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73501
1705373502
但就在英国人刚登陆时,另一个问题却出现了。直隶总督欢迎英国使者时——按照中国规矩,一旦使者上岸,就由当地的总督请客吃饭,但在吃饭前,必须到一间挂着皇帝画像(或者放着御座)的屋子里,让使者对着皇帝画像磕九个头。
1705373503
1705373504
总督接见那天,英国人记录的场景是这样的:欢迎英国人的队伍由直隶总督和钦差带队,在他们的身后,有一队士兵,分别是三个武官。他们来到了一个帐篷,帐篷外有一组军乐队,其中有三个军号喇叭,还立着一个牌坊,牌坊旁有几组巨大的旗帜:其中有四面绿色的大旗,每面大旗中间另有五面小旗,每面小旗旁站着一些弓箭手;还有六面红色大旗,每面大旗中间有五面小旗,每面小旗旁站着一些火绳枪手;两面绿色大旗,每面大旗旁站着一些大刀手。英国人看到,清军队伍的纪律性很差,由于天气很热,有的士兵手里除武器外,竟然拿着扇子。
1705373505
1705373506
总督将马戛尔尼引到大厅最深处,那里摆着皇帝的御座。马戛尔尼向着御座深鞠一躬,并没有下跪,这就违背了中国的规矩。不过这一次,总督认为是外国人不懂规矩,不跟他们计较,将他放了过去。[285]记住,这是英国人第一次遭遇磕头问题。
1705373507
1705373508
使团经过通州,穿过北京城,被安排在圆明园中的宏雅园中,而礼物则被布置在圆明园的大殿。在这里,马戛尔尼经历了第二次磕头事件,钦差希望马戛尔尼对着大殿内皇帝的宝座磕头。马戛尔尼又如何应对呢?
1705373509
1705373510
马戛尔尼在来之前做足了功课,知道一位俄国特使曾经拒绝磕头,但仍然签订了条约(可能与《尼布楚条约》[286]有关)。而另一个荷兰使节17世纪来到中国时,贪图小便宜,委曲求全磕了头,但最终一无所获。他由此判断,磕不磕头和签不签协议没有必然的联系。
1705373511
1705373512
他不知道的是:俄国人之所以拒绝磕头还能获得协定,是因为有战争做后盾,同时,清初的康熙时期,皇帝还没有僵化到需要磕头来彰显权威的地步,所以更加注重实质而不注重礼节。荷兰人只是为了贸易,没有战争做后盾,所以不管磕不磕头,都不可能让清政府签协议,清政府只是把他们当作朝见而打发走了[287]。马戛尔尼显然不知道这背后的故事,只是简单认定不需要磕头。
1705373513
1705373514
但他还是做了一步退让,表示他可以向皇帝座位磕头,但必须有一个同等级别的中国官员对着英王的画像磕头,以示平等。他这样一提,对方觉得向外国人画像磕头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也不再坚持让马戛尔尼磕头了。他的第二关也混过去了。
1705373515
1705373516
在对圆明园的记载上,也可以看出双方的文化差异。在中国人看来,圆明园是一个优雅、充满了情趣的皇家园林。但英国人却很不注重所谓的禁区和威严,而是从舒适角度考虑问题,在他们看来,这里只是一个住着非常不舒服、陈旧、偏远的园子,他们住在这里相当于被软禁了。安德逊甚至认为它不配作为一个伟大君王的住所,是一座不实用的建筑,没有一间房超过一层。[288]
1705373517
1705373518
他们认为,宫殿处在两个死水塘之间,地势低洼潮湿,从湿地发出恶臭的水汽,让卫生条件堪忧,看上去并不配做伟大君主的代表的住所。这个住所有一种最粗野而荒芜的景象,长期以来是蜈蚣、蝎子和蚊虫的住所[289]。
1705373519
1705373520
由于对圆明园不满,马戛尔尼甚至抗议了好几次,请求回北京城内住下,离开这个偏远的乡下。这一次,皇帝再次展现出了仁慈,允许他们回到北京,占据了一个广东总督(已经成为阶下囚)的府邸。这个府邸看起来才像样一些。
1705373521
1705373522
英国使团在北京城内又住了几天,就上路去热河拜见皇帝。
1705373523
1705373524
