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71919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明朝政府的排外传统已经影响了大部分的官员,南京的官员也绝不像广东那样包容。
1705371920
1705371921
利玛窦到达南京后,按照之前总结出来的经验,先去拜访在广东结识的老熟人。他首先去看望了曾经在广东任职的工部侍郎徐大任[26]。徐大任在广东时与利玛窦熟识,且曾经有意帮助他。
1705371922
1705371923
但利玛窦不曾想到,离开广东后,升为中央官员的徐大任变得谨小慎微,生怕触动了其他官员的排外情绪,影响了自己的仕途。他不仅不敢帮助传教士,还利用权力逼迫传教士离开南京,回韶州去。
1705371924
1705371925
徐大任把这一切做得非常有策略,他不是直接针对传教士,而是针对传教士租住房屋的房主,威吓他,让他把利玛窦赶走。
1705371926
1705371927
此刻,中日战争已经议和,利玛窦的地理知识也没有用了。虽然不情愿,他也只好承认失败,踏上了向广东方向的回程。
1705371928
1705371929
但传教士是否真的失败了呢?
1705371930
1705371931
对利玛窦有利的是,明朝的权力并不是铁板一块的,对社会的控制也并没有后来的清朝那么强。官员们虽然谨小慎微,但还有一个阶层更加自由一些,这就是朱姓的藩王阶层。在明朝,全国各地都分布着不少朱元璋的后裔组成的藩王集团,他们人数众多,没有实权,却拥有不少资源。
1705371932
1705371933
利玛窦在回韶州的途中经过南昌,依靠船上乘客的帮助,在南昌登陆,租下了房子。与南京相比,南昌是个很好打交道的城市,没有南京的狭隘和防备。这里也有一批韶州的熟人,利玛窦利用这些熟人给他引见,进入了当地的上流社会,结交了在南昌的建安王朱多㸅和乐安王朱多焿[27]。这两个王爷的自由度比起普通官员来大了很多,当他们决定与外国人交往时,官员们的反对声就小了许多。
1705371934
1705371935
果然,在王爷们的影响下,利玛窦获得了江西巡抚陆万垓的同情,有机会开展传教事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明朝的官员虽然接受中央领导,但一定的自由度还是有的。
1705371936
1705371937
在南昌传教的过程中,利玛窦又遇到了之前认识的吏部尚书王忠铭。王忠铭对利玛窦的天文、地理知识印象深刻。由于数学不发达,中国的天文知识一直是落后于阿拉伯人和西方世界的,关于数学和天文学的短板,即便是坚持中国领先论的人也都承认这一点。在中国人对知识的划分中,天文、地理只是属于“小学”,比起儒家的社会大科学来不算什么,承认西方人领先也并不要紧。
1705371938
1705371939
由于天文学的落后,中国的历法总是不够准确。王忠铭希望利玛窦随他去北京,帮助朝廷修订历法。于是利玛窦就有了第二次机会前往南京,再从南京出发前往北京。此时已经是公元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
1705371940
1705371941
当他们到达南京时,这里的气氛更加糟糕了。公元1597年,由于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再次进攻朝鲜,导致中日对抗全面升级。在战争中,朝廷倾向于把所有的外国人都当作敌人,四处捉拿奸细。
1705371942
1705371943
王忠铭虽然能够保护利玛窦,却无法让他被南京接受,于是,只好以给皇帝送礼品的名义将他带往北京(他们带了两个大型的钟表做礼物)。
1705371944
1705371945
不过,虽然无法被南京接纳,但利玛窦在南京的名声却逐渐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科学家”,地理知识丰富,又有着三棱镜这样的宝石。
1705371946
1705371947
北上途中,驻扎在句容的南京总督赵可怀给王忠铭送了一份礼物,是一个木刻的世界全图,他立刻认出来,这幅地图就是利玛窦做的。于是利玛窦被王忠铭拉出来,与南京总督相见,获得了对方的礼遇。
1705371948
1705371949
从这个事件也可以看出,虽然利玛窦暂时还无法被南京接纳,但人们已经知道了这个人,也逐渐适应了他的存在,还知道他要去北京见皇帝。到这时,排外的高墙已经有了小小的松动,只是还没有裂开缝隙罢了[28]。
1705371950
1705371951
利玛窦第一次去北京,仍然以失败告终。由于中日战争的继续,王尚书发现带一个外国人进京会让自己陷入尴尬境地,于是在利玛窦进北京不久,就安排利玛窦回了南京。
1705371952
1705371953
在回南京时,利玛窦决定先不去还敌视他的南京城,而是先去周边更加自由的地方。他认识的熟人中,最热情的莫过于瞿太素。这时瞿太素正在苏州,利玛窦于是前往苏州与瞿太素等人相见。在瞿太素等人的热情吹捧下,江浙一带慢慢地适应了外国人的存在,这时才是利玛窦再回南京的机会。
1705371954
1705371955
这一次,南京终于敞开大门接纳了他。
1705371956
1705371957
关于他的种种传说结出了硕果,人们将他看成是一种传奇,浑身贴满了神奇的标签。他去北京的使命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给皇帝送了礼物,这就是一种成功,也成了传奇的一部分。以前反对他的官员也都默不作声,不再干扰那些热情的人。
1705371958
1705371959
带利玛窦去北京的王尚书也回到了南京,到了自己地盘上的他热情地欢迎了利玛窦的到来。
1705371960
1705371961
吏部尚书的接纳让其他官员都趋之若鹜,刑部尚书赵参鲁、刑部侍郎王樵、户部尚书张孟男、礼部侍郎叶向高等人纷纷前来拜访。利玛窦突然成了南京城的名人,他也顺势留在了南京,继续经营他的传教事业。
1705371962
1705371963
南京正式接纳了他,也表明整个帝国的官僚系统已经向他敞开。这时,利玛窦再次去北京也是迟早的事。
1705371964
1705371965
他所带来的科学知识也生根发芽,除瞿太素对数学的爱好之外,最著名的莫过于中国的天主教科学家徐光启[29]。与瞿太素的平民身份(虽然是官僚子弟,但本人没有官职)不同,徐光启最终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他和利玛窦共同翻译过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并写成了《农政全书》,研究过天文学。
1705371966
1705371967
当南京的基础已经牢靠,利玛窦在即将告老还乡的王尚书的推荐下,带上礼物,再次向北京进发。一路上,他受到各种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的照顾。但到临清时,利玛窦被一位在运河上收税的大太监马堂扣留了。
1705371968
[
上一页 ]
[ :1.7053719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