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72619
1705372620
浡泥国王撤掉了座位,放上诏书,率领群臣对着诏书参拜。沈秩宣读诏书的时候,国王还跪着没有起身。不过这时国王还是嫌路远,不想朝贡,找理由说,最近苏禄国来侵犯我们,我们国家的子女财富都被苏禄国拿走了,等三年后,国家稍微宽裕一点儿了,再造船前往中国入贡。
1705372621
1705372622
沈秩表示皇帝登基已经四年了,全世界都赶去朝拜了,还等什么等?针对国王说国小无财,不好意思朝拜的说法,沈秩又说,皇帝富有四海,不指望你的钱,就指望你去磕个头!
1705372623
1705372624
到了这个份上,国王还是犹犹豫豫,表示要和大臣协商。沈秩又继续吓唬国相,国相答应他五月五日成行。
1705372625
1705372626
但在这时,爪哇国(阇婆)派人来了。浡泥国是爪哇国的属国,爪哇国刚刚帮助浡泥国赶走了苏禄国的军队,就听说浡泥国要到中国朝圣,感到很不满意。在爪哇的压力下,国王又犹豫了,甚至拒绝见明朝的使臣。
1705372627
1705372628
沈秩只好再次吓唬国相,表示连爪哇国都朝贡大明,更何况爪哇国的属国?如果不去,哪天大明军队一来,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1705372629
1705372630
在连哄带吓之下,国王完成了第一次朝贡。[152]
1705372631
1705372632
关于历史记载的沈秩的话语,已经成为孤证,不由我们不信。然而说一个国王在手无寸铁的使者吓唬之下,就从傲慢突然间转变为磕头,依然是太富有戏剧性了。在明太祖时代,说派兵也只是吓唬人,因为皇帝并不主张进攻那些遥远的国家。但在中央帝国的语境下,这种富有戏剧性的转变对皇帝来说却是合情合理的,皇帝并不认为使臣是在说假话,于是堂而皇之写入了史书之中。
1705372633
1705372634
如果说明太祖时还不可能派兵,到了明成祖时,派兵就是真实的了,那就是郑和的“无敌舰队”。但除了耀兵,明成祖还是更喜欢用大把的赏赐,于是就有了浡泥国的另一次朝贡。
1705372635
1705372636
公元1408年(永乐六年),浡泥国国王麻那惹加那决定带上妻子、家属和陪臣,启程前来中国朝拜。朝贡的船一路向北,停在福州港,守臣向皇帝上报。皇帝大喜,连忙派太监去迎接,一路上所有的州郡都要设宴款待。永乐早年,明朝的首都还在南京应天府,浡泥国王到达时,皇帝在南京奉天门设宴招待,之后请他们住在国宾馆里。朝廷每天都为他们供应整头的牲口。赏赐自然也少不了[153],国王以下都赐给冠带、衣物等,之后又赐给仪仗、交椅、银器、伞扇、销金鞍马、金织文绮、纱罗、绫绢衣等。官员见国王要行公侯礼。
1705372637
1705372638
就在明成祖不断张罗时,浡泥国王却由于水土不服逝世。于是如何安葬国王又成了一出怀柔远人的大戏。皇帝专门为国王辍朝三日,赐给墓地,加上神道、墓祠,一切都是高规格的。东宫的皇子皇孙们都要去祭祀,而且每年的春秋两次,还要专门去以少牢礼祭奠。国王也有了谥号,叫作恭顺。
1705372639
1705372640
最后,皇帝宣布国王的儿子继承王位,临行时又赏赐了玉带一条、黄金百两、银三千两,加上别的各种财物,一路上继续派人护航,将其送了回去。
1705372641
1705372642
浡泥国享受了如此待遇,忠心如何呢?最初还是不错的,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九月曾经遣使入贡。公元1412年(永乐十年)九月,国王带着母亲再次前来,于是又是一套复杂的礼仪与赏赐。公元1415年(永乐十三年)到1425年(洪熙元年)间,浡泥国还有四次入贡。之后,随着永乐帝的死亡和郑和舰队的停止,浡泥国就很少来了。当然,明朝的大军也并没有如期而至,逼着他们再来入朝,毕竟太远了。
1705372643
1705372644
除了浡泥国,满剌加(马六甲)国王也曾经来过中国,事情发生在公元1411年(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的朝贡团非常庞大,达到了540多人,他们到了京城,又是一番折腾和赏赐,心满意足而回。[154]
1705372645
1705372646
