一直保持着“中国西行第一人”的头衔,直到唐朝时期才有人超过了他,到达了更西的地方。[93]
1705366040
1705366041 公元102年(永元十四年),年迈的班超终于回到了长安,不久就去世了。他给东汉留下的是一个庞大的西域。
1705366042
1705366043 西汉的西域是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不计成本的财政开支堆砌起来的,东汉的西域政策却是精打细算,最初只动用了数百人,后来多不过两千人,就控制了庞大的西域,从这个层面看,东汉的西域政策更加理智和成功。
1705366044
1705366045 但是,班超时期也已经是东汉西域最辉煌的时代。班超死后三年,汉和帝去世,他刚满百日的儿子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夭折了。汉安帝继位后,由于继承班超担任西域都护的任尚、段禧等人不得人心,维持成本越来越高,于是汉安帝选择放弃了进取的西域政策,再次撤销了西域都护。东汉又丢失了西域。
1705366046
1705366047 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 [:1705364719]
1705366048 三通三绝
1705366049
1705366050 东汉对于西域的政策一直是摇摆不定的。在历史上称为“三通三绝”。从汉光武帝时期休养生息、不开西域,到汉明帝后期第一次短暂开通之后断绝,只剩下班超一个使团在苦苦支撑,这是第一通和第一绝。汉和帝时,在班超、窦宪等人鼓舞下再开西域,到汉和帝去世后撤出西域,这是第二通和第二绝。
1705366051
1705366052 第二次断绝还有另一个因素。可以说,东汉对西域政策的不稳定,还和国内羌人问题有关。在西汉时主要的对手是匈奴人,但在东汉中后期,羌人成了王朝的心腹大患。由于与羌人频繁作战,东汉的国库消耗很大,不可能同时应付多场战争。[94]
1705366053
1705366054 羌乱最早是一支叫烧当羌的部族发动的叛乱。烧当羌在汉明帝时期就和汉地发生了战争,而战争的高潮是在汉章帝时期,直到汉和帝时才得到了控制。
1705366055
1705366056 “烧当羌之乱”结束后,接下来是先零羌的作乱。“先零羌之乱”直接和出征西域有关,公元107年(永初元年),正是由于征发羌人前往西域,引发了羌乱。为了对付羌人之乱,西域的官员当年就被召回,西域正式进入了第二次断绝时期。
1705366057
1705366058 公元123年(延光二年),当羌乱暂时处于低潮时,敦煌太守张珰上书,请求重新启动西域战略,认为要防御匈奴,必须以动态防守代替静态防守,汉安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第三次开启了西域的门户。这时,就轮到班勇出场了。[95]
[ 上一页 ]  [ :1.7053660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