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67459
1705367460
在洛阳,甚至还有西域胡人建立的寺庙(如慕义里的菩提寺),城西的永明寺中,有来自上百个国家的外国僧人三千余人。连外国人供奉的白象和狮子都有专门的饲养场所。这个白象是公元509年(永平二年)乾陀罗王(即犍陀罗王)所贡献的,[152]而狮子来自公元525年(正光六年)嚈哒王的贡献。[153]
1705367461
1705367462
在北魏时期,首都中有大量的海外来客。由于北魏只控制了北方,长江地区的南朝被他们称为“岛夷”[154],南朝来的人在北魏首都也被认为是外国人,这更增加了首都外国人的总人口。为了表明北魏是天下的中心,政府在首都洛阳城内也设了专门容纳外国人的区域,这些地方被称为“四夷馆”和“四夷里”。“四夷馆”分别叫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四夷里”分别叫归正、归德、慕化、慕义。[155]
1705367463
1705367464
比如,南朝的人如果投奔了北魏,他首先会被安排在首都的金陵馆内居住,三年后,北魏皇帝会在归正里赐一块地作为田宅,让他成为永久性居民,久而久之,归正里也被称为“吴人坊”,居住了三千多家南方人。
1705367465
1705367466
如果是北方夷人来归,就首先在燕然馆给他安排居住,三年后在归德里赐以田宅。
1705367467
1705367468
东夷来归,首先在扶桑馆居住,三年后赐宅慕化里。
1705367469
1705367470
西夷来归,首先住崦嵫馆,之后赐宅慕义里。
1705367471
1705367472
由于北魏实行土地公有制,皇帝在分配土地时掌握了主动权,可以通过给外国人分配田地的做法吸引他们留下。于是四个外国人的里坊一共有一万多家归化的居民。
1705367473
1705367474
不过,给外国人分配田宅也并非一种特别的照顾,北魏对儒教提倡的“耕者有其田”非常在意,加之北方战乱导致土地空置,政府一直是主动给农民分配土地,只是要求他们死后必须把土地交回给国家,以便分配给其他人。这种做法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但对国家的稳定也是有帮助的。[156]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分出的土地是很难按照规划在农民死后回收的。但在将无主的土地分完之前,北魏就灭亡了,将问题留给了下一个王朝。
1705367475
1705367476
在寺庙中,规模最大,最能表现人类傲慢的是永宁寺。
1705367477
1705367478
永宁寺为公元516年(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的御道西。周围都是衙门、学府和高官显贵的府邸。
1705367479
1705367480
永宁寺最特别的是寺中一个巨大的木塔,这座塔有9层,高90丈,上面的金顶又有10丈,一共100丈高,也就是将近300米。[157]这样的说法有些夸大,但即便按照今天人们对遗址的估算,也认为木塔可能达到了147米。这个高度恰好和埃及最高的大金字塔的原高吻合。金字塔是石头堆砌成的,坡度也相对较小,而永宁寺木塔却是用木头搭建的,坡度也更陡峭,可见难度之大。[158]
1705367481
1705367482
这座塔在距离京师百里之外就可以看到。刹上有金宝瓶,容25斛。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共11层,金盘的周围都垂着金铎。在塔的四角还有4道铁锁垂下,锁上也有金铎。金铎的大小就像是一个石瓮子。永宁寺塔一共有9级,每一级的每一个角也都有金铎垂下,这样加起来,上下就有130个金铎。塔的每一层都有4个面,每一面设有3个门6扇窗,都用朱漆涂过。每一扇门上也都有5行金铃,一共有5400枚金铃。门上还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159]
1705367483
1705367484
到了夜间风高之时,宝铎和鸣,铿锵之声,十余里外都可以听到。
1705367485
1705367486
当木塔修建完毕,明帝和太后一块儿登塔,从塔上向下面的宫内张望,发现皇帝的宫殿就如同在手掌中心,一个京城也好像只有一个庭院大小。由于能够看到宫中的一切,皇帝禁止普通人登顶。
1705367487
1705367488