到了热河,马戛尔尼的第三次考验到了,磕头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马戛尔尼仍然要求按照对等原则,要么自己磕头的同时,请中国官员对英王画像磕头,要么自己行单膝跪礼。大臣们上报皇帝裁决时,一个个胆战心惊,对使团的态度也变得不再友好。但最后,皇帝大度地同意了马戛尔尼单膝下跪,解决了这次纷争。
1705373525
1705373526
不过,这次纷争仍然显得迷雾重重,到了下一个英国使团——阿美士德使团时,清朝官员想说服阿美士德下跪,举出的例子就是马戛尔尼。清朝的记录显示,马戛尔尼按照中国人的礼节行了磕头礼,也就是九次双膝下跪。但中国的记录又被英国使团的记录所否定,马戛尔尼一行人所写的所有作品中,都显示使节行的单膝下跪礼。到底谁是谁非,还是有争议的。
1705373527
1705373528
但不管怎么说,乾隆时期的中国仍然足够大度,到了他的儿子嘉庆时期,随着帝国权威的衰落,下跪就成了更加急需的礼节了[290]。
1705373529
1705373530
觐见完毕后,由皇帝的重要大臣和珅带着使节们游山玩水一番,打发他们回了北京。而此时,英国人认为自己的使命才刚刚开始——他们是来和皇帝谈判贸易条约的。
1705373531
1705373532
按照英国人的看法,他们代表英国国王前来和中国谈判,中国应当派出对等的大臣进行磋商并形成文本性的协议。英国人事先准备的主题有几个:第一,允许英国派遣一个常驻北京的使节,解决有可能发生的贸易纠纷;第二,在浙江宁波珠山、天津和广东三处,给英国划几个地方做买卖;第三,仿照俄国人,让英国在京城有一个商馆。
1705373533
1705373534
英国使臣还在精心准备着下一步的磋商,但皇帝回到北京后,只是简单地接受了英国人的礼品,并送出一堆赏赐,就打发他们踏上了回程,至于预想中的谈判,根本就没有发生。
1705373535
1705373536
英国人到离开时,还在思考到底哪里错了,也许是葡萄牙人说了英国的坏话?也许是那位叫作福康安的大臣曾在西藏和英国人打过交道,在背后向皇帝说了坏话?
1705373537
1705373538
从天津去往北京的路上,马戛尔尼就得到过消息,由于中国刚刚在西藏和尼泊尔的廓尔喀人打了一仗[291],在战争中,英国殖民的印度是帮助尼泊尔的,由此中国人将英国人视为敌人。中国这一方参战的将军就是福康安,他对英国人非常不满,而马戛尔尼在热河也遇到过福康安。
1705373539
1705373540
但实际上,乾隆皇帝并没有不高兴,他对英国使团不远万里前来朝觐感到很满意,可也仅此而已。外国人无权与天朝上国谈判,只配进贡。
1705373541
1705373542
事实上,英国人虽然没有谈判,但他们的问题都已经通过书信交给了皇帝,皇帝也都认真考虑过。
1705373543
1705373544
在回信中,乾隆皇帝一一驳斥了英国国王的请求:
1705373545
1705373546
你恳请派一个人住在天朝照顾你们的买卖,这不合天朝的体制。以前西洋各国来服务天朝的人,来了就必须遵守天朝规矩做官,永远不准回去了。将心比心,假设天朝也派一个人到你们国家的首都居住,你们不也不能忍受吗?
1705373547
1705373548
至于在浙江、天津和广东设立洋行,自古以来(其实是明朝的惯例由清朝继承),外国人都在澳门设立洋行,你们最好也遵守这个规矩。如果准许你们四处经商,其他国家也都会跟进,提出这种无理要求,那天朝不就乱套了?
1705373549
1705373550
像俄国人那样在北京设立商行更不可行,俄国之所以这样,是早期战争导致的特殊情况,不是惯例。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掺杂。[292]总之,一切要求都被拒绝了。[293]
[
上一页 ]
[ :1.7053735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