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73613
他们于7月28日在庙岛下锚,但经过长时间等待,到了8月9日才在塘沽登岸,进入北河。与马戛尔尼时代不同,此时的清帝国更加虚弱,其一个表征就是更要面子,于是华夷之间的礼仪冲突就成了绕不过去的坎。
1705373614
1705373615
8月13日,接待使团的钦差大臣工部尚书苏楞额召见了阿美士德,表示要求行三拜九叩大礼。
1705373616
1705373617
阿美士德坚持按照20年前马戛尔尼使团的做法来。双方于是对马戛尔尼当时的礼节产生了争执。清朝大臣坚持认为,马戛尔尼当初行了九叩大礼,英国人则根据马戛尔尼的记述,认为他只行了单膝下跪的礼节。
1705373618
1705373619
另一个问题更加棘手,苏楞额不仅要他对皇帝下跪,还必须对着皇帝的画像下跪。在双方正式会晤之前,阿美士德被带到皇帝画像前行礼。但他坚持,对画像连单膝下跪都不行,只能鞠躬。作为让步,清朝大臣磕多少个头,他就鞠多少躬。
1705373620
1705373621
意外的是,苏楞额不想找麻烦,接受了他的请求,于是在一张没有生命的画像前,中国的朝廷大员们纷纷跪下磕了九个头,阿美士德鞠躬九次。[303]
1705373622
1705373623
阿美士德小胜一场,暗自得意的他决定即便见了皇帝,也绝不下跪。这一方面是由于小斯当东的劝说,小斯当东认为,即便下跪也不会让中国皇帝更看得起他们,更不会提供更优惠的条件,反而会让他们得寸进尺。另一方面,在十几年前刚刚有俄国人因为下跪问题与清朝发生了争执[304],英国和俄国是大博弈时代的竞争对手,阿美士德认为俄国人不跪,英国人也绝对不会跪。
1705373624
1705373625
一路上,苏楞额、广惠两人还不断地引诱他们接受下跪的要求,因为如果不下跪,皇帝可能就不会接见。
1705373626
1705373627
8月20日,到了通州后,接待大臣换成了总管内务府大臣、理藩院尚书和世泰,以及礼部尚书穆克登额。如果说之前的苏楞额和广惠是以温和的态度引诱英国人,那么和世泰和穆克登额则是以冷淡和威胁的方式要求英国人磕头。但英国人同样没有屈服,不过,从和世泰等人的态度判断,英国人是见不到皇帝了。
1705373628
1705373629
如果按照这样的情节发展下去,那么,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因为不愿磕头而见不到中国皇帝的使团。事后,人们也常常认为阿美士德是因为磕头问题而出了岔子,但实际上,这个使团真正的毛病出在了另外的地方。
1705373630
1705373631
就在英国人都担心接见无望时,最强硬的和世泰却突然亲自拜访,告诉他们立刻去往北京参加觐见,于是,英国人又稀里糊涂地在夜间从通州被送到了北京。
1705373632
1705373633
8月28日,他们连夜赶路,在29日凌晨到达海淀,本来应该安排他们去一个叫作松筠的官员的府邸休息,但突然间,他们被告知皇帝要立刻接见他们。
1705373634
1705373635
原来,大臣与皇帝之间缺乏沟通,大臣不敢把英国人不想磕头的事情上报给皇帝,如果报告了,皇帝也就不见了。但另一方面,皇帝因为要离开北京去北方度假,想提前接见使臣。皇帝下了命令,大臣们只好照办,也不敢再提对方还没有答应磕头,只好赶快将阿美士德使团送往北京。至于其他的,只好看临场发挥了。
1705373636
1705373637
这本来是阿美士德捡了个便宜,不想阿美士德却并不领情。阿美士德对于提前接见没有准备,加之走了一夜,身体太狼狈,而送给皇帝的礼物却还没有送到。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不具备觐见的条件,请求将觐见改期。他指望着改期之后能够和皇帝好好谈一谈双方的关系,却并不知道皇帝根本就没有准备和他们谈,只是想赶快见一面就打发他们回去,自己好去北方度假。
1705373638
1705373639
就这样,一方面,皇帝的仪仗都已经搭好,英国使臣都被送进了觐见等待厅,和满朝文武大臣们杂处一室;另一方面,使臣竟然不愿意见皇帝。大臣们轮番劝说使臣接受接见,但阿美士德就是不为所动。
1705373640
1705373641
使团的三把手亨利·埃利斯记录下了这令人惊叹的一幕[305]。
1705373642
1705373643
首先是直接负责他们的大臣张五纬出面请阿美士德觐见,阿美士德以没有准备好为由拒绝了。张五纬不敢以这样的理由汇报,阿美士德只好改口说自己不舒服,张五纬不得不去汇报了。阿美士德周围围绕着大批清朝官员,好奇地看着这个外国人到底想干什么。
1705373644
1705373645
接着,张五纬请求阿美士德去和世泰的房间商量,阿美士德觉得自己还是装病更好,于是不进房间。
1705373646
1705373647
和世泰只好亲自前来劝说阿美士德,为了说动他,和世泰保证只要用英国礼节就可以了,不用下跪。阿美士德竟然还是拒绝了。
1705373648
1705373649
和世泰见文的不行,开始生拉硬拽,想把他拽到殿上,但没有成功。
1705373650
1705373651
和世泰最后的努力是劝说阿美士德进自己的房间去商量,但阿美士德只想回住处休息,不肯进去。在一番争执后,和世泰离开,向皇帝承认实情,于是皇帝永久地取消了觐见。
1705373652
1705373653
对英国人来说,清朝的大臣做事显得极为不确定,一会儿威胁不磕头见不到皇帝,一会儿又求着他去见皇帝,但只要理解了所有大臣都是围绕皇帝转的,这一切就都不难解释了。
1705373654
1705373655
那么,按照中央帝国的政治哲学,一路上使节和大臣们到底犯了多少错误呢?皇帝的一份文件揭示了问题的所在[306]:最初苏楞额和广惠在天津会见使团,赐宴时,就必须让使臣磕头,只有磕了头,才准予进京,否则直接赶回去。但苏楞额和广惠却没有做到,还隐瞒了真相,这是一错。
1705373656
1705373657
到了通州,和世泰和穆克登额本应该让他们事先排练磕头,使臣没有答应,但他们并没有如实报告皇帝,让皇帝错误地下令让使臣进京,这是二错。
1705373658
1705373659
皇帝决定接见使臣时,和世泰和穆克登额终于将使臣还没有同意磕头的事告诉了皇帝,这时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皇帝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好问他们,他们回答,只要接见了,使臣应该会磕头,这是三错。
1705373660
1705373661
接见当天,皇帝已经上殿,只等使臣前来磕头,但和世泰第一次奏称,使臣不能快走,要等一下;第二次奏称,正使得了腹泻的毛病,需要稍微等一下;第三次奏称,正使病倒了,不能见了。皇帝下令让正使回去,只见副使,但和世泰第四次奏称,副使也病了。
1705373662
[
上一页 ]
[ :1.705373613e+09 ]
[
下一页 ]