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67058
1705367059
从小孤石山向西南行1由延,再西行1由延,就到了著名的王舍城。王舍城有新城和旧城之分。先不说新旧城的区别,且说周围的山峰。在周围地区,大部分都是平原,却在一片广袤之上突然耸起了一圈黑白石头的山峰。这一圈山峰出现得如此突兀,不愧为鬼斧神工。人们之所以如此崇拜它,恐怕和山势雄奇也有极大关系。
1705367060
1705367061
更神奇的是,这一圈山峰中间围绕着一片平地,将这片平地与周围的平原分隔开来,成了一片易守难攻的所在。按照印度的说法,这一圈山又可以根据几个缺口的位置,分成五座小山脉,因此就有了“五山”的说法。在五山之中,最著名的就是法显下面提到的耆阇崛山(一般称为灵鹫山、鹫峰山)。这座山之所以神圣,也是因为佛陀曾经在此打坐。
1705367062
1705367063
王舍旧城就在五山环绕的平地之中,而新城在旧城以北,位于刚刚出了五山包围圈之外的平地上。如果从新城继续向北,就可以到达一个叫那烂陀的地方,这里的寺庙在整个佛教世界首屈一指,研究的理论也是最高深的,是后来唐代高僧玄奘的主要修行地,也是几乎所有唐代高僧前往印度后必到的地方。[63]但在东晋时,这里似乎还没有那么大名气,法显并没有去这个寺庙。
1705367064
1705367065
法显到达王舍城时,山内的旧城已经荒芜,人们大都搬到了更加方便的新城。法显专门从新城买了香、花、油、灯,请两位认识的僧人送他上了耆阇崛山。据说,佛陀在这里讲了一篇经文《首楞严经》。法显一边拜佛,一边背诵着《首楞严经》,停了一晚,才回到新城。除了耆阇崛山上的石窟,还有很多高僧大德在五山上留下了印记,不一一叙述。[64]
1705367066
1705367067
从王舍新城向西4由延,就到达了佛教另一大圣地伽耶城。城南20里,就是佛陀悟道的菩提伽耶所在。这里有一条小河叫尼连禅河,佛陀就是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最终悟道,因此,菩提伽耶也可以视为佛教的耶路撒冷和麦加。
1705367068
1705367069
法显称佛教四大圣地为“四大塔”。到这时,除了鹿野苑,他已经都到过了。
1705367070
1705367071
菩提伽耶有一座巨大的金刚塔,这座塔是印度教风格的,却代表了佛教最神圣的所在。塔旁就是佛陀悟道的菩提树,如前文所述,现在菩提伽耶的这棵树是斯里兰卡那棵树的枝条长成的。
1705367072
1705367073
从菩提伽耶向南3由延,就到了迦叶尊者所在的鸡足山。如今,在云南省大理市宾川县有著名的佛教名山鸡足山,就是以此山而得名。云南大理佛教盛行的地区似乎习惯于用印度佛教圣地的名称命名本地景点,于是鸡足山也就从印度到了中国。[65]
1705367074
1705367075
法显到达了三大圣地之后,决心要把最后一个圣地鹿野苑也走到。鹿野苑在菩提伽耶的西方,由于他从西方过来时,绕到了更加偏北的蓝毗尼,就把靠南位于恒河边上的鹿野苑绕过去了。要想去往鹿野苑,只好回头向西走,从迦耶回到恒河边的巴连弗邑,顺恒河向西(上游)走水路10由延,在一个叫旷野精舍的地方休息。之后再继续沿恒河西行12由延,就到了迦尸国波罗㮈城,也就是今天著名的印度教圣地瓦拉纳西。
1705367076
1705367077
印度人崇拜恒河,而瓦拉纳西就位于恒河边,是印度人理想的葬身之地。但在瓦拉纳西城旁边还藏着一个佛教圣地,在它的东北10里左右,就是鹿野苑。佛陀悟道后,第一次就是在这里讲经,获得了他的第一批信徒,从此佛、法、僧三宝齐全,佛教正式诞生。
1705367078
1705367079
除了鹿野苑,法显还可能到达了鹿野苑西北13由延的拘睒弥国(《大唐西域记》中称为憍赏弥),这里也是佛陀住过的地方。
1705367080
1705367081
另外,他还记载了一个传说中的达嚫国,距离鹿野苑南200由延,他承认自己没有去到那里。
1705367082
1705367083