永宁寺塔如此登峰造极,但好景不长,到了公元534年(永熙三年)二月,木塔终于被大火烧毁。当时,孝武帝登上宫内的凌云台,望着大火,派遣了千人救火,人们无不悲痛惋惜,含着眼泪奔赴火场。火从第八级开始,在清晨出现,当时还有雷雨,夹杂着霰雪,百姓道俗们纷纷前来观看,悲哀之声振动京师,甚至有三个僧人赴火而死,但仍然无法将火势控制。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都不熄灭,随着塔基钻入地中的火经过一年仍然有烟气。永宁寺塔只存在了18年,就被焚毁了。
1705367489
1705367490
规模巨大的永宁寺自然更不走运。由于寺庙的地理坐标太明显,自从寺庙建好之后,就没有脱离兵灾,那些进攻洛阳的大小军阀都喜欢在这里驻军。公元530年(永安三年),叛乱者尔朱兆甚至把孝庄帝囚禁在寺中。
1705367491
1705367492
随着北魏末期的内乱,到了公元534年(永熙三年)七月,孝武帝为躲避权臣高欢进攻而逃离洛阳,前往长安。十月,孝静帝继位,迁都于邺城。北魏洛阳就迅速地衰落了下去,变成了一片瓦砾。
1705367493
1705367494
公元547年(武定五年),《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衒之因公回到洛阳,发现“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160]。汉魏洛阳城在北魏的战乱之后再也没有恢复过来,隋唐时期统治者在它的西面、原来的东周王城附近再建了新城,将汉魏时期的洛阳抛弃了。洛阳内外千余座寺庙都成了废墟,数十万僧众作鸟兽散,去了那些距离权力更近的地方继续发展。
1705367495
1705367496
北朝佛教呈现巨大繁荣时,在南朝,佛教的地位也并不比北朝低。
1705367497
1705367498
从东晋开始,从皇帝到王公,都逐渐变成了佛教徒。比如,东晋的明帝、哀帝、简文帝、孝武帝、恭帝[161]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佛教徒,晋恭帝就曾经为了铸造巨大的金佛像投入了巨资,并亲自到寺庙去迎接。[162]
1705367499
1705367500
南朝皇帝中最虔诚的佛教徒是梁武帝萧衍。[163]在他的统治下,中国南方成就了一个文化艺术的高峰。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萧统[164]选编了著名的文学作品集《文选》,而萧衍本人在学问上也造诣颇丰。最初,他编撰了《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儒学书籍,又主持编撰过一个巨大的史书工程——600卷的《通史》。后来皈依佛教后也造诣深厚,写过《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佛学著作。
1705367501
1705367502
萧衍的统治从公元502年持续到公元549年。在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他的疆土如同一片歌舞升平之地,不仅让南朝的人们保持了优越感,也让北朝的人们羡慕不已。就连东魏的掌权人高欢也曾经说:江东有一个老头儿萧衍,专事衣冠礼乐,北方中原的士大夫认为那儿才是正统。[165]
1705367503
1705367504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极为虔诚的佛教徒,在促进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发展的同时,却放弃了国家利益。
1705367505
1705367506
公元504年(天监三年)[166],梁武帝下了一道诏书,将佛教定为唯一的“正道”,而将老子代表的道教,周公、孔子代表的儒教都斥为“邪道”。他宣称,人间的“道”有96种之多,但是,只有佛教才是“正确”的,而道教和儒教都属于其他95种“歪门邪道”,并敦促王公百官们从“邪道”返回“正道”。[167]这封诏书的出现,确定了南朝佛教的国教化地位。
1705367507
1705367508
除了下诏书,他还曾经数次将自己“卖”到寺庙里。这里所谓“卖”,就是“舍身”。[168]佛教用语中,“舍身”指的是舍去肉体。根据佛教经文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他的前世中,有一世叫萨埵王子,他曾经为了养活遇到的几只老虎,将自己的身体贡献出去给老虎吃了。之后,佛教徒们将“舍身”用在了更广泛的意义上,比如,将自己送入寺院修行也称为“舍身”。
[
上一页 ]
[ :1.7053674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