与马六甲国王平安归去不同,苏禄国东王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苏禄国位于现在菲律宾的苏禄群岛。苏禄国的国土分成三部分,分别由东王、西王和别洞王统治[155]。公元1417年(永乐十五年),三位国王带着妻子、家人一块儿踏上了朝贡之路,这时明朝首都已经换到了北京顺天府,于是三王只好千里迢迢赶往北京。明朝皇帝大肆赏赐之后,将他们送回,不想东王走到德州时就去世了,于是皇帝下令在德州给他修建了陵墓。东王泉下有知,应该庆幸他是去世在归途,毕竟已经见过了最神圣的皇帝。
1705372647
1705372648
但皇帝这一番好意也是短暂的。公元1420年(永乐十八年)、1421年、1423年,苏禄国还有进贡记录,之后,明朝一罢舰队,他们就再也不来了。[156]
1705372649
1705372650
那么,郑和舰队罢除后,皇家使团不再出行,朝廷又禁止民间出海,明朝是否真的和外界断绝了交通呢?
1705372651
1705372652
答案是:政府的意愿与民间的利益相悖时,是不可能断绝民间的尝试的。
1705372653
1705372654
到了明代后期之所以倭寇横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民间需要贸易。当政府禁止贸易时,贸易就会以一种扭曲的形式存在,倭寇就是其中一种。[157]
1705372655
1705372656
事实上,即便在政府禁止之下,民间对东南亚的探索比起郑和的官方舰队还是领先的。郑和的舰队所走的线路是相对固定的,除了经过爪哇海到印度,再到非洲,很少旁及其他地方,但这种不灵活性却被民间所弥补。当皇帝下令停止皇家舰队时,民间却一直偷偷坚持着航海,哪怕皇帝打压的高峰期,明朝的海洋仍然是活跃的。
1705372657
1705372658
这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指南针的普及,这可以让民间用更小的船,来做更复杂的操作。于是,明朝的民间船舶不仅到达东南亚,也去了郑和不曾去到的日本、琉球、菲律宾,航线也更加多元化,不再是当初的一条主线。
1705372659
1705372660
当航行的人多了,民间自发产生了一种航海地图,称之为“海道针经”。根据现存的针经[158],不仅记载了从中国经过马六甲海峡到印度和霍尔木兹的航行指南,还有中国到日本,中国到菲律宾,菲律宾到马来西亚、印尼诸港的指南,其余分支也更加丰富,将马来西亚、印尼与东南亚半岛部分紧密相连,成了复杂的航行网络。
1705372661
1705372662
这种指南的出现,表明了中国和东南亚贸易的活跃程度。它给社会带来的好处,要比单纯派一支皇家舰队大得多。
1705372663
1705372664
但我们提到民间航线的丰富时,也应该看到,政府的禁止的确给民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造船业的衰落。由于民间贸易更多是在东南亚,前往印度以外的远海大船就不再需要了,加之民间造船必须躲开政府的监管,这都造成了中国造船业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突然衰落,无法与西方相提并论。
1705372665
1705372666
明朝造船业衰落和采取海禁的同时,在亚欧大陆更加遥远的一端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西欧,随着十字军东征和蒙古人创造的世界帝国所带来的震撼,基督教世界苏醒了。
1705372667
1705372668
这种苏醒分成了几个方面,其一是科学研究方法的革命,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诞生了一批具有科学精神的哲学家,并导致了以弗朗西斯·培根为代表的研究方法的革命。在此之前,人们并不注重观察世界,而是以《圣经》为出发点不断地演绎各种奇怪的结论,之后,人们开始学会观察世界,利用自然现象总结(归纳)为更加合理的规律,再用这些规律演绎出的新结论,去和自然现象做验证。“归纳—演绎—验证”这种三段式的研究方法恢复了人们的理性和逻辑,也就有了产生现代科学的基础。
[
上一页 ]
[ :1.7053726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