法显从鹿野苑返回到巴连弗邑,在摩诃衍僧伽蓝(大乘寺)得到了一部戒律。他来天竺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戒律,据说这部《摩诃僧祇众律》[66],是佛陀在世时实行的,从祇园精舍流传出的抄本。另外,还有一部《萨婆多众律》,有7000偈,汉地实行的大都是这部律法,只是没有形成文字。此外,他还得到了数部经书,这些经书,成了中国人亲往印度取经的起始点。
1705367084
1705367085
法显在巴连弗邑住了3年,学习梵文,抄写律法。巴连弗邑也就成了法显在天竺最深入的所在。在这里,跟随法显的最后一个同伴道整感慨终于找到了归宿,决定留下,不再回去。于是法显只能独自上路,经过南海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1705367086
1705367087
如果比较法显和后来的玄奘,可以看到法显基本上还是以一个普通僧人的身份前往印度的,而玄奘除了开始阶段比较艰辛,到了高昌后,则一路上有人帮助,以一个高僧的身份来到了印度。这其中的差别反映在各自的文本上,让玄奘的书看上去更像是学术著作,而法显的书却保留了更多的个人色彩,也显得更加可信。
1705367088
1705367089
比玄奘幸运的是,法显到达的印度,恰好处于印度文明的高峰时期,因此,他的观察对我们了解古印度文化更加有用。
1705367090
1705367091
从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已经达到高峰,但此时在印度本土反而是印度教的天下。只是由于印度没有中央集权的传统,使得印度教与佛教、耆那教等长期共存,才有了佛教一定的发展空间。
1705367092
1705367093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发展起来,也是由于当时处于战乱和分裂之中,所以,这个时期的中国与印度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只不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是中国分裂的极致,而笈多王朝却已经是印度统一的高峰,这一点差别,决定了两个国家未来不同的走向。
1705367094
1705367096
法显的旅友们
1705367097
1705367098
法显去往爪哇和苏门答腊时,发现当地大都信奉“外道”,也就是印度教,佛教在当地几乎没有影响力。
1705367099
1705367100
他不知道的是,其实佛教在东南亚的扩张也早已开始。在他之后仅仅过了十几年,爪哇当地就已经皈依了佛教,印度教的影响力在减小,佛教的影响力在上升。
1705367101
1705367102
法显所到的国家叫耶婆提,在另一种文献中,它可能被称为阇婆国[67]。阇婆国皈依佛教,和一个叫求那跋摩的西域僧人有关,从求那跋摩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外国僧人是如何在中印之间穿梭的。
1705367103
1705367104
求那跋摩是罽宾[68]人,事实上,他是当地一个小国王的后裔,不过这个家族的支系从他的祖父开始就疏离了政治。求那跋摩本人则选择了隐居修行。到了30岁时,由于当时的国王绝嗣,人民希望拥有王室血统的求那跋摩担任国王,而他对王位毫无兴趣,连忙避位进入山野,不与人接触了。之后,求那跋摩也采取法显的线路,穿越了整个印度,先到达师子国,再坐船前往阇婆国。
1705367105
1705367106
他到达阇婆国的时间,在法显到阇婆国十多年后。在这里,他首先度化了国王的母亲,让她皈依了佛教。之后,国王也选择了佛教作为信仰。但国王的选择又是世俗的,因为求那跋摩利用信念帮助国王打胜了一场战争,促使整个国家彻底倒向了佛教。国王只皈依能够帮助自己的宗教。当阇婆国皈依之后,爪哇岛的其他政权也纷纷转向了这个更加“时髦”的宗教。
1705367107
[
上一页 ]
[ :1.7053670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